账号
密码
注册账号需要审核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头条

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发言摘登

编辑:中国教育品牌网  发布时间:2017/12/18 17:16:51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中共湖北省委组织部

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北省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着眼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湖北高等教育加快“双一流”建设、实现内涵式发展夯实组织保证。

一、突出政治建设,推动高校以实际行动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省委常委会每年至少研究两次高校党建和思政工作,今年初明确高校工委书记由省委常委兼任,每位省领导联系一所高校,并及时召开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题会议。省委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党对高校领导的若干意见》,明确党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校长在党委领导下主持学校行政工作、组织实施党委决议并报告执行情况,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二、突出政治标准,锻造绝对忠诚的高校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

一是严格政治把关,配强班子、选好干部。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择优选拔省属高校党委书记、校长,向15所民办本科高校选派党委书记。把党务和思政工作队伍纳入人才队伍建设总规划,从组织上强化高校党委领导核心作用。二是强化政治管理,管好班子、用好干部。推进校级领导任期全职化试点,普遍实行高校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政治管理、组织管理、履职管理及考核。三是坚持政治原则,团结班子、凝聚干部。指导高校认真执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完善民主集中制各项制度机制。

三、突出政治功能,建强高校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战斗堡垒

一是提升高校党组织的覆盖力。在科研创新团队、学生公寓、社会实践团队建立党支部507个。多渠道查找高校失联党员,结合高校党员实际抓好支部主题党日,推动党的一切工作落实到基层支部。二是提升院系党组织的领导力。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院系党组织建设的意见》,健全院系集体领导、分工负责、协调运行工作机制。三是提升教师支部的凝聚力。坚持开展“双带头人”培育工程,选配2879名教师担任党支部书记。四是提升学生支部的号召力。面向新生、低年级、高年级学生分类开展“早日站在党旗下”“党旗在我心中”“我为党旗添光彩”活动。

四、压实政治责任,形成齐抓共管的高校党建和思政工作格局

各高校党委全面履行主体责任,把学习宣传研究马克思主义作为高校的重大任务,推出《马克思主义大辞典》等理论研究成果;大力实施“高校中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培育计划”“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教育精准扶贫行动计划”,不让一名贫困学生失学。全省组织部门和省委高校工委切实加强对高校党建工作的统筹指导,制定《湖北省高校党建任务指导书》《高校党建工作责任清单》,全面推行校院系三级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层层压实管党责任,推动各项任务落细落实。

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

党的十九大强调,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浙江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浙江通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举措,确保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党的手上。

一、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大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进网络,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建立的省领导联系高校制度,省领导深入高校开展调查研究并作形势政策报告。十九大召开后,省委书记车俊等省领导带头到高校开展宣讲,各高校通过集中宣讲、主题座谈、理论研讨、知识竞赛等形式,迅速兴起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的热潮。

二、加强党委全面领导贯穿办学育人全过程

制定贯彻执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实施意见,明确高校党委和党委书记对意识形态工作的责任,在全国率先开展二级学院(系)党组织领导下的院长(系主任)负责制试点,实现省属高校党委宣传部长进党委班子。坚持和完善高校党委书记抓意识形态工作各项制度,连续3年举办以意识形态工作为主题的高校书记校长读书会,实施高校领导干部讲课听课制度,把意识形态工作要求落实到高校各项管理工作中。

三、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和价值导向,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连续多年开展“最美”主题宣传活动,深入挖掘、广泛宣传“最美教师”“最美大学生”先进事迹。完善大学生导师制,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拓展实践育人渠道,实施“百校联百镇”“双百双进”工程,组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最多跑一次”改革等现场调查、志愿服务活动。

四、思政理论课这一主渠道抓实用好

把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列入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重点突破项目,积极实施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质量提升等三大计划。全省25所高校建立马克思主义学院,着力建设100个思政名师工作室。增配思政理论课教师,设立省级思政专项课题。组织修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的实践》等省级德育教材。将课程育人作为职务职称评审、教学督导和教师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

五、文化育人的环境和氛围营造好

结合文明校园创建,大力推进文化校园建设,全省高校基本形成一校多品、一院一品的校园文化建设格局,校园文化内涵以及实用、审美和教育功能显著增强。抓好文明寝室创建,全省高校投入10多亿元改善学生公寓环境。实施校园新媒体建设工程,建成了一批有影响力的“两微一端”平台。

努力打造思政课建设首善标杆

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一年来,北京市在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等部门的指导支持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按照“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年”工作部署,真抓实干,改革创新,锐意攻坚,努力打造思政课建设首善标杆。

一、在落实中央精神上对标对表,全面强化思政课建设

一是统筹推进有力度。北京市委深入落实市领导联系高校制度,今年以来,市委书记蔡奇带领10多位市领导先后深入高校调研,走上讲台宣讲十九大精神。加强市级层面统筹,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对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科、队伍建设提供支持和保障。二是督查调研有深度。由市领导带队,组织150余名专家深入在京91所高校听课550余节。开展落实思政会精神专项督查、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基本标准检查。三是队伍建设有温度。制定培养培训规划,坚持全员提升与重点支持相结合,着力打造高水平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举办专题研讨班,对高校领导、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等进行全员轮训。按照每月人均2000元标准为全体一线专职思政课教师发放补贴。

二、在重点难点上攻关,全面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

一是向改革纵深端发力。设立20个思政课教学改革示范点,引导高校从教材、教师、教学等7个方面实施综合改革。设立13个教学改革创新重大项目,由思政课教师协同其他学科教师组成团队,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二是向教学支撑点发力。建设集教学互动、专题辅导、自主学习为一体的网络平台,推进课程资源共享。试点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1+1”共建。组织开展专题研究,编写了《莫辜负新时代:“四个正确认识”青年读本》《大国之都》等教辅材料。三是向课程供给侧发力。创办“名家领读经典”市级思政课,以研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为主线,面向全市高校学生开设5门公选课。各高校注重拓展教学内容,优化教学体系。

三、在“浸入式”宣讲上用力,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是推进十九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编写《十九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建议》。建立“市级示范+校际协同+校内集中”三位一体的教师备课机制,市级层面组织500余名一线教师集体备课。二是推动“浸入式”宣讲。组织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专家,通过名师讲坛、辅导报告、立项研究等系列方式,多层次、多角度“浸入式”宣讲、解读、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立北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门研究机构,努力在研究阐释、理论创新上取得新成果。三是推动师生送十九大精神进基层。举办“90后心中的十九大”学生讲思政课展示活动,组织优秀学生代表走上讲台。组织150名优秀博士生和千余个“学习小组”在思政课教师指导下开展宣讲。

全面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

中共复旦大学委员会

复旦大学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聚焦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广大教师不忘立德树人的育人初心,坚持“四个相统一”,争做“四有”好老师,当好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助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一、强化党建驱动,以党旗引领教师成长

一是构建党管教师思政工作新体制。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成立学校党建和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在19个院系配齐配强分管教师思政工作的党委副书记,持续开展院系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和思政工作述职评议。二是夯实基层教师党支部“硬底盘”。对全校388个教师党支部排摸家底。推进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三是促进党员教师发挥更大作用。推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健全党员教师立足岗位作贡献的长效机制。党委书记、校长以及各院系党组织书记带头上思政课,党员教师带头担任“书院导师”“寝室导师”,抓好领导干部“关键少数”和党员教师“重点半数”,带动全体教师这个“最大多数”。

二、强化教育带动,筑牢教师理想信念根基

一是抓思想引领。校党委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突出教师理想信念教育。学校坚持邀请地方党委主要负责同志作报告的优良传统。实施骨干教师轮训计划。二是抓师德师风。开展“大讨论、大展评、大建设”活动,全校教职工举行各类讨论学习会600余次,累计参与2万余人次。坚持把政治标准和师德师风表现作为人才引进、职称评审、导师遴选、岗位考核的首要标准,落实师德“一票否决”。三是抓典型引路。收集整理100余位校史名师故事,编辑出版《复旦名师剪影》丛书。连续10年开展“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好导师”评选活动,累计评选教书育人典型近300名。

三、强化实践行动,锤炼教师“四个服务”使命担当

一是引导教师主动贡献党的理论创新。建设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一流马克思主义学科群。着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编写出版理论通俗读物18本。二是引导教师自觉服务党中央治国理政。以中国研究院、发展研究院等智库为依托,每年组织百余名教师撰写各类决策咨询报告400余篇,2017年已有88篇被中办、国办及有关部委采用。注重鼓励青年教师参与决策咨询。率先在海外高校建立3个中国研究中心,每年选派教师80余人次赴所在国开展交流活动,讲好中国故事,服务国家战略。三是引导教师积极参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计划选派教师参加对口支援、定点扶贫,到国家部委、地方政府、共建单位、大型企业、基层乡镇以及驻外机构等开展实践锻炼。

坚持“六有”要求不断提升大学生思政工作质量

中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委员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科大时强调“做有理想、有追求的大学生,做有担当、有作为的大学生,做有品质、有修养的大学生”,为学校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提供了根本遵循。校党委以不断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为目标,坚持“六有”要求,坚持红专并进,取得积极成效。

一、推动“六有”要求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立起来、化为实践

将“六有”要求作为学校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重要内容,坚持不懈融入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一是系统安排落实。研究制定《“六有”大学生培养方案》,形成长效培养机制。二是突出价值引领。充分发挥校训、校歌、校史的育人作用。总结传承研究生支教团18年扎根西海固接力支教的志愿精神,广泛开展“志愿服务达人”“最美团支书”“三下乡”优秀团队评选活动。三是狠抓道德养成。创作“青春与信仰”“学习在路上”等多种形式的网络文化产品,开展“感恩教育年”主题活动和“社团传统文化月”活动。

二、推动“六有”要求在高素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中强起来、落到实处

将“六有”要求和“红专并进”的校训精神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一是融入教书育人。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的指导意见》,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审环节实行“一票否决”。实施“名师名课工程”,发挥国家级教学名师史济怀、程福臻等名师的榜样力量,进一步提升教授为本科生授课的比例。二是融入科研育人。每年组织全校学生开展“诚信”教育和“荣誉”教育。深入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和大学生研究计划,鼓励学生努力练好人生和事业的基本功。三是融入管理育人。从选拔、考核、培养多个环节全面强化思政队伍建设。加强心理咨询队伍建设,目前学校已有69位学工干部获得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践行“管理即服务”理念,实现“教、学、管”联动育人,完善“学业追踪”和“困难资助追踪”网络平台建设。

三、推动“六有”要求在科教报国中做起来、见到实效

积极引导学生将个人的青春梦与中国梦、科大梦有机结合,鼓励学生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一是强化使命意识。每年组织新生观看讲述“两弹一星”元勋、我校创校先贤郭永怀先生感人事迹的音乐剧《爱在天际》,举办思政与国防教育专题报告会。二是强化创新意识。设立“青年创新创业中心”“学生创新创业苗圃”“极客中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挑战杯”、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等国际国内重大竞赛。三是强化担当意识。将学生科技创新、服务社会取得的实绩纳入学分制管理。

用延安精神凝聚铸魂育人的强大力量

中共延安大学委员会

今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延安大学建校80周年作出重要批示。学校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同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紧密结合起来,发挥特色、突出优势,努力探索依托革命文化、红色资源开展师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之路。

一、牢记初心使命,把延安精神贯穿于教书育人主阵地

一是着力构筑延安精神教育体系。学校制定《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延安精神教育的实施方案》,推动形成延安精神教育体系的顶层设计。二是着力推动延安精神“三进”。开设“延安精神概论”“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等课程,编写《延安精神简要读本和实践案例》等教材讲义。建立了延安精神融入式教育和规范性操作流程,分年级、分时段、分群体,覆盖从入学到毕业各个环节。三是着力加强延安精神研究阐发。围绕延安精神与延安十三年党史研究、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革命传统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等方向研究阐发。开发建设延安时期红色文献数字研究平台,推动延安精神研究史料、资料数字化。

二、传承红色基因,把延安精神融入到实践育人主战场

一是注重师生亲身实践。精心组织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活动,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有计划、分批次地组织全体师生阅读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参观梁家河知青旧居,开展现场教学。二是注重搭建平台载体。在梁家河设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实践基地。依托校园内的路遥墓和路遥文学馆,开展“让路遥精神与青春同行”主题教育活动。三是注重辐射引领带动。强化服务功能,创办延安大学“泽东干部学院”,面向全国高校、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延安精神培训教育。近年来,累计举办1100多期班次,5万多人接受培训,被誉为“红色大熔炉”“思想教育加油站”,为红色革命文化继承和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三、勇于改革创新,把延安精神体现在办学治校全过程

一是全面规划学校发展。制定《贯彻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加快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实施意见》,作为更有特色、更有水平大学建设的总思路总要求。二是全面推进学校综合改革。把延安精神蕴含的创业精神,融入到延安大学办学实践中,全面启动教育教学改革等。三是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把延安精神融入党的建设各方面,制定《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等。培育凝练“红色卓越”党旗领航等“一院一品”基层党建特色项目,开展基层党支部书记、学生党员“讲延安精神”党课比赛,成立学生党员张思德、白求恩志愿服务队,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

大力培养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中共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委员会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育工匠精神为育人导向,创新开展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

一、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筑牢办好新时代高职院校的事业根基

一是强化政治引领,完善体制机制。制定《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意见》《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等22项制度,召开全校思想政治工作大会、出台工作方案。二是强化思想武装,创新理论学习。把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必修内容。充分利用河南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将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融入师生理想信念教育。三是强化政策保障,夯实工作基础。把思想政治工作纳入学校各级班子和干部考核内容,在职称评聘量化考核中把教师思想政治指标权重由5%增加到15%。全校推行班主任制度,辅导员职称评审单列计划、单独评审。

二、突出工匠精神培育,把鲜明的育人导向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一是坚持“五个结合”,拓展课堂主渠道。重构思政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将思政课细化成17个模块,实现教研项目化、教学专题化、教法信息化。将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计入学分。二是坚持工学结合,深化实践育人。挖掘拓展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打造8个特色专业群,建设1个国家级、14个校内专业教学资源库。制定《生产育人章程》,推行职业素养导师制,在合作企业建立顶岗实习党团支部。实施“知识+技能+态度”课程考核方式。三是坚持以文化人,浓厚育人氛围。把水利工程“搬进”校园,建设“足迹”文化景观,弘扬“献身、负责、求实”水利精神。把优秀职业、企业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举办企业家大讲堂,开展职业体验活动。选树“最美水院人”,开展“青春榜样面对面”活动,发挥榜样的价值引领作用。

三、聚焦创新人才培养,不断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一是突出创新精神培养,做实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1+X”双线并行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新模式,建设12门创新创业类网络课程。二是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实施协同育人。与黄河水利委员会签署水利技术研发战略合作协议,与地方政府合作建设七大协同创新技术服务平台。三是突出责任意识培养,提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能力。与“一带一路”沿线8个国家15所院校签订合作协议,培养复合型国际化专业技能人才。实施“百企千人技术人员培训”计划,加快中国特色高职教育“走出去”步伐。

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办大学

中共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委员会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立德树人,以“教育创造学生价值、学生创造社会价值”为办学理念,积极探索民办高校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特色之路。

一、坚持“初心”,保证学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一是健全机制,推进党建工作要求进学校章程和治理结构。学校章程明确“党组织把方向、谋大局、促发展,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学校党委把党的领导融入学校治理各环节。建立健全董事会、党政联席会、校长办公会等议事规则与决策程序,党委书记进入董事会。二是建强队伍,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办大学提供专门力量支撑。学校按1∶1000为院系党总支配备专职组织员,纳入干部管理,按1∶200配备专职辅导员75名,同时配备10名舍务辅导员。三是强化保障,确保党的工作全面深入开展。学校明确计划安排,每月固定专门时间,开展组织生活、主题党日活动。开辟专门场地,作为党组织、党员活动场所。

二、力求“入心”,师生思想政治工作提质增效

一是优化育人体系。整合学工办和教研室功能,成立专业教育管理团队。二是用好“两个课堂”。引入“翻转课堂”,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校团委与创新创业学院合署办公,建立校内外导师库,鼓励支持学生参加“双创”实践。三是严抓师德师风。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引、聘、训、评的重点,创新师德教育形式和评价体系,建立领导听课、教学督导、教师互评、学生评教、年度评议等机制。

三、下移“重心”,基层组织凝聚力不断增强

一是创新组织设置。坚持应建尽建原则,把支部建在专业上,成立专业党支部,师生党员同在一个支部,实现党建引领下的教学科研、思想教育、群团工作的融合促进。二是抓实主题教育。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制定实施《党支部规范化建设示范点实施方案》,遴选确定3个支部作为示范点,以点带面强化支部规范化建设。三是强化责任落实。每年初学校党委与全校所有党总支、党支部签订绩效目标承诺书,加强过程管理,年终开展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

四、运用“匠心”,创新党建工作载体

一是构建信息平台。搭建党校培训等平台,研发党建在线网站、“红色之旅”党建手机应用程序和大学生素质教育管理系统,形成党建和思政教育“全天候”柔性学习体系。二是开发线上课程。开发30多门慕课丰富党员教育内容。三是用好用活微资源。自主开发微党课,设计微活动,开展微思政,运用学校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增强理论学习吸引力,扩大党建工作的覆盖面,提高党员教育的实效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