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注册账号需要审核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热点社会新闻

教育经费将占GDP4% 钱多了怎么花?

编辑:中国教育品牌网  发布时间:2012/4/13 6:37:48 
  在上个月举行的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2012年中央财政已按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编制预算,地方财政也要相应安排,确保实现这一目标。教育经费占GDP的4%,这一自1993年就提出来的目标,经过近20年的努力终于得以实现。

  教育经费多了,钱该花在哪?是实行“普惠制”,把增加的钱分摊到每一个孩子身上,分摊到他们乘“校车”、吃“营养餐”上,还是普遍增加教师的工资,让他们真正能够挺直腰板,成为天底下最受尊敬的人?是以此抵消城市里隐形的择校费、捐资助学款,还是花在农村山区、中西部边远地区这样的“急茬”上?如今,面临着这块已经增大了的教育“蛋糕”,如何分配又成了一种“幸福的烦恼”。

  一辩:“校车”、“营养午餐”政府来埋单?

  正方:政府主导,花在实处

  徐静(海淀区公务员):今年国家增加教育经费投入的力度很大,相信一些教育领域经费短缺的状况会得到一定缓解。去年以来,“校车”、“营养午餐”等一系列学生保障项目引发社会关注,国家也刚刚公布了《校车安全管理条例》。我认为,增加的教育经费应该实现对“校车”和“营养午餐”的全覆盖。

  政府拨款有一整套流程,包括申请、核准、拨款到使用情况上报、接受审计等,违规使用将受到党纪法规的惩处。因此,严谨的程序能确保每一分钱都能用到“刀刃上”,切实确保孩子们的上下学安全和用餐营养卫生。这是基于国家制度层面的保障,效果应该是最好的。

  反方:引入市场竞争,政府重在监管

  刘景阳(传媒公司白领):我认为“校车”、“营养午餐”不能靠政府埋单,而应该适当引入市场机制予以保障。此次国家决心安排的教育经费占到GDP的4%,一旦实现将是巨大进步。但所谓“好钢用在刀刃上”,这些经费有更需要的用处。

  在校车、校服和营养午餐等这些后勤保障项目上,我认为对于经济和教育相对不发达的地区,政府可以给予相应的补贴予以保障。但是在经济和教育发达地区,则完全可以通过严格程序下的招投标等流程引入市场机制。通过市场竞争,来提高校车的车辆质量,来提高营养午餐的质量。在这一过程中,政府更应该发挥的是引导和监管的责任。

  二辩:将幼儿园和高中纳入义务教育?

  正方:经费多了,不如扩大义务教育覆盖面

  李丽霞(朝阳区,学生家长):我看到两会上说今年教育经费将占到GDP的4%,这是一块将近2万亿元的“大蛋糕”。我想,既然有这么多钱了,为何不把以前“有心无力”的事儿做起来,比如扩大义务教育的覆盖面。

  我国自1986年起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截至2010年,全国“两基”人口覆盖率已经达到100%。在这一基础上,我建议随着经费保障的跟进,应该把义务教育的年限扩大,如把高中、幼儿园都纳入义务教育,这无疑将进一步扩大受益群体,惠及民生。前不久我看到新闻说北京将有望实现12年义务教育,这就是很好的尝试。

  反方:盲目延伸,不如先夯实基础

  王旭明(语文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前新闻发言人):当前我国的教育水平和教育投入水平还很低,所以我反对在现有条件下将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范围。我认为国家现在增加的教育经费应该重点顾及西部地区、农村地区和教育人口多的地区,以确保教育公平。目前我国的义务教育质量总体仍有待提高,与其盲目延伸,不如先夯实基础。当然,怎么用好这一大笔教育经费,也是对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一个考验。

  三辩:人人受惠还是重点倾斜?

  正方:“蛋糕”大家吃,力争全覆盖

  侯正方(教育学博士):我认为这次国家确保教育经费占GDP4%,增加的部分应力求覆盖全部教育领域,让全体受教育者和教育从业者受益。当前我国教育质量和水平离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这种差距的体现是全方面的。因此,弥补差距也应该全方面,让人人受惠,而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此外,教育的发展牵涉到社会的各个领域,甚至是跨地域的,比如升学考试。如果单纯给予个别地区以支持,很难保证不会产生新的教育失衡。既然有“蛋糕”,就应人人尝。

  反方:教育经费也应“雪中送炭”

  刘兴红(云南省某中学教师):我想这次国家明确了教育经费要占到GDP的4%,意味着这个从1993年提出的目标有望真正实现。这对于我们西部地区的教育事业来说,无疑是福音。对于经费的使用,我认为首先应该“雪中送炭”——照顾我们这些教育欠发达地区。

  西部地区的教育水平长期滞后于中东部地区,加上地域和经济条件制约,许多名校学生不愿来执教,由此形成恶性循环。而现在国家的教育经费实现增加,我们盼望着国家能在硬件设施投入、人才引进奖励补贴等方面给予支持。这样才能有希望扭转这种恶性循环。实现西部地区教育事业的迎头赶上。

  专家观点

  推迟12年“还债”

  4%只是一个新起点

  熊丙奇(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我国1993年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本世纪末达到4%。”按照该纲要,最迟到2000年实现目标,可直到今年才“顺利”达到,推迟了整整12年。

  总体看来,我国教育投入水平低,主要由两方面原因所致:一是教育经费保障体系不合理,二是教育经费拨款体系不健全。我国近年来教育投入水平之所以逐渐提高,与调整第一方面有关,具体表现在中央财政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省级财政加大对基础教育的统筹力度。而第二方面的调整,现在还没看到。我认为,要实现我国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确立的教育改革任务和教育发展目标,教育经费投入如果仅仅维持在4%,是难以支撑的。而要提高投入,就必须调整拨款体系,由公众参与预算决策,并监督政府依法拨款。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国要从教育大国走向教育强国。教育经费达到GDP的4%,只是一个新起点。

  众说纷纭

  当一辈子教师

  不如央企干一年

  慕容心语001:不久前与一位211大学的朋友闲聊,他是中层领导,说起这几年大学经费猛增,如何花完钱也成了问题。校领导要他们做明年花更多钱、是今年几倍的预算,因明年教育经费要达4%。不知农村中小学能分得多少?

  可乐煮酒:虽然不能尽信,但在中国对教育投入的比例确实较少。教育经费占GDP4%的目标提出接近20年之久,到今年才能基本实现。而这4%只是世界衡量教育水平的基础线。教育事业没有资金支持谈何发展?大学教师专注创收,谈何教育学生?

  zheshiyigezuopin: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预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然而——如何使教育经费公平使用,如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如何逐步解决考试招生的地区差异,教育体制改革还是任重道远。

  木子伊人:教育经费提高了,教师的工资待遇就应该赶紧跟上去。当老师前,都说教师工资参照公务员,当老师后发现这根本就是一句口号。很多公办教师工作一辈子,拿的钱还没一个央企职工一年拿得多,更不用说那些代课老师了。只有提高了教师待遇,才能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才能有效提高教育质量。(记者 张航 制图 吴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