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注册账号需要审核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特色教育

浙江省长兴县洪桥镇中心小学科技活动和经典诵读

编辑:莉莉  发布时间:2010/11/20 9:21:06 
 弁山脚下,太湖之畔,悠久的吴越文化孕育了一座新型、现代的学校——长兴县洪桥镇中心小学,学校有54个教学班,教师141人,学生2498人。长期以来,学校一直坚持以“博”为核心,在“夯实基础,着眼发展,丰富智慧,优化个性”的办学理念引领下,不断加强学校特色建设,以学校文化促进师生观念、教学风格的塑造和整合,从而提升教学质量。近年来,科技活动和经典诵读两大办学特色日益凸显,取得了社会、家长的一致好评。目前,全体教职工在顾末堂校长的带领下,正形成强大的合力,在稳定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创新,在创新中求特优,为创一流的农村乡镇学校,做着不懈的努力。 
        科技活动放异彩
        飞行的神奇和神秘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依旧像强力磁铁一般深深吸引着广大青少年学生对飞行的向往和憧憬。历史的车轮驶入21世纪,中国航天事业空前发展——“神舟”飞船漫步宇宙,遨游太空,上演着伟大和神奇,更加刺激和激励着广大青少年学生不断去探索飞行的奥秘。
        平日里,我们总能碰到或看见许多围着科学教师了解科技知识,问个不停或争论不休的学生。“老师!为什么飞机能飞起来?”“我们能不能做一架能飞起来的模型!”……其中不乏航空航天的“发烧迷”。青少年学生对飞行所产生的好奇和向往是“兴趣”产生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我们能够很好地对这一“兴趣火花”加以正确引导和培养,将有助学生发展成为真正的科学兴趣,培养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这对于学生本身、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国家,都是十分有益的。此情此景,仅凭教师口头简单的解释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渴求,他们需要的是去学、去做、去飞、去体验……
        为此,长兴县洪桥镇中心小学大力开展了以“航模科技”为主题的科技实践活动,成立了“航模科技”领导小组,下设航模科技班,近120多名航模爱好者,分别来自四、五、六年级各班,进行了长期的航模基础知识学习和“动手做”技能的深入探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培养了一大批“动手做”的高手和用“科学”的小能人。
        ——注重理论学习
        航模运动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制作之前必须学习相关的基础知识和飞行原理。为了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通过科学探究实验和现场制作表演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航模理论知识。学校聘请教练及裁判作为技术顾问,多次到校给同学们做了多场航模知识报告,并通过现场制作和表演操纵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理论知识。对学生进行理论层面的辅导,是适时、必须的举措,也是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保障。
        ——突出制作装配和试飞调整
        手工制作:手工制作的模型主要以手掷留空机和手掷直线机为主,木质飞机模型的制作能提高学生的制作技能。学校充分利用每周中午实践活动时间(每周二、三、四中午11:30—12:30),分年级定内容从事手工制作,模型调配等。全体师生从理论到实践,全体动手,人人参与,在实践中体会制作的技巧与乐趣。经过两至三次的重复过程,大部分学生已能初步做出自己的首架飞机模型,在工具的运用方面也由原来的笨拙到现在的娴熟,较好地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技能。整个活动中,从理论学习到实践操作,从帮扶到放手让学生做,遵循原则、循序渐进,使学生在各个方面有了“质”的飞跃。
        试飞:在了解飞机模型的手掷方法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到操场上亲自体验自己所制模型,观察飞行效果,活动中发现:有的模型掷上天后,在空中划了一道漂亮的圆弧,平稳飞出,安全降落,受到大家的一致喝彩,纷纷围住它的制作者探讨取经;也有的飞机上天后,掉头朝下急坠,致使模型严重折损;还有的飞机模型或掷不远,或重心不稳左右摇摆,或升空滑翔;特别是模型滞空后忽高忽低的波状轨迹较普遍。面对种种现象和困扰,大家非常着急,迫切想了解个中原因,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互相讨论飞行中各种现象的原因及改进方法。通过试飞活动,学生们亲自体验,亲历过程,相互对比,找出差距。虽然首次制作的模型飞行效果不太理想,但是,通过试飞的实践操作,学生对自己、对作品都有了新的认识:能够主动审视自己的不足,反思自己的实践活动,并逐步完善自己的行动。既拓宽了视野,又达到了自我反思、自我改进的目的。
        二次制作与试飞:依据前期制作和试飞积累的经验,学生在进行二次制作时,他们懂得了机翼打磨时要均匀适度,机翼的形状要呈流线型,机翼的贴粘要端正,尾翼的贴粘要呈中,以保持机身的平衡。机身整体要光滑,以减小阻力。然后再进行试飞,在试飞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新的问题,认真做好制作记录和飞行记录,积累更多的经验。通过二次制作与试飞,学生已能根据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调整,试飞场上常能听到:“老师,这架飞机头轻了,该增加重量!”“这架头重了,头部重量要减轻!”“这架飞机右盘旋太严重,我回去改!”“这架飞机重心不稳”……学生在积累和反思的过程中不断成长,创造性的火花也不断迸发,新的活动目标及问题也在不断产生,使活动日趋完善。
        多次制作与试飞:经过反复多次的制作和试飞,大多数学生都已掌握了比较成熟的制作技术和飞行技巧,平均每人制作了多架木制飞机模型,经历多次试飞,并选拔出一批性能优越的飞机模型。尽管手中的模型越来越残缺(因为性能好的飞机历经多次试飞,或损伤或丢失,剩下的多数是性能较差或破败不全的),但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学生们从单一的被动接受,实现了学习方式的变革。
        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在学生掌握一定的飞行技巧,取得一定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橡筋模型飞机和电动飞机的学习与操控。其中电动飞机因为速度快,技术难度较大,操作时不易把握,稍有不慎就会摔机,在易损配件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训练一度陷入困境。但学生们没有气馁,按照操作方法反复演练,终于找出了症结所在,掌握了操作要领。电动飞机的装配比较简单,试飞程序易于掌握。但在放飞时的动作要领必须准确,机翼调整很关键,个别学生疏忽飞机的出手角度和部件的调整,飞行效果不理想,最终经过反复演练,较好地达到了预定的要求。
上述活动的开展与体验,很好地体现了科技实践活动的自主性、开放性和实践性,为帮助学生发展真正的科学兴趣,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和成绩。
        经过近两个学年的努力,学校航模科技班基本达到了预定的探究目的,全体成员跃跃欲试,都盼望着能一展身手。省、市、县的青少年航模比赛为学生们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和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在比赛场上尽显风采。
        2007年8月,学校航模科技班代表长兴县参加了“回澜杯”2007年浙江省青少年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在比赛中沉着应战,最终分别以181、425.5的高分稳居单项团体榜首。其中,个人一等奖7个(3金3银1铜)。
        2008年7月,洪桥镇中心小学航模科技班在浙江省航空航天模型比赛中再获佳绩,获得天驰双翼橡筋动力留空项目比赛团体第一名,飞鸽扑翼机项目比赛团体第二名;获得海鸽电动自由飞项目比赛团体第四名,其中学生个人一等奖5人(金牌3枚,银牌2枚)。
        2009年7月,在宁波举行的浙江省航空航天模型比赛中,学校选手包揽了三个项目的第一,奖牌数再创新高。
        2010年浙江省青少年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洪桥镇中心小学喜获佳绩,共获单项团体一等奖三个,二等奖一个,三等奖三个;个人一等奖八个,二等奖六个,三等奖六个。
        航模科技实践活动的开展,为学校科技活动注入一股活力,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空间,培养了动手动脑能力,也向家长展示了学校探索科技教育的平台,更为学校今后进一步扩大航模运动的规模和影响奠定了基础,使学校航模科技实践活动的道路越走越宽。
        经典诵读芬芳溢
        古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人类文化的宝库。它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用极为有限的诗句表达尽可能多的意思,古诗文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能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理”,既闪耀着美的光彩,又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既抓住“亦画、亦情、亦理”的特点,又引发学生思想情操上受到美的陶冶和升华。
古诗词诵读能通过一定量的阅读,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的语言文字获取各种信息能力。这种能力一旦形成,将使学生受益终生。这是一个由文字到思想,由形式到内容,由部分到整体,由外表到内部的心理过程。
        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该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同时,还明确要求:“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由此可见,在高呼素质教育的今天,古诗文学习具有其重要意义。
        因此,洪桥镇中心小学提出了以“人文诗韵”为主体内容的校本课程开发,旨在把这些黄金年龄段的孩子引入古诗文的大海,让他们与高尚交流,与智慧碰撞,从而积累沉实、厚重的文学素养。
        一、“人文诗韵”校本课程开发措施
        ——诗文洗礼,营造氛围
        古诗文的课堂教学仅仅是为学生们打开了一扇门,为了更好地学习古诗文,学校首先注重为学生们营造一个充满了“古诗文”气息的生活环境。清晨,学生们一进校,就开始了古诗文的学习;中队活动课上,教室里在开展“古诗朗诵会”;黑板报上有“每周一诗”、诗人简介;走廊上办起了 “诗配画”展览;大操场上在进行“小诗人拼比赛”;宣传窗里展出了学生们的诗文报;家长报上登出了孩子们自己写的诗……
        ——选编教材,循序渐进
        教材的选编、教学内容的选择,都是经过大家一次次的分析讨论,最终确定下来的。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理解水平,从五言起步,逐渐过渡到七言七律等;同时,选择一些应时、应景的富有教育意义的古诗提高学生阅读兴趣。所选编诗文根据年级而定,在数量、程度上体现渐进原则。  
        具体要求如下:      
        内容浅近——这些古诗文短小精悍、明白易懂,有简单的注释和赏析,正是学生稍作努力便可以自学理解的程度,使学生在学习中既能激发出探索钻研的兴趣,又不会因为过于艰深而使学习热情受挫。
        内涵丰富——这些古诗文是我国古代文明的精粹,涉及天文地理、人文历史,大到朝代更替、小到花鸟草虫,涵盖丰富、令人目不暇接,这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利因素。如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好好读书:“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同学间、家人间和睦相处:“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形式多样——这些古诗文在表现形式上更是精彩纷呈,让人赏心悦目,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训教师,主体教学
        教学的真正落实和成功开展,关键在教师,只有建设一支能够胜任诗教的教师队伍,才能保证全校性的诗教的顺利进行。学校组织了多次的思想统一会,要求每位教师参加,使他们建立这样的概念,“诵读中华古诗文”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项全校性的改革,需要全员参与。教师们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有了一个完整统一的认识。每周三、五早上安排20分钟时间进行古诗朗读,教师适当点拨、学生反复诵读,学生读着读着,自己顿悟,所谓“厚积薄发”。由古诗的爱好者引导同学们诵读古诗,每周固定读一至两首,或指名读,或听读,或一起诵读,一周后,检查同学们的诵读情况,不能达到诵读要求的,还要利用课余时间补上来。
        ——学科结合、活动配合
        “人文诗韵”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不能局限于主题课程——古诗文教学中,还应存在于各相关课程中。根据学科的自身特点,可以渗透诗词的内容。这样,诗情、诗性、诗境就能衍射到整个学校的课程体系中。这样,我们每个人内心原本涌动不止却又尘封已久的诗泉慢慢地就被激发出来了,课堂中弥漫着以人为本的浓浓的文学气息。诗与学科教学的结合,使课堂也开始有了诗情画意。
        除了主体教学和相关课程外,学校还把主题活动作为儿童诗教校本课程实施的途径。通过开展诗歌朗诵会、原创诗歌大赛、诗配画比赛、诗歌手抄报比赛、诗歌教学展示、校园小诗人评选等主题活动,为孩子诗情的飞扬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多维互动,全面引导
        学习中提倡师生互动:因为知识的真正获得,依赖于学生的自主性。只有改变将学生视作灌注知识的“容器”的教学方式,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积极、主动探索,成为学习的主人。要真正达到师生互动,就要处理好一对关系,即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应主要表现在对学生学习的引导、指导、教导上,而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充分体现在“重在参与、重在实践、重在自我训练”的过程。因而,在学习古诗文教学活动中,学校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由学生自己独立地完成资料的收集、分析、提炼的过程,在交流中,讲台前的位置由学生站,教师仅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一个伙伴参加讨论。但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又始终坚持主导作用,制定出分年级的学习要求,对教学中的情况及时做出反馈。
        学习中提倡生生互动:在学习活动中,由古诗的爱好者引导同学们诵读古诗,每周固定读一至两首,或指名读,或听读,或一起诵读,一周后,检查同学们的诵读情况。同时在学习活动中也随时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形成讨论,甚至争论。这样安排,是因为学生之间的交流可以互相激发思维、互相质疑,取长补短,加深理解。而且在学生之间的交往中,他们的心境比较放松。
        学习中提倡学生与家长互动:学习一周后,检查学生们的诵读情况,不能达到诵读要求的,还要利用课余时间补上来,由家长配合监督。
        ——扎根科研,力求突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积累诗教教学案例,探索诗教教学方法,总结诗教教学经验,整理成文,达到一定程度就可以汇编成学校诗教论文专集。
        二、课程开设取得的成果
        ——古诗教学中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新大纲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该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打好基础。”教师在古诗教学中,遵循这一原则,打破传统的古诗教学模式,尝试用“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资料的收集、分析、提炼的过程,在交流中,讲台前的位置常由学生站,教师仅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一个伙伴参加讨论,坚持主导作用,对教学中的情况及时做出反馈。
        ——学生的创造能力不断发展
        创造能力是一个人最难能可贵的能力,它是人类进步的原动力。通过“诵读中华古诗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通过创设民主互动、自主创新的学习氛围,运用演、画、改写等方式,提高了学生语文素养,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
        古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一首诗往往是一幅山水画,一幅田野风光图。因此,理解好诗句,就能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美妙的画面。然而,从文字到图像,需要形象思维的加工过程。不同的学生,对画面会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和不同的构图布局。让学生通过绘画来表现自己脑海中诗的画面,谋求一种与众不同的理解。可贵的是,它能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能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为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选进教材的部分古诗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可表演性强。让学生把古诗编演成一个故事,学生则能展开丰富的联想,理解诗意,充实内容。他们会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充分展开想象,进行创造性的表演。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学生学习了古诗,对其形式、意境、构思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学生们痴迷于诗文后,个个跃跃欲试。教师再加以适当的点拨、诱导,触发学生的灵感,让他们学习诗中的写作手法,对古诗进行改写。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的灵感得到激发,纷纷模仿古诗书写出自己的诗篇。如“《送友人》:今知友人明日辞,此时心中痛如刺。千言万语说不尽,不知何日是归期。”“《野花》:野花原在野岭中,不及娇花长庭院。看似平凡不惹眼,春拂大地香满山。”……诗作也许不太工整、漂亮,但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学生自我超越、自我创新的过程。
        ——强化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加深了对祖国文化的热爱
        《语文课程标准》定下了这样的语文教学目标:“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让学生们在小学阶段记诵大量优秀的古诗文,从小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中,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有效途径。
        借助古诗文这一媒体,学生们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起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促进了学生的和谐发展
        美学大师宗白华说过:“我们不一定要做诗,但我们的心中不可没有诗意、诗境。”有诗的人生一定会多一点精彩。习诗就是学做人,在学校的德育工作中,我们通过渗透、熏染、陶冶、内化的形式,以诗育人,这种新颖的德育教育方式寓教于乐,突破了简单的说教和粗暴的强制训练。事实证明,经受诗的洗礼的孩子,比其他的孩子更懂得关心人、体贴人,能更多地为别人着想,都有高尚美好的心灵。
        ——教师、家长的素质都得到了提高
        教师、家长在指导学生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对诗人,对古诗都更深入地进行了研究,对古诗文的理解速度、准确率有了明显的提高,创作素质进步很快,写出了独具匠心的体会,营造出古朴的校园文化特色。四年级一位学生家长在自己的体会中写道:“唐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之星,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一直鼓舞着人们。然而由于时代的限制,十来岁的孩子虽然不能身临其境地感受,但作为家长,除了让孩子学好语文、数学,还应培养他们的文字兴趣,让他们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吟诵诗文,体会其中的韵味,陶冶情操,希望学校一直开展这项活动。”
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诵读中华古诗文”这一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古诗文悄然走进了孩子们的生活,那些背诵过的诗文如一汪清泉流淌在他们的心田,激荡着他们的情感,升华了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他们的语言也在悄悄地发生着改变,真是“处处人文清泉涌,为有古诗暗香来”。(本站记者王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