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注册账号需要审核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特色教育

关注“创新教师研训方式”

编辑:莉莉  发布时间:2010/11/21 11:33:13 

   

10月27日,在课改工作总结会的“创新教师研训方式”分论坛上,来自北京教育学院、北京教科院、首师大、各区县进校及中小学干部、教师代表近40人参与了研讨。8位发言人就“创新教师研训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这一主题,提出了基于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主要观点、工作亮点、研训特色及问题建议。

创新一:探索基于项目学习的培训

通用技术课程,是高中新课程实验中的新型课。当前,北京市在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推进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作为负责全市通用技术培训任务的北京教育学院和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在北京首轮高中新课程通用技术教师的培训上,依托“高中通用技术教师培训项目”,对教师研训方式进行了创新。
论坛上,北京教育学院李晶教授介绍,该院承担了全市72%的高中通用技术教师的培训任务。目前,该院通过“有效开展专项教师培训,推进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实施”,针对高中通用技术教师“上岗培训”的实际需要,初步建立了基于项目学习的培训课程体系。
据介绍,目前,北京的大部分通用技术教师,通过北京教育学院举办的4期培训后,都已达到“能上课”的基本要求;在提高了专业素质后,已逐步达到“上好课”的标准。
“经过有组织和精心策划的培训,对于初涉通用技术学科领域的我来说,无论是从理论方面、动手能力、还是教学设计能力等方面,都获得了较大的提升。”北京市第三十九中学的熊雪亭老师参加学习后感慨。
据悉,这种探索基于项目学习的培训,针对性很强,主要体现在模块化的课程与课标、教材的对应上;同时,其培训内容突出了“为高中学生一生发展”的核心概念,突出了对“技术的理解、使用、改进及决策能力”、“意念的表达与理念转化为操作方案的能力”、“知识的整合、应用及物化能力”、“创造性想象、批判性思维及问题解决的能力”、“技术文化的理解、评价及选择能力”五种能力培养的培训。

创新二:聚焦课堂,提高教师实际教学能力

这是北京市是朝阳区定福庄第二小学在论坛上展示的“微格式”流程:发现问题——录像回放——聚焦问题——寻找原因——研究策略——行动跟进。这种聚焦课堂的行动研究,被该校称为“微格式”校本研修行动,成为该校校本培训的特色。
立足课堂对教师进行培训,在新课程推进中,可以帮助教师理解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探讨新课程背景下的“好课标准”,解决与课堂教学相关的各种具体问题,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执教能力。
论坛上,北师大实验中学的岳云霞老师也从中学课堂教学中实施项目实践教学提出了中学教师应达到的要求,即学科知识技能要求和技术与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该校老师经过研讨得出结论,教师应该在教研组中坚持集体备课,“制定计划”“说课”“录课”“反思”,在教研活动中不断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而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小学数学教研室主任吴正宪则介绍了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站近年来为远郊区教师教学提高,立足课堂进行的研究、指导和服务。
据该论坛的主持人介绍,本次论坛旨在通过讨论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增强教师的教育教学责任,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从而形成学习、分享、研讨、互助的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

创新三:市、区、学校三级研修百花齐放

2008年10月,为了加强校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区域内部优质资源共享,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北京市海淀区教委启动了“中小学校本培训协作体”。
论坛上,该区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闫华明向与会者介绍,海淀“中小学校本培训协作体”在实践探索中,提出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相互合作、和谐共进”的理念,建立了“行政主导、学校主体、平等协商、各尽所能”的协作机制,探索了形式多样的协作模式,初步形成了校际联运、资源共享、和谐发展的新局面。
据介绍,目前该协作体囊括了海淀所有中小学校(包括民办校、他办校)近200所学校,体现了全员参与性。小学以学区为单位建立了12个协作体,中小学在原有教学、德育联片活动组基础上建立了8个协作体,各协作体内协商确定一所基地校,牵头协作体工作。基地校与其他协作校分工合作,各尽所能,确保协作体的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开创了“百花齐放、和谐共进”的校本培训新格局,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稳步提高了该区的教育教学质量。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一项面向未来、效益无限增长的工作。过去一年里,北京市一直根据区县和学校的实际,围绕工作重点,关注课堂教学,努力在开展教师研训活动上下工夫,不断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学校看点

育翔小学:开展“行为更进”式校本教研
育翔小学开展的“行为更进”式校本教研策略,有别于以往教研方式,它改变了以往教研中由一位教师完成任务,其他教师泛泛参与的研究状态,它强调的是全组教师集体参与研究的全过程,它把每一位教师都推到了组内实践、展示的第一线。也就是说,每位教师都是研究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每位教师的研究成果之间存在着阶梯式的链式关系,缺少了其中一个环节,整个研究的成果就会受到影响。
五中学分:开展“优质成为常态”主题研讨活动
五中分校结合学校教学的实际情况,着手制定五中分校优质常态课的标准。强调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作为师生交流的主渠道,教学主体已经由“师本”转向“生本”。学校要求教师更新教育观念,紧紧围绕鲜活的、具有个性化发展特征的学生,综合运用技术和艺术等多元技能,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感染学生,营造和谐、充满生命力的气氛,完成课堂教学。
宣武一师附小:专业引领下的专题研讨
在校本课程研修中,宣武一师附小坚持行动研究法,从课堂观察发现问题入手,确定研修专题,开展实践研究,进行课后反思,就教师普遍关心的问题,在专业引领下开展研讨活动。学校先后针对课时少、教学内容多的实际,开展了题为《北京童谣与其他课程资源的整合》的专题研讨。针对整合概念模糊、缺乏实效的问题,学校请专家进行专题培训,开展了题为《北京童谣与学科教学整合》专题研讨,正确把握了教师的研究方向;结合目标虚化、重形式轻效果的问题,学校围绕《如何确定一节北京童谣课的教学目标》开展了跨学科研讨活动,带领教师探讨如何依据课程目标、学科特点、教学内容、学情制定小而实的三维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翠微小学:建立“多元、多层次的学习共同体”
即教师进行自身研究问题诊断,根据问题内容构建不同的学习共同体,定期进行研究,以实现学习共同体的整合。在共同体建设中做到全员参与、充分授权、注重实效。在“师徒关系的共同体”和“青年教师工作坊”中,新老师迅速成长。 
大峪中学:组建“分年级学科集备组”
为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大峪中学把“学科教研组”改为了 “分年级学科集备组”,为每个年级每个学科设置了集备组组长,同时在教师课表上还列出了专门的小集备和大集备的时间,课程实施组织机构的成员分配到了各学科各集备组参与集备活动、现场指导备课,充分发挥了领导力和集备组的力量。(记者杨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