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注册账号需要审核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基础教育

让青春之花在校园报刊中绽放

编辑:李阳  发布时间:2010/11/30 21:12:13 
 

让青春之花在校园报刊中绽放

 

和中国文联(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的鼎鼎大名比起来,广州市中学生文联(广州市中学生文学艺术社团联合会)——这个由广州市各个中学(包括职业中学)的学生文学社、艺术社自愿组成的群众性组织则鲜为外界所知。但对广州市各中学的文艺爱好者和文艺社团而言,它的知名度可谓如日中天。不仅如此,他们还以成为这个组织的一员和获得它的认可为荣。广州市白云区明德中学“松子”文学社社长罗媛就是其中一个。2007年,她所在的明德中学被广州中学生文联任命为常务理事学校,她本人也被任命为副主席,“松子”文学社的指导老师李舒怀随之“晋级”为广州中学生文联的指导老师。而这一切,皆因明德中学的校刊《松子》而起。

                        从《松子》到松树

创刊于20029月的明德中学校刊《松子》,当初正如它的名字一样,的的确确是一颗名不见经传的“松子”。

但《松子》很快发芽并茁壮成长,如今,在明德中学“松子”文学社指导老师李舒怀看来,松子已经长成了名副其实的松树。“我们的校刊办得比较晚,当初取‘松子’这个名字就是希望这颗松子尽快长成一颗松树。现在看,这个梦想实现了。”李舒怀在2007年广州市中学生文联代表大会上曾这样说道。

在李舒怀的记忆里,《松子》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初始阶段以明德中学语文组“松子”文学社的《松子》月刊为主,后来又增加了《松子》年度专刊;2004年,学校团委成了“松子”文学社的合作伙伴,于是联手合办了校报《校园@时代》。就这样形成了如今明德中学一刊一报并存的局面。但这两份刊物又各有侧重,《松子》以开拓学生课外阅读视野为主,为学生学习搭建交流平台;《校园@时代》以报道校园新闻和规范学生日常行为为主,时间安排上体现了“月刊周报”的特色。

经过“松子”文学社师生的努力,在2002——2005年这三年间,“松子”文学社获得了“广州市优秀文学社团”、“全国九十九佳文学社(刊)”的称号,《松子》也被评为“首届全国中小学优秀校内报刊一等奖”。这些成绩被广州市中学生文联的负责人看在眼里,于是就有了“松子”在文联的地位。

 

百年老校的纪年宝典

和《松子》相比,山东省临沂市第一中学的《临沂一中报》则悠久得多。据临沂一中宣教处主任李宝成在一份名为《用校报助推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个案研究》的论文中说,《临沂一中报》的产生与发展是与临沂一中这所建立于1903年的百年老校同步的。1953年,当时名为山东省临沂中学的临沂一中校报为《临沂中学报》,是手抄的;1956年,随着学校改名为山东省临沂第一中学,原《临沂中学报》随之改名为《临沂一中报》,此时报纸印刷技术也有所提高,改为手工刻板油印,版面为八开四版;1997年,随着学校的发展,《临沂一中报》改版为四开四版,黑白套红铅印;1999年,因为学校领导的换届和智圆行方,厚积薄发校训的确立,学校对品牌建设愈加重视,临沂一中的校园文化得以传承,校报也随之扩展为对开四版。截至2006年,《临沂一种报》已出版86期,每期印刷一万余份。

在《临沂一中报》的发展历史上,2003年是个里程碑。在该年的临沂一中百年校庆上,学校对贯穿百年发展历史、凝聚历代师生的校园文化进行了整理挖掘,除通过用一些景观建设承载校园文化内涵外,又提出了文化引领、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加强了以《临沂一中报》为核心的校园文化载体的重新塑造。如今,在临沂一中师生的眼里,《临沂一中报》已成为学校一部浓缩的纪年宝典,不仅记载着临沂一中创业、发展和壮大的历史进程,还浓缩了临沂一中校园文化建设的点点滴滴。

历史上最早的校报校刊可以追溯到学校的起源。孔子的《论语》就是其弟子根据孔子的言论编辑而成的“校刊”,作为学习孔子思想的范本在弟子间流传而成了国学经典。从校报校刊的发展看,其历史和学校的发展历程紧密相连。没有学校,校报校刊便无从谈起。有了学校,在这一特殊的文化传承阵地上,文化的衍生物便层出不绝,文学社,文学活动,文学刊物……这些文化衍生物从小到大——从松子到松树,成为菁菁学子放飞青春梦想的园地。

                       丑小鸭的天鹅梦

据李舒怀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广州市九成以上的知名中学都有自己的校报校刊,且呈现出学校越知名、校园文化氛围越浓厚、校报校刊质量越高的态势。由此可见,学校自身的发展状况决定着校报校刊的发展。

《松子》就是随着学校的发展应运而生的。李舒怀在一篇题为《丑小鸭的天鹅梦》的介绍明德中学“松子”文学社和《松子》月刊的文章中说道,在明德中学建校时间短、学校设备落后的情况下,学校语文组为了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语文知识,营造更好的语文学习氛围,毅然创办了“松子”文学社和《松子》月刊。

《松子》的创刊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在李舒怀看来,这背景就是当时如火如荼的中学语文改革。在这次改革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成为每个语老师必须面对的问题。按语文学习的规律看,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不是短期内能够解决的,更多的是要让学生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把语文学习当作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松子》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诞生的。目前,《松子》已成为明德中学学生语文学习的第二课堂,很多学生在《松子》上发表文章,并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寄托在《松子》上,所以《松子》也是名副其实的学生精神家园。

《临沂一中报》的发展也是如此。在李宝成的介绍中,《临沂一中报》是以校园为基点的,它“全面报道学校的各项工作,重点宣传教育教学与科研成果、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校园的新风新貌,围绕学校‘教学’和‘育人’工作,以师生广泛关心关注的事件为基础,透视校园里的‘热点问题’,宣传学校的办学思想,为全面推进学校的各项工作服务。”

 

发展路上

和《松子》及《临沂一中报》不同,深圳市龙城高级中学的《发展》是一份专供老师交流教学经验和探讨教学方式的校园刊物。在龙城高级中学语文教研组的张雯老师看来,《发展》旨在研讨新课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后来,随着《发展》的发展,内化学校办学思想、反映学校教育教学概况也被纳入《发展》的宗旨中,于是《发展》的办刊思想就多元化了。这份创刊于2004年的“年轻”校刊,目前已经成为兄弟学校乃至在整个教育界都有一定影响的教师专业发展专刊。

20062月,改版后的《发展》分设了校长论坛、管理者手记、他山之石、读书随笔、班主任随笔等多个专栏,内容更加丰富,形式也更加自由,作者覆盖面也更广,可读性也随之增强。现在的《发展》已取得丰硕成果:200511月,龙城中学部分老师发表在《发展》上的文章被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结集为《发展路上》一书出版,面向全国发行;200612月,在首届全国中小学优秀校内报刊评选活动中,《发展》获最佳教科研报二等奖,最佳编辑奖。龙城中学张雯老师在纪念《发展》三周年的文章《我与“发展”共同成长》的最后写到:“我们学校在内涵式发展的道路上一路高歌,我们的干部队伍和教师队伍力量越来越强,我相信,未来的《发展》将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在校刊领域乃至教育界产生更大的影响。”

 

是机遇,也是挑战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经影响到社会发展的各个角落,校报校刊也由传统的纸质报刊逐步走向网络化。在信息化时代迅速来临,网络技术对信息传播的便利性和及时性乃至广泛性、大容量性日益凸显后,传统纸质报刊纷纷建立网站,将报刊杂志的电子版上传到网站上供读者阅览,现在甚至发展到网络版的报刊杂志比纸质版的阅读群体更广的态势。在这种双管齐下的信息传播方式得到读者广泛认可的同时,校报校刊的编辑们也开始尝试将校报校刊的电子版上传到依托互联网建立的校园网上,扩大校报校刊的影响。

武汉市江岸区堤角中学的《堤角中学校报》就利用了网络技术的优势将校报做成了“大报”。在互联网上,只要输入“堤角中学校报”几个字,立刻就会有包括新华网和凤凰网等十几个网站链接出这份校报,随之还有这份校报在网上热卖的信息。不仅如此,负责编辑这份校报的顾绍骅老师还在自己的博客上刊出了《堤角中学校报》每期的目录,甚至还有精美的版式图、校报的小编辑和小记者的合影照等,其知名度几乎可以媲美某些有正式刊号的社会类报纸。还有明德中学,自校园网络建立后,《松子》的采稿、编辑、排版和印制等工作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此外,学生还为《松子》和《校园@时代》创建了多个发表作品的网络平台,为《松子》的信息共享和交流提供便利。

但更多的校报校刊则因为网络技术的普及而面临无法回避的困境。在临沂一中制作精美的校园网上,关于《临沂一中报》的介绍只有寥寥数语,但关于学校其它方面的介绍则详之又详。由此可见,信息化网络传播技术对传统纸质报刊的影响,还有待这所百年老校的校报操办者们重视。和临沂一中面临同样困境的还有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区中学的校刊《濂溪》。这个直接取之南宋著名文学家周敦颐名号的校园刊物,如今正面临着信息化网络技术的挑战。《濂溪》的指导老师欧阳正平直言,随着学生对网络的痴迷,《濂溪》对学生的吸引力已大不如前,现在《濂溪》的编辑们正在思考着如何改革。“现在已经到了该如何应对网络技术挑战的时候了。我们要顺应网络技术发展的潮流,把《濂溪》做大做强,除此之外,我们别无选择。”欧阳正平说道。 记者张小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