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注册账号需要审核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大学生活“四年之痒”

编辑:张萧萧  发布时间:2010/12/16 10:09:31 

  编者按:

  迈进大学门槛,每位成为大学新生的学子,都会情不自禁地拥有一种情怀:在大学里学到更多的知识,在大学里获得更广博的见识,在大学里近距离感受大师的风范和魅力,在大学里聆听著名校长的人生教诲……然而,大学四年并非每位大学生都可以有足够的尝试与实现愿望的机会。经历激情与向往,他们中有的在毕业时才发现,自己许多美好的梦想原来还只停留在想像中。

  找份工作有多难
  作为北京某知名高校研三学生,再过一个月就要毕业,但是,为了找一份和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从去年九、十月份开始,兰兰就积极做各种准备:考公务员、参加大大小小的招聘会、投简历……兰兰说,她已经不记得自己到底投出多少份简历了,凡是跟教育有点关联的单位都投:从幼儿园到高校,从正规的单位到不太正规的单位,都试过。但效果都不是很好,不是户口限制,就是编制不给解决,好不容易有自己中意的,却又收不到面试通知。兰兰说:“想起几年前入学时的兴奋,再看到眼下就业却如此艰难,那一刻我真的感到了失望乃至绝望,心里的落差实在难以用语言形容。 详细>>>
  安心读书有多难
  北京大学前校长许智宏回忆,他读大学时对于专业领域的经典著作,“不是看一遍,而要看好多遍,仔细琢磨,不是像吃快餐一样吃完就完”。而现在的很多大学生连“快餐式”读书都抛弃了。北方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大四学生杨涛说:“我们每天都很忙,但是不知道在忙什么,哪有时间看书。”大学是读书的最好时期,多读几本好书往往是刚入学时大学生们的共同想法,但四年匆匆而过,回头发现大部分时间并没有用在读书上。
  英语的挤压
  从小学到大学,前进的每一步首先都要跨过英语这道门槛。据了解,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投入在英语学习上的精力占据了他们学习生活大部分。大学图书馆中的经典已经淹没在尘埃中,而借阅率最高的则是各类英语辅导书。大学校园的晨读中,又有谁在朗诵海子、顾城的诗? 详细>>>
  换个专业有多难
  大四学生党凡凡读完大一第一学期就想过换专业。可是,现如今再有一个多月他就要毕业了,却正忙着做自己的毕业设计。尽管学了四年的专业不是自己最爱,他还是觉得要有个完整的结果。谈起换专业,他对《教育》旬刊记者说:“只想尽快结束自己的这段大学生活。”
  符合条件难
  党凡凡是北方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2005届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他说:“你听听这个专业,名字这么长,填表格都填不下,每次都写到了外面。我喜欢文学,可是我不可能有机会去学了。”  详细>>>
  拉住爱情有多难
  有人说,大学期间没谈场恋爱等于大学白读;也有人说,大学期间没谈场恋爱会遗憾终生。可是,总会有人错失这门“必修课”。即使是上了这门课的人,最后的结果依然扑朔迷离。
  无处安放的爱情
  坐在校园的草地上,中央民族大学大四女生冯湘向《教育》旬刊记者描述了她自己  四年的情感轨迹:
  大一入学,浑身散发着泥土般的朴实和年少的稚嫩,整天穿梭于教室和图书馆之间,过着高中式的生活。
  大二开始意识到了谈恋爱的现实,因为周遭的美女们都已开始一段或明或暗的恋爱了,她们整日双宿双飞,让人心生羡慕。
  大三开始着急了,抱怨在心中苦苦憧憬了一年的感情为什么还是深埋泥土、不见踪影,困惑暗恋的男孩怎么还没经过自己的窗前,  详细>>>
  聆听大师有多难
  “没有长须飘拂的冯友兰,没有美学散步的宗白华,没有妙语连珠的吴组湘,没有口衔烟斗旁若无人的王瑶,未名湖边肯定显得寂寞多了。”北京大学陈平原先生的这番感慨,道出了很多人对于名师的追忆和向往。如今,因缺乏名师而显得寂寞的,也许不只是未名湖畔。
  大师在哪里,智慧就在哪里,读大学就是要寻找大师。有人说真正的大学是培养天才的地方,也是培养蠢材的地方。他们的区别之一就是天才懂得寻找大学里的大师,与智慧的头脑交流探讨;而蠢材整天只是在三流人物中转悠。临近毕业,天才找到大师了吗?  详细>>>
  面见校长有多难
  有一年秋天,北京大学新学期开始了,一个外地来的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续。老人爽快地答应了。近一个小时过去,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谢过老人,两人分别! 几日后,北大的开学典礼上,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座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这是白岩松在《痛并快乐着》一书中讲述的故事。
  幸运的北大新生在开学第一天就见到了副校长,这位名校的副校长还帮他照看了近一个小时的行李。 详细>>>
  选定目标有多难
  大学四年,给自己一个目标,难吗?这个简单问题,对很多大学生来讲,问了整整四年。
  上小学为了升中学,上中学为了升大学,读大学后又该走向哪里?许多大学生会有“终然”的感觉。
  前提是对自己了解
  其实,很多学生对目标的真正含义存在误解。一个大二的学生和一个研究生的目标含义有着根本的区别。一个没有经过职场打拼的人和一个经受过职场磨练过的人回答也会不一样。 详细>>>
  考个证书有多难
  在大学里考个证书难吗?不同的人恐怕会有不同的回答。然而,证书五花八门,学生的精力和时间却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考什么样的证书而不至于“猴子掰棒子”,这种难是取舍上的“难”。
  “考什么”那才叫一个难
  李俊,曾经的高材生,毕业后在北京做了6年普通教师后,如今已辞职自主创业。1996年,李俊以超出一本录取分数线80多分的成绩被首都师范大学录取。与其他刚入学的学生有所不同,李俊总显得不太安分,总显得有些“野心”勃勃。要求大学三年级下半学期才能参加考试的大学英语四级考试…… 详细>>>
  培养特长有多难
  “我不知道自己的特长是什么,就填了踢球,可后来想想踢球算什么特长啊!我要进的是工厂又不是国家队。我也想过在大学培养个特长,但是没能实现。”这是北方工业大学大四学生宋瀚经历了几次面试后对《教育》旬刊记者说的话。在大学本应有机会获取自己的一技之长,但许多大学生直到毕业时仍未能如愿。
  学校不重视
  大学教育依然停留在学历教育上。大学是否有义务满足普通学生培养特长的愿望呢?北京联合大学招生办公室杨老师在接受《教育》旬刊记者采访时说:“学校不会去想如何培养学生的特长,国家政策没有要求高校的教学任务包括为每一个学生培养一两个特长。培养特长应该是学生的个人行为。”北方工业大学招生办公室老师说的更为直接:“我们不是艺术类院校。”
  大学的毕业条件之一是修满所学专业要求的学分,至于个人想培养某方面的特长,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不现实的。  详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