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注册账号需要审核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2009年教育发展研讨会”聚焦教育热点回顾

编辑:张萧萧  发布时间:2010/12/16 21:49:09 
 

“2009年教育发展研讨会”聚焦教育热点

【编者按】 2月26日—27日,由现代教育报当代名校栏目主办的“2009年教育发展研讨会”在京举行,来自首都大、中、小学的部分校长、教师及专家代表围绕着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展开了热烈研讨。

下面摘编一些与会嘉宾的精彩发言,以飨读者。

    北京尚丽外国语学校校长刘煜炎博士:

现在教育部的《规划纲要》公开征求意见以来,大家关注点都放在了高考文理分科,还在网上做了好多调研,网友投票,结果投票的结果:大家都不赞成取消文理分科。

我个人觉得这个问题问错了,应该问中国的高考该怎么改?还没有人回答这个问题。这个问题主要是解决中国教育问题,不是简单的投票,大家支持旧系统还是新系统。

我们都在呼吁高考制度改革,现在已经拿出来讨论了。我从办中学开始,就呼吁高考制度改革,改为多元考试,分学科考试和多元录取、自主招生,提出高考改革方法像英国学习,我们虽然弄不出400、500科考试,但可以弄10~20门考试,学生在其中选3种考试就行,这样培养人才就一下子多元化了。学生有了选择,可按照自己的兴趣发展考大学,而考试的负担减轻了,考三门就可以。考三门结果并不是降低要求,学生可以在兴趣引领之下,把爱好变成专长,把专长变成专业,最后变成核心竞争力。

    我在高中生里面做过调查,结果90%的学生都同意这个方案,因为减轻了负担,学生得到了自主发展。但是这个建议送上去有点被淹没了,我想跟大家一起推动改革。

现在许多学校实行新课标教材,我本人的意见是新课程新课标把我们既有的教育优势和学生、老师的既有体系打乱了,打乱之后又没有建立起更好的体系,我很忧虑。新课标把教材弄得很零乱,学生都是“蜻蜓点水”式学习。应该说过去我们的教育在深入性、足够练习性方面都差一点,但是理论优势是很强的。我觉得新课程、新课标用久了以后,我们既有的教育优势也就失去了。

我在英国时曾参加了英国教育部组织的高考改革研讨会,他们发现我国奥赛的奖拿得很多,他们认为自己的基础教育很失败。于是,他们也开始了改革,但他们跟我们的改革相反,美国考试和英国考试越改越难,尤其是剑桥的考试,是让剑桥大学挑出更好的学生。

北京丰台十中校长林晓红:就目前情况来看,大学自主招生正在扩大,开始比例小一点,逐渐在扩大,这是好事,因为高考需要改革。但是相对于中国现在这种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状况,高考还是相对公平的一种方式。如果没有高考,全靠理想化的方式选拔,恐怕带来的弊端会更多。

社会上呼吁高考要改革,实际上,高考也确实需要改革,但应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就我们所听到的新的方案征求意见来看,感觉如果步伐太大了,肯定会有新的社会问题出现,所以国家在这方面制定政策也好,下一步实施也好,必须很谨慎。

北京翰文学校校长孟采:其实在现在的教育教学体制下,学生的负担已经非常沉重,虽然很多家长都在考虑我的孩子要发展,要上大学,将来才能有工作,但现在的情况是什么?

现在大批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而用人单位又非常需要人才。我们每周都在刊登招聘广告,每周都要面试,然而来我们这里应聘的大量大学生,我们发现都是学法律的。

北京人文大学校长陈蓓洪:在我国近些年的发展中,应该说民办大学起了不可抹杀的作用。我们人文大学从2002年转型,之后每年的生源都非常好。我们没有一个计划内指标,换句话说,人文大学的毕业证教委是不承认的。但是我们为什么能招这么多学生呢?

我们是诚信招生,我们在招的时候我们就说招的是自考生。另外说明社会有这个需求,政府要解决老百姓想让子女享受高等教育的需求,政府有这个需求。高考其实只能录取一半,从全国来说54%,从北京来说达到70%,那么其他的一半学生他们也想上学,他们只有找这些民办大学,这是一个原因。另外一个原因只要认真办学,对学生、家长、社会负责,你的学校就会被社会认可。

北京丰台十中党委书记魏世华:我个人感觉高考的改革或者说基础教育改革越接近高等教育改革越重要,这个之所以重要,我认为这个改革不是单一的,它是整体的社会性改革。如果单纯就教育改革说改革,还是跳不出这个圈子。

有人说现在大学人数越来越多,人数多了质量就差了。毛病在哪?我认为这跟整个社会的用工制度、规模人才需求不匹配。所以,国家在制定《规划纲要》的时候,要从多方面考虑。高考怎么改革?我觉得高考本身应逐步改,从恢复高考以后,高考经历了几次变化,我觉得还是变得好一些,考题的设置以及各省市做的工作太多了,都能说明大家对高考内容和一些形式变化都给予了肯定,我觉得这是成绩。       

北京十七中学校长王虹:我个人认为基础教育阶段,特别是小学阶段应该培养良好的习惯,特别是诚实的品德最重要,就是不能够急功近利。

    另外小学知识不要学得太深,太难,活动一定要多,因为必须通过这些活动来培养团队精神。所以中小学教师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能力,把它作为教育的责任,而不是像我们现在这样,每个学校感到“高考的压力很重,实在是把校长压得很重”。如果我们以知识判断我们的教育成果还是跳不出我们现在的这种教育模式,中国教育最难的就是理念的更新。

北京珠宝首饰学院院长李劲松:1980年代以来,民办高校所取得的成就和作用是不可磨灭的,它为社会确实做了很多工作,是不应该被歧视的。

但是实际上我们对民办高校是歧视的,我们曾经呼吁要公办高校响应同等待遇。我举个例子,首先学生的寒暑假,普通高校是半票,民办高校是全票。其实我们国家不缺这个钱,民办高校给社会带来多大的贡献,不要小看它。它也教出很多人才。这是不平等,应该改进,应该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来要求,不要歧视。

达内科技集团总裁韩少云:长期以来,我国学校的老师一般不可能到公司工作,为什么我们的人才不能实行高校与企业流动?一个是体制问题,从学校流到企业,既有人事方面的限制,另外,工资体系也限制了人才的流动, IT企业、外资企业薪资待遇比较高,一旦流到企业里面就不会再进高校了,如果有一天高校能够跟IT企业、外企的待遇接轨,IT企业里的人就能流动到高校里。

只有实现流动,我们高校里的老师,即使有一半或者有三分之一是从企业过去的,就能把企业的实战经验带到学校里,经常实现循环,一定会从整体上提升整个国家的人才素质。。

首师大科德学院院长沈孝本我的建议的基本思想就是中国教育走市场化、国际化、标准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要让教育成为中国有优势的支柱产业,看看我们国家的教育容量,我们有1.8亿学生,高校学生1700万~2000万,研究生每年招100万,在校研究生达170万。我们只要把目标锁定在能够容纳10%的海外学生到中国来读书,我们的容量就是两千万,一个学生每年向中国交10万学费,就相当于我们出口2000万辆汽车,而且这是可持续发展,不带来能源消耗,不带来环境破坏。

但是如果中国教育不国际化,人家就不愿意,因为你的考试体系、学校的管理都不独立,没有特色,不适应市场,毕业之后没有职业技能。这样的形势要求高等教育必须改革。怎么改呢?我提出两个改革思路,一个是人的终生发展,一个是社会未来发展趋势。按照社会需求来看,面向社会长期办教育,真的是治国之本,我觉得这才是教育改革的本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