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注册账号需要审核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中国公司中“橡皮一代”已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

编辑:lili  发布时间:2010/12/20 20:18:30 

    今天,长假综合症还没调理好,朝九晚五的日夜循环又要开始了:“想想都觉得累”,“无趣、没劲”——没有痛感、没有快感,失去梦想,失去创造力——发出这种感慨的人如今有一个形象的名字:橡皮人。

  “橡皮人”是王朔写于1986年的一本书的名字,24年后,这个词开始在网上风行。甚至新加坡的《海峡时报》都开始关注并感慨:中国出现“橡皮人”一代。橡皮白领们多属于收入稳定的阶层,本来应该是社会中比较活跃的创造群体,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变得这么心灰意冷?

  我没有感觉真是一种病吗?

  没有痛感、没有快感,这是新一代“橡皮人”的形象特点,在他们脸上,笑容和眼泪都已经消失不见,“扑克脸”是通常的表情,他们是在写字楼环境中最糟糕的员工,没有神经,没有效率,没有反应——

  陈伟(技术员,3年工作经验)

  我自己偶尔也困惑一下,是他们感情太丰富还是我感觉太麻木?看《唐山大地震》的时候,我跟几个年轻同事一点感觉都没有,有几个特肤浅的情节设计我还觉得挺可笑,可是我看见旁边很多30多岁、40多岁的同事哭得稀里哗啦的。我觉得现在很多人的哭点和笑点都太低了,有什么事值得那么投入的,我想不明白。

  没有什么是永远不变的,没有什么是需要你放弃任何东西去追求的。无所谓,给我的我就要,不给我我也不争,这种状态不好吗?也许是我们没有过多惨痛的经历,让我们很难对别人包括对自己的事情投入过多的关注,我爸爸总是说我“没有压力轻飘飘”,我觉得他说得挺准确,可是背负那么多理想,就是背负压力,那么苦大仇深地生活就好吗?我们这种没有感觉的状态真的就是一种病吗?我也挺茫然。

  我不断跳槽还是找不到感觉!

  有报告指出,在同一个工作岗位上工作5年以上的半数白领都会出现“橡皮”倾向,出现这么多“橡皮人”,致病的根源之一就是严重的职业枯竭感。很多人从身体到心理都处于亚健康状态。陷入职业枯竭的一个表现就是不断换工作,当你不断想调整工作岗位的时候,你已经踏上了“橡皮”之路,虽然调整岗位的努力,说明你还在尽量摆脱“橡皮化”——

  严佳伟(39岁,媒体从业者,工作17年,跳槽的次数只能用N次来形容)

  我看过一个调查,白领人群工作压力大,经常超负荷地工作,在30至45岁左右就会出现职业枯竭现象。那我就是正处于这个阶段。

  我大学毕业就参加工作了,在我们当地广播电视厅工作,工作不到2年,政府部门那种论资排辈的官僚面孔我就看够了,刚好我们当地广播电台招聘,我一狠心就辞职去当记者了。

  干了几年后,我又做了一个让我现在很难判断对错的决定,就是辞职到北京来上全职研究生。毕业后,在一家行业报当了半年编辑,我就辞职不干了。这些年我干得最长的工作都没超过两年。不是我不想干,而是真的无法忍受那种日复一日的枯燥,我总觉得在工作中找不到自己的价值。

  我知道我的状态不对,可是我自己调整不了,有时候我也自省,就像人都有更年期一样,是不是每个职业人也都有职业更年期?我现在是不是就陷入职业更年期了呢。

  我干不动了,虽然我还不算老!

  跳槽,对于普通人来说毕竟还是需要慎重选择的大事,而当种种原因让跳槽都变得不可能的时候,更多的人就会逐渐失去梦想,失去创造力,这种状态持续下去,就逐渐蜕变成“资深橡皮”了——

  黄晓非(会计师,33岁)

  最近看了那个着名的杜拉拉升职记,由衷地感慨,杜拉拉真是生猛啊,她确实是各个单位都想要的人才,工作狂而且该狠的时候一点不含糊,真真是为职场打造的全能战士。不过,杜拉拉也算是职场新人,我就不信她工作10年下来还会那么拼,或者说还有体力、精力那么拼。

  刚毕业那会儿,我在会计师事务所工作,加班就是家常便饭,我基本上没在晚上10点之前回过家,就是回了家也还是带着工作要干。几年下来,我有严重的神经衰弱,偏头疼得厉害,最后一直恶化到内分泌完全失调,经常莫名其妙地发高烧,我妈就劝我:闺女,咱不能把命搭上吧。后来,我辞职休息了半年多,总算缓过来了,从去年开始,算是重出江湖吧。现在我在一家小公司当会计,工资比以前是少了,可是个人休息时间多了一点,除了每月盘点的几天,一般晚上都能正常下班,我挺知足了。

  我现在就喜欢养点花,然后做点针线活,这样能让自己安静下来。我的很多同学都还在大公司里打拼呢,他们收入、社会地位确实比我高很多,可我真是干不动了,虽然我还不算老。

  没有大理想只有小目标?

  有调查显示,中国公司中有20%的员工处于职业枯竭,而且年龄呈现低龄化,更有70%的人都感到倦怠,“橡皮一代”已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

  夏学銮(北京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授)

  我个人觉得还是用职业倦怠期来形容比较准确些,要说职业枯竭期,那把白领的生存状况形容得也过于悲惨了,他们的生存状况应该还不至于到那个地步。

  一般来说,人在突然碰到压力的情况下,会首先有压力之下的应急反应,就是调动起自身的能量来应对压力,这是面对压力的第一阶段,到了第二阶段,就是持续地调动能量来与压力进行对抗相持,而如果这时候压力还不能减轻的话,个人就会进入到第三阶段,即倦怠期了,如果倦怠期持续过长,才会真的进入到枯竭期。

  从这四个阶段的发展过程来看,出现职业倦怠期是很正常的,客观上是社会压力很大,竞争激烈,而向上流动的渠道又出现了阻塞,这就是“天花板”现象,一个人长期在一个职位上突破不了,同一个岗位、同一种环境,时间长了出现职业倦怠几乎是必然的。比如婚姻吧,有“七年之痒”的说法,工作中也是如此啊。

  从主观上说,这也是自我意识觉醒的表现,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所谓的职业倦怠期,在之前的社会中肯定也会有,当时为什么没有引起注意,主要是因为当时的人组织观念比较强,对领导的安排一般习惯于不怀疑、不挑战,而现在虽然岗位增多了,但是人才相对也增多了,尤其是每个人自我意思的觉醒和增强,使他们对加诸自身的待遇、工作强度、工作回馈度更加关注而敏感。

  为什么很多刚参加工作的职场新人很快也会出现倦怠的感觉呢?因为现在很多人价值取向比较单一,很多年轻人心里有的不再是大信仰,而只是小信仰、小目标,那么其自身动力和忍耐力都会不足,碰到多一点挫折和困难,就会很快进入倦怠期。

  今年年初的时候,出现了所谓年轻人逃离北上广(北京上海广州)的局面,很多人说是退却,我觉得这应该是战略性转移吧,如果能在二、三线城市有更好的生活,为什么不能眼界开阔点做出这样的选择呢。这才是理性的选择。

  批注

  “橡皮人”

  不意外

  我之前不太了解“橡皮人”这个概念,但是在白领阶层中出现越来越多的“橡皮人”,我觉得并不意外,这个年代,几乎所有人都是奴隶。买房子的是“房奴”,买车的是“车奴”,有孩子的是“孩奴”。每天都为生活疲于奔命,不麻木到没感觉才怪!

  现在的年轻人背负的压力其实非常大,梦想总是很难照进现实,精英利益集团牢牢把持着财富和通向财富的路径,“鲤鱼跃龙门”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一些年轻人缺少途径通过奋斗来实现理想,就可能逐渐地消沉并麻木。

  周孝正(人民大学教授)

  批注

  十大高危“橡皮”

  1.护士:调查显示62.8%的护士患有程度不等的职业倦怠症

  2.公务员:有54.9%的国家公务员存在职业倦怠

  3.教师:近半数教师对自己的工作极不满意,寻找机会准备跳槽

  4.IT工程师

  5.记者:调查显示,85%的记者都出现过倦怠

  6.警察:各界舆论、上级压力等使得警察最容易产生倦怠

  7.售货员

  8.市场营销人员

  9.金融工作者

  10.心理咨询师

  你“橡皮化”了吗?

  1、你的情绪变化无常,并经常莫名其妙的担心。

  2、你总感觉自己的精力透支,经常有即将“坍塌”之感,失眠现象严重。

  3、记忆力糟糕、思维迟钝、注意力差。

  4、脾气暴躁,为一点小事动怒。

  5、经常加班,睡眠不足6小时。

  6、经常胃痛、头痛、背痛,感觉全身乏力。

  7、一想到上班心情就低落,总是盼着假期快点到来。

  8、和同事关系紧张,想到见上司就打憷。

  9、户外活动明显减少,对家务活也提不起精神,过分贪睡,饮食不规律。

  10、自我评价降低,经常有失败感和无能为力感。

  如果对以上题目,你作出“是”回答的问题高达5个或5个以上,那说明职业枯竭已经侵入了你的生活。你已经“橡皮化”了,请你马上注意,尽快进行适当调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