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注册账号需要审核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书画名家

专访《中国百将图》画家于雁宾

编辑:中国教育品牌网www.zgddmx.com  发布时间:2011/6/10 16:24:40 

 


  于雁宾老师

 

中国国际文化产业网讯(记者苏晓琪)于雁宾,男,1956年生人,长春市人。吉林日报社文艺部副主任,高级记者。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吉林省文艺阅评小组专家。

在报社工作期间,于雁宾先后有中、短篇小说《月有圆缺》、《雪夜游魂》、《及时雨》、《铁血信王碑》、《秦淮名妓董小宛》、《血染黄金图》、《贞节牌坊外的女人们》和报告文学《星座之魂》、《根系这片热土》以及大量散文、文艺评论、影视剧评论等作品问世。

1991年7月,于雁宾创作的电影文学剧本《命夺黄金图》,被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成故事片在全国各地公开上映,很有上座率。

1987年以后他先后加入了吉林省作家协会、吉林省美术家协会、吉林省电影家协会,有关创作事迹被收入了《中国中青年作家名典》、《海内外华人作家传略》等书籍。

2002年,于雁宾的中篇小说集《金脉》出版,得到文学界的广泛好评。

2010年5月,吉林省委宣传部为进一步促进文艺创作生产的繁荣发展,成立吉林省文艺阅评小组,张笑天、郝国忱、张未民、于雁宾等13位作家、评论家被聘为吉林省文艺阅评小组专家。

近些年来,于雁宾致力于中国人物画的创作,关羽、岳飞、钟馗等英雄形象耀人眼目,长卷《中国百将图》、《水浒英雄画卷》令人震撼。许多网站发表和转载了他的众多作品,创作成绩引人注目。(于雁宾个人简介http://yuyanbin.china9986.com


    采访者:中国国际文化产业网记者苏晓琪


    受访者:著名画家于雁宾


    记者苏晓琪:于老师您好!谢谢您接受我们中国国际文化产业网的专访。据我所知,老师就读于东北师大中文系,在校期间就发表了多篇论文,现在是一位作家、文艺评论家、诗人,1991年电影文学剧本《命夺黄金图》更被拍成电影在全国上映,请问老师的文学造诣是怎样练就的呢?


    画家于雁宾:也感谢中国国际文化产业网对我的关注和专访。说起文艺,我似乎有很多话要说。我出生在知识分子家庭,父母都是教师。从小就阅读和背诵过很多唐诗宋词,自今还记忆深刻。文革期间我上中学,学校经常停课,我又有机会阅读过很多中外名著,如《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岩》、《林海雪原》、《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少年维特之烦恼》、《红与黑》等,正是青少年时代,给我留下的记忆非常深刻,我现在还能回忆起当年发疯式阅读时的情景,那是充满好奇、惊喜、震撼、感动的阅读的黄金时期啊!可以说,阅读是我成长历程中最为重要的精神营养。我的骨子里充盈着太多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中国传统文化几乎成为我的青少年时期判断事物的唯一标准。中学还没有毕业,我就按捺不住文艺创作的冲动,先后有不少诗歌、小说在刊物上发表,成为“小作家”、“小诗人”。在东北师大中文系学习期间,我又阅读了大量的中外名著,加之通过对诗歌、小说诸多文体的研究,文艺创作的激情更加热切,先后有小说《草民》、《雪夜游魂》、论文《浅谈李贺诗歌“理与辞”》等多篇在刊物上发表。大学毕业后,我在《吉林日报》工作,有幸对生活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文艺创作更加频繁,中篇小说《贞节牌坊外的女人们》、《金脉》等都是那个时期的作品。因为在报社工作,诗词创作也成为我的“快拳”,一次奥运会,我创作了30多首诗词接连每天见报,创下了快速、高产的记录。


    至于文艺评论,更是与工作有关。由于长期进行文艺创作,自然对各种文艺形式有着比较深刻的领会。这些年来,我相继发表了文艺评论有200余篇,包括电影评论、电视剧评论、小说评论、诗词评论。闻名遐迩的“吉林电视剧现象”,也“成就”了我的文艺评论,吉林省出品的电视剧,我都撰写过评论发表。


    文艺创作是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属于精神领域的高级思维活动。它需要广泛深刻的生活积累和快速犀利的理性认知(包括文艺理论、美学观点、创作经验、新锐体验等),可以说,充满激情的社会生活,快速发展的文艺创作,“成就”了我在文学方面的一些成绩。


    记者苏晓琪:于老师发表了众多的文学作品,在求学阶段也是就读于中文系的,那是什么令老师您开始绘画的呢?


    画家于雁宾:绘画是我孩童时就有的兴趣,也可以说,绘画伴我走过一生。孩童时,不知为什么,看见小猫、小狗、小兔等,就在地上画出来,并且兴趣不断。也是在邻居、同学和家长的夸赞中,这种兴趣才有增无减。或许是古典文学在冥冥中起着很大作用,我对绘画对象的理解十分敏感。这里,我还要感谢我小学时代就遇到的画家邓真老师,是他给我鼓励和鞭策,教我绘画的基本功:素描和速写,使我的绘画有了今天的成绩。小学时,我画出了连环画卷《刘文学》,获得全市一等奖;中学时,我画出了铅笔画《水浒将》;知识青年时,我画了大量的农民肖像、动物素描、农具速写,还参加了几个美术班的系统学习,绘画有了比较扎实的基础。当画家,成为我的追求目标。
  上大学,我报的是美术系,可是鬼使神差,《入学通知书》却成了中文系。或许是命运之神与我开了个玩笑,或许是文学创作对我也有吸引,总之,面对大学的诱惑,我来到东北师大中文系。
  在紧张的大学学习期间,美术系还是我经常留恋的场地。美术系的创作学习,我都去观摩,美术系的各种美展,我都去观看。美术系的诸多朋友,我都去结交。有趣的是,我花了大量时间,阅读了《中国美术史》、《世界美术史》,在理论上有了对绘画更为阔大和深刻的认知。


    记者苏晓琪:现代有众多的画家,有偏爱山水画的,也有偏爱人物画的,但多数都是倾向于现实人物的绘画,为什么您选择历史英雄人物的题材呢?


    画家于雁宾:国画分山水、花鸟、人物诸科,每位画家都会根据自己的绘画经历、美术偏爱,或者选择一科或者诸科兼顾。这是画家根据自己强项的自由选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所谓也。我的绘画,大多表现历史英雄人物,诸如三国战将关羽、抗金元帅岳飞、北宋名将杨业等。历史英雄人物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重要动力,历史英雄的闪光之处这是中华历史的耀眼之时。这是历史的辩证法。


    我的作品《中国百将图》高近1米,长60多米,表现了从春秋战国到清朝几千年间的百位将帅。为什么选择《中国百将图》这一题材?评论家张惠民先生曾经在《龙行虎步 圣意侠情——画家于雁宾《中国百将图》欣赏》中有着确切的论述: “在人类战争史上,战功显赫的将帅们绘就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战争画卷,经典传奇的战争历史影响着、决定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战争,见证着将帅们的智慧和武勇,镌刻着将帅们的传奇与业绩。世人崇尚名将,爱戴名将,透过名将的经历,分析名将导演的战争中每个细节、每个转折、每个根源、每个结局,对未来战争都具有着深刻的意义。展示名将的指挥艺术、个性风范、胆识雄略和辉煌战果,能够从更高的视野与更深的层次理解战争、认识战争、驾驭战争。”这一论述,可以从一个侧面解释我选择历史英雄人物的题材的缘由。


    再有,或许是文学意识中有着太多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或许绘画历程里有着太多的历史英雄描绘经验,我的绘画方才选择历史英雄人物的题材。


    市场经济社会,人们追求物质生活的几率大为提高,物质崇拜、金钱万能,几乎成为社会生活的最高目标。人们庸庸碌碌、匆匆忙忙,为月工资奔波,为年收入操劳。这个时代,是稀缺英雄的时代。英雄“追求崇高、践行伟大”的气节,已经渐行渐远、形影模糊。而英雄岳飞的“武将不惜死,文官不爱财,天下可定矣”的理想,一定会对社会治理有着参考和借鉴作用。市场经济社会,充盈着太多的尔虞我诈、坑绷拐骗的市场经济元素,而英雄关羽的忠义、诚信、仁义的作为,必定会对市场经营的弊病、人际关系的龌龊、做人必备的良知有着黄钟大吕般的警示和引导作用。


    选择历史英雄人物作为绘画题材,中国美术史上不乏其人。陈老莲的《水浒叶子》、戴敦邦的《三国人物》、范曾的历史人物、汪国新的关公孔子......我想,这些画家的作品,决不是信手为之。“文为时而作”,他们的作品必然有着广泛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绘画与现实社会紧密相连,绘画与历史密切相关,正是画家之所以称为画家的内蕴所在。


请欣赏作品(骏马图):

 

 


记者苏晓琪:于老师画了这么多的英雄人物作品,每个人物动作神态都不一样,有面目狰狞,有威凛武豪,请问这些都是怎样构成的?是搜集资料还是凭空想象的?


画家于雁宾:《中国百将图》是我近年创作的作品,之前还有《水浒英雄画卷》、后来还有《钟馗系列》、《骏马系列》等。


《中国百将图》制作非常不容易。我曾经有过现役军人的履历,在吉林省公安厅边防局政治部工作,对中国历代将帅有着特殊的崇拜情结。缺少英雄的时代,我选择了绘画英雄,自然地联想到制作《中国百将图》。中国百将能够激荡中华的尚武精神,中国百将能够振奋民族气节,中国百将能够体现英雄品质,中国百将能够树立楷模。这是制作《中国百将图》的初衷。


大学时代就认真学习过中国古代史、中国战争史,中国有名将帅不能说了如指掌,也能如数家珍。但是在创作时,我还是认真查阅了这些将帅当时的时代背景、国别特点、战争环境、性格特征、面貌特点、参战年龄等相关资料。我曾经阅读过《中国历代服饰研究》、《中国古代器物图典》,为人物的衣饰、兵器、环境的刻划奠定了基础。在这些大的框架准备之后,开始了长达两个多月的创作。


战争是残酷的,这些将帅都是指挥几万甚至几十万兵马的统领,威严、刚毅是他们的日常面貌,果敢、智慧是他们的指挥风格。在形象区分上,我力争在故事情节、性格特征、面貌特点、参战年龄上予以区别。如廉颇、韩擒虎、杨业等都是白发将军,我画出的廉颇体型高大,负荆请罪时一脸悔恨;韩擒虎勇猛凶悍;杨业则勇武中参夹儒雅。武将留须,是那个时代的特征,这为描绘性格特征平添了诸多困难,很多人物面貌特征很难区划。田单、张飞、樊哙等都是连腮胡须,区分困难。我画的田单,胡须略少,指挥兵士巧布火牛阵,透出几分聪颖;张飞骑马掠阵,我强化了怒眼圆睁,方嘴大吼,张扬马上英雄的雄姿;而画樊哙则是强调动作,虎头盾与樊哙脸互相辉映,劈刺剑与大跨步相互协调,背景画出军帐飘飞的布角。这样,三员虎将就十分容易地区分开来,绝不混淆。


艺术的价值在于绘画出的人物要是“这一个”,我在英雄造型上力避雷同,用了很大功夫。铠甲是武将的必备。查阅史料,历代铠甲虽然有所不同,但是大同小异,一个朝代的铠甲甚至几十年、上百年大致相同,这与当时的物质水平紧密相联。我力争画出铠甲的朝代特征。画金兀术时,我画出的铠甲边戴兽毛,强调北方特征。画出的关羽铠甲边饰华丽,注重搭配英雄仪容。


记者苏晓琪:于老师发表了这么多的作品,请问老师您更擅长于文学创作还是绘画创作呢?文字与绘画哪样更能抒发老师的情感?


画家于雁宾:文学创作、绘画创作都是我精神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字与绘画也是我的艺术生涯不可或缺的双翼。时有侧重,与工作时段、生活环境密切相关。作为高级记者,我必须撰写出高质量的作品,引导舆论导向,反映社会生活;作为人物画家,我也必须画出有品位的画作,表现艺术特质,作用社会民众。文字与绘画力争都能更好地抒发个人的情感。


记者苏晓琪:于老师您先后有中、短篇小说以及大量散文、文艺评论、影视剧评论等作品问世,包括绘画作品在内,在这些作品中哪一部对您来说比较特别?譬如在创作过程中有令您印象深刻的经历。


画家于雁宾:我曾经创作发表中篇小说《金脉》,后来改编成电影在全国公映。在改编过程中,当时的长影副厂长张笑天非常重视,给我提出几条改编意见。使我更加认识到了我塑造的英雄人物的难能可贵。八人采金班的各色人等闪现出来的东北边民那种勇敢、智慧、忠诚、义气,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典型性格特征。清朝政府的卖国殃民行为,永远是中华民族的警世钟和耻辱铭。人要有是非观,小到做人做事的细微末节,大到宏观世界的信仰理念,都要有所尊崇。这样,才能不虚此生。


近年来,我创作出大量的关公画作,关公的忠、义、仁、勇、信诸多品格,都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需要国人继续传承,国人需要发扬光大。我曾经系统地对关公进行了广泛研究,越开掘越感到关公的可贵。他是东方圣人孔子学说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践行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亮丽名片。我们应该为关公的形象引为自豪。我曾经在《今生热血画关公》一文中全面地介绍了关公在当今世界上的被追捧、被崇拜的历史地位,还撰写一首《七律》表达心迹::“长刀烈马立苍穹,顿起凛然华夏风。疆场几番义智勇,汉朝一脉信仁忠。神州笑傲斑斓虎,环宇遍行锦绣龙。笔墨丹青传浩气,今生热血画关公!”今天,还是真切希望国人与我共勉。


记者苏晓琪:老师您作为画家、诗人、影评家、作家,身兼多职,您认为文学与绘画能互相激起创作的灵感吗?还是有互相冲突的地方?


画家于雁宾:画家离不开文学元素的滋养,作家的绘画作品更具文学精神,文学与绘画能够互相激起创作的灵感,是真实可信的思维互补。唐代大诗人王维,其人其诗其画,都备受历代文人推崇。苏轼曾说:“味摩洁之诗,诗中有画;观摩洁之画,画中有诗。”钱钟书先生则进一步补充说:“作为神韵派诗人和写意派画家的王维,其在艺术主旨和表现手法上也是相溶一致的。”当代画家中,更不乏文学与绘画并驾齐驱的画家。范曾先生不仅出版过文艺专著,而且写得一手好诗。汪国新先生出版过诗词专著,而且诗书画俱佳。他的名言“知识决定高度”,就深刻道出了文学与绘画能够互相激起灵感的创作堂奥。

这不是故弄玄虚,我的创作体会,两者互惠互利、相得益彰。


记者苏晓琪:于老师在接下来有什么计划或者愿望吗?


画家于雁宾:继续开掘《关公系列》,画出关公忠、义、仁、勇、信的神韵,为中华民族精气神的营造做出更多的努力。继续打造《钟馗系列》、《骏马系列》,把钟馗精神和骏马精神更多地融入人们的精神世界,为中华的文艺复兴加油助威!


请欣赏作品:

 

上一篇文章:殷凤珍
下一篇文章:齐鲁书法大家张立昌先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