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年前,这里还是荒芜一片、杂草丛生、人烟稀少。26年后,这里已经是一座占地1450亩,建筑面积46万余平方米,以 学校以经济、管理学科为主,兼有文、法、理、工等6个学科门类,是一所教学型、多科性、有特色的财经类高等学校。在《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日前发布的“2011年中国大学管理学科100强”名单中,管理、经济两学科同时入围100强,学校也成为山东省入围的唯一一所财经院校,更成为山东省唯一一所连续3年进入全国百强的省属高校。
学校依山傍海,风景秀丽,春来花团锦簇,草木泛青;夏至绿树成阴,湖光潋滟;秋日云高气爽,落英缤纷;冬季银装素裹,松柏傲立,优美洁净的自然景象、错落有致的建筑楼宇和诗情画意的苍林翠木有机融为一体,这个神奇般崛起的被简称为“山商”的山东工商学院,已经成为国家的一座人才城!
把住 “龙头”学科立校
办学特色是高校高水平、个性化和影响力的标志,是学校优势和独到的教育思想反映,是优于其它学校的独特品质,可以说,没有特色就没有优势,没有优势就没有水平。面对近年来愈演愈烈的高校竞争,学校领导率先意识到,特色化、差异化的学科建设是高校在激烈的竞争和严峻的形势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普通高校要把特色建设作为提升高校办学质量的着力点,不拼‘全能冠军’,只争‘单打冠军’,靠剑走偏锋,才能出奇制胜。”山东工商学院院长刘全顺表示,“尽管在整体实力上无法与研究型大学抗衡,但学科建设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支撑,只有在局部和某些领域上实现超越,并办出自己的特色,才能在整体上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山东工商学院充分考虑了管理学科的强项和学校的办学传统和区域办学特点,积极培育和彰显‘管理学科见长、煤炭经济研究见强、半岛经济研究见优’的学科特色和研究优势,取得了显著成效。”刘全顺院长进一步补充说。
为形成一批有鲜明特色的重点学科,学校出台了《山东工商学院关于全面推进“特色兴校”战略意见》,提出到2015年,形成在本学科领域和山东省具有较大影响和知名度的煤炭经济研究和半岛经济研究优势与特色。实施“跨学科计划”,不断发展和丰富特色学科、特色研究内涵,不断推进研究方法创新,用多学科知识联合攻关,坚持“强化建设管理学科,积极发展经济学科,大力扶持工学学科”的思路和政策导向,促进管理学科与经济学科融合,工科与商科相长,提高学校整体学科水平。在重点建设体现学校办学属性且具有比较优势的管理学科和经济学科过程中,山东工商学院建成了以管理学、社会科学(经济学、法学等)、工学为主的学科框架,带动了理学、文学的迅速发展,形成了结构合理、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和建设格局。“十一五”期间,建成了管理科学与工程、企业管理、产业经济学、统计学、宪法学与行政法学等5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实施了《山东工商学院重点学科建设方案》,进一步提出了重点学科建设的总体目标、发展理念、学科布局、建设思路、基本要求、主要任务以及管理体制机制等,进一步完善了学科与学术带头人负责制,进一步明确了重点学科研究方向,进一步加大了重点学科建设支持力度,使重点学科建设稳定发展。特色化、差异化的重点学科建设思路,使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日趋合理。截止目前,学校在47个本科专业中,有管理学专业20个、经济学专业5个、法学专业3个、文学专业6个和理学专业4个、工学专业9个,已经形成了以经济、管理学科为主,兼有理、工、文、法多学科的财经类普通高等学校。为进一步凸显煤炭经济研究、半岛经济研究的特色,学校全面建设了山东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煤炭产业发展与创新研究基地、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重点研究基地——半岛经济研究基地,为开展高水平科研、培养高层人才、开展对外咨询服务搭建了良好的学术品牌和学术平台。
抓住根本 人才强校
人才是学校发展的决定因素和核心环节。加快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吸引、培养和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学术大师和优秀人才群体,是学校发展的关键。优秀的师资和专家队伍,无疑为学校培养高质量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学校始终以社会需求和市场变化为导向,以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为主线,遵循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积极开展有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按照“注重基础、强化训练、加强综合、培养能力”的原则,构建了“四层次、五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四层次”分别是基本素质层次、基础技能层次、专业技能层次和综合训练层次;“五模块”则分别是素质拓展模块、实验教学模块、实习实训模块、论文设计模块和科研创新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