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注册账号需要审核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培训

宁钢 |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职业教育发展——以景德镇陶瓷大学为例

编辑:中国教育品牌网  发布时间:2022/6/8 10:32:51 



内容摘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引领性和标志性工程,对于提高高等教育综合实力、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其“双一流”建设的内涵同样需要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与延伸。文章以“双一流”建设为背景,通过梳理职业教育的发展历史及其发展走向,并结合景德镇陶瓷大学的发展历史,阐述陶瓷教育的发展变革,旨在使陶瓷教育更好地服务行业、服务国家战略、服务社会需求。

关键词:“双一流”;职业教育;实验教育;陶瓷教育

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简称“双一流”建设)是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的又一国家战略,有利于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多年来,笔者在景德镇陶瓷大学的学科建设和“双一流”建设方面不遗余力、积极推动。作为优势学科,陶瓷艺术设计教育不同于纯艺术教育,除了注重对学生个性创造和艺术表现能力的培养外,还应注重对学生技术能力、市场及行业实践经验的培养。当今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职业教育的建设需要适应新时期社会的发展变化。本文梳理职业教育的历史发展,以景德镇陶瓷大学为例,阐述陶瓷教育的发展变革,旨在使陶瓷教育更好地服务行业、服务国家战略、服务社会需求。

一、职业教育的前奏——实验教育

职业教育的前身可追溯至17世纪欧洲的“唯实主义教育思想”。在这个历史时期,科学进步是诱发“唯实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动因,科技革命引起的重大社会变革,使人们注意到实用教育的重要性,因而更愿意去探索更多未知材料和技术以促进新的科学发展。英国艺术史家贡布里希在《艺术的故事》中提出的“实验性美术”概念,可引申为19世纪至20世纪的“实验教育”。贡布里希关于“实验性美术”的发展脉络陈述,可从立体主义、表现主义、现代主义三个艺术革命出现的节点递进演变中略探一二,这其中艺术表现的“探索”意味愈见浓郁,与社会的交流和互融也逐渐高频。这条艺术“探索”的脉络表明,艺术的发展就是在不断试验、试错的实践,它本身就是一种“实验场所”①。“实验性”艺术的创作过程是“试验—创作—实践—检验—再创作”,即一个设计从灵光乍现到落地实现以及影响深远,是需要“实验性”的良性循环方可达成,单向或断节的过程,都不可成为严谨意义上的“实验性”艺术。

18、19世纪形成的“唯实主义教育思想”的思潮也是“实验性”艺术的重要分支,并与20世纪前半叶由建筑界率先兴起的现代主义运动一道,成为了实验教育的主要场所。在实验教育中,各学科的教学活动被看作实验场所,而其中的各类试验数据、效果反馈等,都应该建立在与行业、企业的交流中,教学中涉及到的行业最新标准、科技最新进展等,应是从企业生产线中反馈而来的最实用、最高效的一类,而非学术科研层面单方向判定的“最新”。一个学术思想要通过教育教学活动教授给学生,并由学生内化吸收、外化创新、目标达成的初始动因,是需要教师既有丰富的实践积累,又可以用多角度、多层面的实验性教学方法授课,才能够无限趋近的。德国现代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格罗皮乌斯创造的、包豪斯提倡的“功能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口号,“其宗旨是,只要设计的东西符合它的目的,美的问题就可以随它去,不必操心。”②包豪斯的学生接受的教育思想也顺应设计,应为实用和功能服务,减少无谓的装饰。包豪斯的教师都具有相当扎实的实践经验,与当时社会的知名企业都有联系,在教学活动中,会将在企业相关设计中的实验经验和正向反馈传授给学生。此类现代主义的教学活动,便是以“实验性”为方法的尝试和探索,也是以实用为宗旨和目的的创新和革命,是对传统的建筑范式的对抗。由此,站在前人试验数据之上的后辈,一来可获得较准确的行业前沿参数,二来可以明确“实验设计”的重要性,从养成学习习惯的伊始,便开始注重实践数据和反馈的重要性,这也是包豪斯培养的艺术设计类人才能够在全球范围内产生巨大正向影响的重要因素。由此,便可反观如今的教学活动,一味强调“最新”而“无用”的行业信息者不在少数,重理论教学而轻实践论证的教学活动也比比皆是。

因此,实验教育的时代思想是实用主义和与之相关的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学校教学成果能够成功接轨社会生产需求的重要桥梁,能够更加精准地为行业培养和输送实践经验丰富的应用型人才。

二、职业教育的发展走向

在贡布里希、格罗皮乌斯等西方先驱的实验教育观念影响下,我国的职业教育也开始了西学东渐之路。根据我国职业教育的历史发展脉络可知,其肇始于清末民初,缘起的宗旨是以“实业救国”为主的一系列改革举措。民国时期的职业教育发展路径,是当时的有识之士为“救国”而展开的西学东渐的教育变革,“实业救国”的口号也是在这种动荡的背景下发起的。在民国初年,蔡元培首先提出“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其中就包括“实利主义”,这是受到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结合中国国情提出的改革方针,后经黄炎培等教育先驱的补充和推广,在当时的社会形成了一种自上而下的教育思想变革。而后胡适等教育先驱修订了壬戌学制,提升了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我国职业教育的缘起便由此展开,最初的目的便是解决国家实业型人才短缺窘境,提高国家实力,抵御外患。由于历史原因,清政府与国际发展脱节,在同时面对内忧外患的境遇中,需要不断实验和探索,方能开拓出一条属于中国的独特发展道路。我国在这个时期建立的职业教育体系,至今仍然是职业教育发展指导思想的核心和基础。

黄炎培等人认为职业教育的三大主干是职业学校教育、职业指导、职业补习教育,其中职业学校教育是整个职业教育系统的基础,职业补习教育和职业指导是对职业教育系统的加强和补充。此三者共同组成的职业教育具备了三大功能:一是加强校企联系,提高职业学校教育的实践动手能力,用最便捷的方法将最科学的行业知识系统地、完整地、高效地传授给学生。

在职业学校教育的教学过程中,企业生产进校园,由企业的资深工匠对行业的最新标准、最前沿的实用技术、最高精尖的科技成果进行讲解和宣传,开拓学生眼界。在职业指导和职业教育过程中,从行业、企业的角度出发,可以在生产车间开展新的教学课堂,让学生或实习者切实感受当前行业的生产运行状况,实时更新对行业当前发展的认知。在校企互动时,双方可以共同制定课程培养方案、教学考核标准,建立不同技术的技能等级标准,定期进行考核,共同培养出与行业高契合度的高素质职业技术人才。

二是提升学生的自主就业能力,缓解应届毕业生就业压力。从行业层面讲,也可以减少企业入职培训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实验的本质是探索试错,是积累经验。现代行业的高速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必然是以扎实的理论功底和高效精准的实践经验为前提的。高校教育大多以前者的教育为主要矛盾,而忽视了更为棘手的实践经验缺乏的问题。没有在实践中的不断试错和反思,很难在象牙塔式的教育中看到行业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这是急需推进职业教育的最重要动因。如果学生不能及时了解社会和行业所需,在某种程度上便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实践方向,因此会缺乏探索和实践的推动力。欲让学生掌握一手的、即时的、前沿的资料,高校职业教育中的“校企联合”便不可或缺。在学习深造的过程中,与社会和行业保持紧密联系,帮助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面对新问题、解决新问题,让学生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始终保持明确的方向感和目的性,也能更好地融入工作和社会。

三是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应用型人才。职业教育的内容不仅是实践动手能力,还包括职业素养、道德规范等行为准则,从源头净化从业者的综合素质。

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和综合素质在职业教育中可以得到大力培养,在增强就业竞争力的同时,还能尽快融入新的工作环境。企业的生产设备先进、奖惩制度规范、职业要求清晰;学生的学习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接受新事物快,二者增进学习互通,是构建完整有序的职业教育体系最重要的路径。

综上,推进职业教育的优化和普及,需要国家(法律、教育部门)、社会(行业、企业)、民众(学校、学生、就业市场)三方的共同推进,才能改善职业教育的消极刻板印象,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提高民众对职业教育的认可程度和接受程度。

我国在新时期的职业教育发展,面对的紧要问题是提升职业教育的高质化,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职业技术人才,这也是我国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美术职业教育之于职业教育是从属关系,属于技能型教育,它与民众审美、社会风貌、民族自信、国家形象息息相关,是一切形而上的美学基础。民众接受度较高的艺术表达形式,大部分是通过行业宣传、企业创造的实用性物品,这需要传播者和生产者以高职业素养减小“应用的”和“纯粹的”艺术之间的鸿沟③。艺术若想为行业发展或时代进步增光生色,必须要能够接触和了解行业所需,然后朝着这个方向努力。高校的教育更应当用两条腿走路,同时,应当大力发展高素质的职业教育,引行业精英和龙头企业进课堂,将社会和产业真实所用、切实所需灌输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和未来发展方向,提早规划职业发展,从根源处解决艺术类学生就业困难、行业与学校脱节的现象。

在当前的高校美术教育过程中,为了保证大部分的学生“有学上”,艺考成为了他们步入高校深造的另一条路。因此,高校的美术专业不断扩招,学生的基数随之扩大,原有的教学资源无法及时补充,教学活动无法顺利、有效地进行,学生的学习和实践机会大大减少。如此产生的消极影响直接导致无法培养出社会和行业真实所需要的就业力量,应用型人才大大减少,而高学历、零经验的毕业生却比比皆是。天资聪颖的艺术家不会缺席,但实为少数,能为社会进步做出实业的艺术家才是大多数,他们多半是“去经历诚实的工作中的辛劳和痛苦”④。因此,要正视实践中的混沌困境,利用高素质职业技能人才培养,切实为行业贡献出真实迫切所需的有生力量,“所有艺术作品都是围绕着那样一个必要的核心而形成的,是社会给予艺术家任务。”⑤就业需求与行业缺口的不平衡现象,使得美术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被重视起来。

美术教育家陈传席《我建议砍掉80%的美术系》的相关论调虽然较为激进,但其中关于调整当前美术教育结构的建议确实一语中的。无差别的美术教育培养出对艺术、美学毫无认同感的教育者,在新一代的美育培养中,必然也不会贡献全部的研究精力和教育热情,随之培养出的学生也会对艺术失去信心。当前能够尽快解决此类恶性循环的良策,就是强化高校艺术职业教育体系的健全力度,提高职业教师的综合素质,完善职业教师教学能力考核和审查的规章制度,大力培养与市场、行业、社会密切相关的、具有职业技能等级的高素质人才。

以景德镇陶瓷大学为例,在办学伊始,陶大便以“脑手并用,科艺结合”为指导方针。陶瓷类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需要与行业建立更加密切的联系与合作,开展多样化、深层次、多平台的职业教育活动。景德镇陶瓷大学的人才培养,注重与行业之间的联系、互动,为行业培养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以问题为导向,根本目的是为社会创造实用性价值,而非培养纯粹的艺术家。

景德镇陶瓷大学的前身是创建于1910年的中国陶业学堂,当时在张謇“苟欲兴工,必先兴学”思想的推动下,在饶州府(今江西鄱阳)创办。1912年,中国陶业学堂更名为江西省立饶州陶业学校。1915年,又改名为江西省省立甲种工业学校。到1916年,在景德镇增设分校,命名为江西省省立乙种工业分校,主要是培养瓷画、制瓷工艺的专业人才。1927年又改名为江西省省立陶业学校。

著名教育家黄炎培是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奠基人,被誉为我国的职业教育之父。1913年,他发表了《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一文,认为教育的最大弊端是学用脱节,倡导教师与学生对话,批判教育脱离生产和实践的现状。陶业学堂从建校之初,便立下“养成明白学理,精进技术之人才,以改良陶业,实业救国”的人才培养目标,并始终为景德镇陶瓷大学陶瓷教育实践所践行,随着办学的推进,也逐渐形成了“脑手并用”“科艺结合”的办学特色。

陶业学堂几经更名并迁移,历经112年的历程,成长为具有博士、硕士、学士等办学层次的景德镇陶瓷大学,见证了中国陶瓷教育由近代向现代的发展变迁之路。随着陶瓷教育办学层次逐步提升,专业结构以及课程设置上的不断演进,学校的办学性质也由实验教育向今天的应用型职业教育演变。

景德镇陶瓷大学“欲培养脑手并用、科艺结合,将来成为陶瓷业服务的尖兵”的人才培养理念,历经百余年的长期实践,不断拓展、提升和丰富,形成了创意创新创业“三创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所言“脑手并用”就是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体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一方面培养高精尖人才,为学术研究和科学理论注入力量;另一方面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科艺结合”就是注重科学与艺术相结合,体现专业融合、学科交叉,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专门人才。学校在学科专业设置上,突出“艺术设计与陶瓷材料”优势,做强“艺术设计与陶瓷文化、陶瓷材料工程与机械、陶瓷经济与管理”三大优势学科群,精心培养从陶瓷材料、产品设计到管理的全产业链高水平专业人才。

从实验教育到职业教育,陶瓷教育经过发展变革,更加合于实际,切于社会需要。大学是以育人为第一要旨,以全面人才教育为大学使命。通过人才培养,为社会提供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高质量的人力资源。陶大之所以是陶大,不在于大,而在于陶。陶冶成器,积极主动顺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时代发展需要,培养陶瓷行业最优秀的领袖人才、领军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是我们的责任。

中国3000余所高校需要科学定位、特色发展。景德镇陶瓷大学面对新的教育形势和挑战,如何确定自己的办学理念、科学定位、办学特色,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是必须严谨、认真去思考的重大课题。立足行业、依托行业、服务行业是办学的基础和方向,也是特色办学的优势和选择,是服务地方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从大学服务面向的维度来看,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有不同的角色定位,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是一个高校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那种不考虑社会需求、脱离市场的盲目培养,不能够准确地制定办学定位和规划,不懂科学地配置资源,忽视或丢弃学校原有的办学理念、办学经验、历史积淀、文化传承的高校,在日益激烈的竞争形势下,将面临巨大风险。

景德镇陶瓷大学作为我国惟一也是世界惟一的以陶瓷命名的多科性本科高校,定位是应用型大学,培养的是陶瓷行业专业人才,不是培养纯美术人才。景德镇陶瓷大学作为行业特色高校,“双一流”建设既要增强学校社会服务能力,提高社会服务水平,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又要发挥学校科研、技术创新的引领和辐射作用,为国家、地方社会经济的进步作出贡献。学校先后为景德镇乃至我国陶瓷行业培养了7万余名陶瓷专业人才,盛享“陶瓷黄埔”的美誉,为打造中国企业的国际国内陶瓷品牌、讲好中国陶瓷故事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大国崛起,技术变革,中国创新,中国实力将带动产业新一轮的发展。“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国陶瓷设计品牌正在全球扩张,中国建筑、卫浴陶瓷较多的国内知名品牌,是由景德镇陶瓷大学校友企业创建的,不仅为国家带来资本和材料的提升,更把健康、环保和优秀的中华文化带出去、引进来。从产业未来预测看,将给景德镇陶瓷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科学定位和发展变革提出新的思考。

注释:
①②④⑤E.H.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M].范景中,译,杨成,校.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17:562,560-561,596-597,594.

③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包围着我们的是所谓“应用的”或“商业的”艺术,我们许多人觉得难以理解的是展览会上和美术馆里的“纯粹的”艺术,二者之间,还有一道不愉快的鸿沟。E.H.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M].范景中,译,杨成,校.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17:596-597.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课题名称:中国陶瓷艺术发展研究(1949-2019),项目编号:19ZD24。

作者简介:宁钢(1963-),男,江西余江人,博士,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景德镇陶瓷大学原校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陶瓷创作、设计教育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