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注册账号需要审核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校外教育

优秀校外辅导员张培英

编辑:58ts  发布时间:2010/6/3 14:49:26 
    她,不在学校教书,却时时关心着上千个少年儿童学习、成长;孩子们亲昵地叫她“阿姨”,她却是指导、帮助少年儿童走上光明大道的最好的老师。她,就是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和全军优秀校外辅导员,先进青少年工作者,全国自强模范,全国老有所为精英奖获得者——张培英。

    身残志坚
    
    1960年5月的一天,军事医学科学院的科研工作者张培英正在实验室值班,“轰隆”一声巨响,突然的煤气爆炸把她掀翻在地。40天以后,她从昏迷中醒过来,知道自己已经被烧得通体鳞伤,面目全非,双手也伤残了。她顽强地与伤病搏斗,治伤、植皮、锻炼肌体功能……7年过去了,她觉得自己可以继续为党工作了。可是,组织上给了她一等残废军人的待遇,让她长期休养。这位青年时期就参加过爱国民主运动,在解放前夕面对拿枪的敌人也不曾胆怯的女战士,在2500多个因治烧伤而忍受痛苦的日日夜夜里都没有掉过一滴泪的共产党员,此刻却流泪了。她不愿意自己的后半生就这样平平淡淡地休养过去,她还要找到自己的岗位,为共产主义的事业继续工作下去,她要发光发热,让自己的生命再放异彩。
    
    1967年,正是十年浩劫开始的时候。一天,军事医学科学院的西门旁,摆起了一个“免费书摊”,上学必经这里的孩子们好奇地围了过来,有的同学发现摆书摊的阿姨和一般人长得不一样,那张似乎是变了形的脸怪可怕的,他们不敢接近她,还有人向她投石块。但这位阿姨却微笑着说:“拿书去看吧,孩子!”一个调皮的孩子觉得这位阿姨挺和蔼,“啪”地给敬了个礼,接过一本书,转身跑了。开始害怕的同学也不害怕了,争相借阅着自己喜欢的图书。
    
    摆书摊的就是身残志坚的张培英。她找到了新的岗位——校外教育事业,她自己掏钱买了各种图书,开始和孩子们接触,然后一步步艰难地走进孩子们心中。
    
    以后的23年里,她常年奔波在军事医学科学院上千个孩子的家庭和孩子们所在的十几所学校之间,一次又一次到校了解情况,一次一次地走访家长,她靠着钢铁般的意志,克服着自己步履迟缓、行动不便的困难。她的精神感动着千家万户。
    
    一次家访,她上楼时不慎一脚踩空,猛地跌了下去。过了一阵,她强忍着疼痛,咬咬牙站起来,办完事,她让人搀扶着回到校外辅导站,直至晚上送走最后一个学生,她才想起去医院检查。结果医生诊断是左脚掌骨粉碎性骨折,给她打上了石膏,回到家里已是深夜12点了。第二天一早,她又让家里人用推车把她推到了辅导站。以后,每天都让大孩子把她推去,午饭让家里人送来,以减少别人的麻烦。伤残痛苦对她来说都不算什么,因为她找到了人生的价值,找到了自己的岗位——校外辅导站。
    
    可亲可敬
        
    军事医学科学院青少年辅导站在张培英的努力下正式成立了。这是一间长年闲置的旧库房,张培英发动家长和院里的同志们义务劳动,把它清扫干净。辅导站有图书馆,还有篮球、排球、军棋、跳棋等各种体育用品,张培英主动要求当站长,她要对孩子们负责。

    辅导站不光组织孩子们游戏,张培英还开动脑筋,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请老红军、老八路作报告;每到“六一”把“三好生”、“好孩子”和“好家长”召集起来,照光荣像;成立电脑、航模、工艺等兴趣小组;给成绩差的学生办班补习功课……她要让每个孩子都能够做到“德、智、体全面发展”。她已经走进了孩子们心中,成为他们可亲可敬的朋友,孩子们亲昵地叫她“张阿姨”。
    
    一天晚上,张阿姨在校外辅导站阅览室修补图书,一边补,一边盘算着第二天要做的工作。她想到有个淘气的同学这两天又逃学了,他爸爸出差去了新疆,妈妈上夜班,现在……她坐不住了,马上收拾好屋子,关上灯,走出辅导站,向那个同学家走去。那个同学果然不在家,张阿姨就摸着黑四处寻找,终于在一个砖堆旁看见了他,他已经睡着了。张阿姨又心疼又着急,把他叫醒:“起来,跟我回去。”从这天起,张阿姨在这个同学家住了几个月,每天给他补课,给他讲故事,讲做人的道理。这位同学很受教育,不仅再也不逃学了,后来还被学校评为“三好生”。
    
    有一位同学,到商店买衣服的时候,把一条裤子悄悄藏起来,被人家发现,受到撤销团支委、团内警告的处分,同学们看不起他,从此他一蹶不振。事发那天,张阿姨亲自到派出所把他领回,后来就经常找他谈心,鼓励他在哪儿跌倒,就要在哪儿爬起来。后来,这位同学终于迈进了大学校门。和张阿姨告别的时候,他流着泪激动地说:“我永远忘不了您的叮嘱,我的路越走越宽,越走越明,我要坚定地走下去,再不回头。”
    
    一个女学生因为看了黄色书刊,思想复杂,成天与一伙流氓混在一起。家长打了她几次,管不了了,就把她赶出家门。张阿姨知道了,就跟踪寻觅,在他们活动的“据点”守了好几天。一天,这个女孩出来了,张阿姨立刻上前把她拽住。为了避开流氓的纠缠,在有关部门和领导的支持下,让这个女孩单独住在一个地方,张阿姨白天给她送饭,晚上和她谈心,陪她住宿。女孩开始几天不说话,张阿姨就耐心地劝导。女孩感动了,说:“张阿姨,您说得全对,可事到如今,已经晚了,您不要再为我费心了。”张阿姨激动地拉着她的手,说:“谁说晚了?你先耐着性子把这几本书读完,阿姨再和你谈。”
    
    一连几天,女孩读着《去意彷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越读,内心燃烧的火焰越烈,终于,她控制不住悲伤,伏在张阿姨的肩上“呜呜”哭了起来,下决心与自己的过去告别,开始新的生活。后来,张阿姨又主动给她联系工作,安排生活,经常关心她的成长,使她成为一名合格的工
    
    23年来,张培英辅导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把他们送上光明大道。他们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这位可亲可敬的校外辅导员“张阿姨”,张阿姨身残志坚的精神,钢铁般的意志为他们树立了做人的楷模。
    
    无私奉献
    
    张培英担任大院校外辅导站站长,对大院上千名少年儿童尽心尽力,已经够辛苦的了。但她没有满足,她还关心着大院所属的万寿路地区的校外教育事业,她把这个区两万名少年儿童也当成了自己的孩子。万寿路少年之家开始成立时没有活动室,张培英四处奔走,呼吁社会资助,还以区人大代表的身份写提案。1984年,4间活动室终于动工了。可是盖到一半,经费不够,又停工了。张培英着急了,带着少年之家的负责老师去找基建工程兵单位,她三番五次地向工程队队长求情,工程队深受感动,决定“不赚孩子的钱,盖!”活动室终于盖成了。
    
    每周有1000多个孩子到少年之家来活动,张培英发现院里没有厕所很不方便,就又写提案,积极帮助解决。少年之家成立舞蹈组后,急需建个舞蹈室,她一面上下呼吁想办法,一面拿出了自己家里的积蓄1000元。同志们知道她身体不好,工作又累,不忍心收她的钱,通过组织把钱退给了她。可是第二天,她又把钱送来了。少年之家只好留下了这笔钱,用它设立了“培英奖”,用来奖励成绩优异的学生。
    
    张培英关心着少年之家的一草一木。一天,她打电话告诉少年之家的尤老师:“给你们搞到了两棵枣树。”尤老师高兴地说:“我们马上去挖。”挂了电话,尤老师临时处理了别的一点事,等到转身要去取枣树时,发现张培英已经把枣树送来,并且用她那双十指九残的手把枣树栽好了。尤老师当时激动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泪水涌出了眼眶。
    
    少年之家活动室前种的羊胡草,是张培英冒雨送来的;院大铁门上另开个小门,是她请人做的;存放工具的柜子,是她从家里搬来的;美术室的木刻材料、展板,是她给找来的;会计室窗户外的铁栏,是她出钱定做的……她默默地奉献着,为了她心中的教育事业。
    
    张培英在与学校联系的过程中,把对学校有益的事,也都看做是自己的事。学校缺老师,她帮着去聘请;老师病了,她带着自己买的营养品去看望。一次,发现一位老师的爱人陪床需要铺盖,她连夜把自己家的棉被抱来。有的老师要看病,怕时间长耽误上课,她主动帮助老师挂号取药……她默默地奉献着,为了她心中的教育事业。
    
    23年来,忘我的工作使她除了烧伤留下的残疾外,又增添了严重的心脏病、胆结石、关节炎等十几种疾病,但她总是把这些置之度外。1991年6月28日晚上,她拖着病重的身体家访,安排暑假游泳活动,12点多才回家。第二天上午,她给几个家长打电话,询问孩子们的考试情况,还带一个孩子去图书室取书。6月29日下午,她去参加军事医学科学院纪念“七一”大会,她站在讲台上作报告,介绍她为之奋斗的校外教育事业,展示她博大的胸襟。当她讲到:“我感到为党工作的时间不多了,更需要加倍努力工作……”时,她的心脏病突然加剧,她倒在讲台上,再也没有醒来……
    
    她在人生的道路上走了65年,她在校外教育战线上奉献了23年。她为少年儿童们留下了校外辅导站、少年之家;留下了图书、电视机以及各种活动用品,最重要的是,留下了一位共产党员无私奉献的精神和钢铁般的意志。
    
    而她自己呢?居室里只留下了五六十年代的旧家具,一张硬板床,铺着草垫子,有一个书箱还是参军时部队给做的。长期以来,她每月交30无党费,多次为教育、社会福利事业和灾区群众捐款捐物,每次都是几百元、上千元。她默默地奉献着,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为了她心中的教育事业。

 

上一篇文章:当选“优秀校外辅导员”的感受
下一篇文章:暂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