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注册账号需要审核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头条

一线观察:校园安保管理能否越过“三道坎儿”

编辑:58ts  发布时间:2010/6/20 21:26:04 
 【记者观察】

  ■本报记者 梁杰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的某著名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分部,它设在闹市区临街的某儿童剧院大楼内。记者走进位于二层的教室,正赶上孩子们下课,三五成群的孩子在楼道内玩耍。记者走遍这里的十多个教室,并没发现安保人员。记者上前询问:“这里可以随便进出吗?怎么没看见一个保安?”一位工作人员回答:“虽然没有保安,但我们每个班都配备了管理老师,孩子放在我们这里,您尽管放心。”“现在安全事故频发,你们这里连一个保安都没有,外面人员随便出入,怎么能让家长放心呢?”面对记者的质疑,这位工作人员一时语塞,没有作答。

  校外教育场所存在安全隐患

  5月30日下午,记者来到北京市少年宫时,正是培训班下课的时间,门口被前来接送孩子的家长和车辆挤得水泄不通,两名保安人员正忙着疏导人员和车辆。记者进入少年宫,传达室里两个保安在聊天,并没有理会出入大门的人员。一个保安告诉记者:“出入人员我们都会留意的,有些拿着大包的单身男子,我们都会要求检查包中物品,一般家长带着孩子的,我们不会去盘问或者检查。”

  在北京西城区某名校附近的民办培训机构分校走了一圈后,记者没有发现一名安保人员。一位周女士向记者介绍,自己的孩子在这里补习英语有一年多了,每周两次课,一次是周末,一次是周三下午孩子放学后。“孩子学校有两天4点放学,家长还没下班,让孩子自己回家又不放心,只好在学校附近报了这个班,他们可以帮着照看孩子,孩子也可以多学点知识。”周女士说。

  记者了解到,许多校外培训机构除了开设周末班、寒暑假班,周一至周五还开设课后托管班。有些位于居民小区内的学校3点半放学,一些接送孩子有困难的家长,会把孩子送到培训机构办的托管班,一般还都会为孩子选择一两个培训课程。

  记者暗访了几个校外培训机构后发现,公办的校外教育机构一般在门口都设有安保人员,他们每周进行安全知识、技能等方面的训练,负责对各个门口进出人员进行必要的盘问和检查。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北京市教育系统现有公办校外教育机构50家,其中市级2个,区县少年宫23个,区少年宫、少年之家、美术馆等20余个。此外,全市还有各级各类校外活动场所1000多家,而民办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则多达数千家,大多数民办校外教育培训机构不设保安。

  大多数民办校外教育场所不设保安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有的民办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在教室门口安排老师“把守”,但其主要负责查看学生是否有听课证,防止没有证件的人员蹭课。记者发现大多数培训机构没有安装监视器等安全防范设施,一旦出现安全事故,后果不堪设想。

  一位校外教育培训机构负责人告诉记者,除了有资质的培训机构还比较正规,很多校外培训机构的身份却“明暗不定”。按照规定,课外培训机构应该获得社会力量办学许可证,而实际上,很多校外培训班设在居民小区内,许多并没有得到相关部门的认可。因此,安全问题对这些培训班来说更是奢谈。

  记者就几日暗访情况电话采访了北京市教委有关人员。该工作人员表示,课外培训、辅导机构隶属社会力量办学,目前这些机构的安保问题主要是“谁主管谁负责”。

  据这位工作人员介绍,校外培训市场当前出现“过热”现象,产生了收费混乱、资质难认定等问题。很多小规模培训机构没有办理相关手续,有些培训机构由于缺乏必要的办学场地、注册资金等也无法办理。许多课外培训机构在街头发广告、私印名片、随意设点,有关部门因缺乏充分的法律依据而无法进行限制,一些法规对非法办学者也没有足够的威慑力。

  北京汇佳学校老校长、北京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王家骏认为,由于课外培训机构的市场需求过热,催生了规模不等的校外培训机构,加之缺乏政府有效监管,处于“自主管理”中的课外培训行业容易陷入不良发展,存在安保“真空”问题也不足为奇。

  对待安全问题政府不应有校内校外之分

  “没有学生的安全,一切都无从谈起。”据王家骏介绍,在所有汇佳的中小学及幼儿园,都设有保安、校园监视器,并要求做到手递手,即学校与家长对接,教学区与学生宿舍对接。王家骏说,每年寒暑假前,他们都要给家长发放一封安全告知信,让家长注意孩子的假期安全。除了重视校内安保,他们还注重学生内心安全,确保学生身心健康。

  目前北京所有公办学校已经与公安系统实现了联网,而一些有校内安保设施的民办学校还没有实现联网。王家骏认为,在安全问题上,政府不应该分校内校外,不该有公办和民办的区别。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目前公办中小学校园安保经费多由政府买单。民办教育机构要加强安保,势必要投入更多人力物力,拿出更多资金,而民办教育经费本来就捉襟见肘,如此一来,无疑会加重他们的负担。因此许多民办校外教育机构的安全问题仍只停留在口头上。

  “此外,安全问题学校有责任,家长更应该重视。许多家长自身就没有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总认为安全是学校的事,孩子交给学校,学校就应该负全责。”王家骏认为,学生安全,人人有责。家长作为孩子的监护人,应该时时处处对他们的安全负责,尤其在校外,更应该多留意孩子的安全问题。在安全方面,家长应该是培养孩子自警自救意识最好的老师。

  【专家观点】

  安全需要无缝衔接

  校园安全问题已经引起学校、公安、社会有关部门高度重视,然而,还存在一些被人遗忘的角落和疏忽的环节。民办幼儿园曾发生歹徒冲入砍杀幼儿和教师的恶性案件,而幼儿园却保护孩子无力、保护自己乏术。社会上有许多人指出校外培训机构没有设置门卫和缺少安全措施,而至今还未见其有实质性改变。

  客观上,安全需要办学或办班者加大投入、降低利润;主观上,这些办学者或办班者还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安全不仅是孩子的生命线,也是民办教育机构的生命线。安全不到位,民办教育机构就会面临深刻危机。有鉴于此,我们的安全警戒还要把校园以外孩子活动的地方纳入视野,纳入警察巡逻的范围。我们的相关机构也绝不能有一丝马虎或心存侥幸,要有常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措施。

  安全需要无缝衔接。从家庭到学校,从校内到校外,凡有学生的地方,都是安全所及的范围,凡有学生的时候,都是安全所及的时间。有关部门在加强校园安全的同时,也要关注校外辅导机构、补习班、特长班和托管班,以及代理保姆等的安全问题。时时处处,安全无死角,孩子才有生机。社会应该把安全薄弱地带的漏洞补上。(北京市政协教文卫体委员会特邀委员、北京一中原校长王晋堂)

  《中国教育报》2010年6月11日第2版

  □“为了孩子们的安全与健康”校园安全系列报道·分析篇之三

如何为校车系上全方位“安全带”

  ■本报记者 柯进 李小伟

  【记者观察】

  据公安部统计,交通事故是造成4至14岁儿童非故意伤害的主要原因,已成为“头号杀手”。而一项调查表明,校车车祸事故是中小学生发生交通事故的主要类型之一。

  在公安部、教育部多次要求加强校车安全管理的严令下,是否仍有不符合规定的校车在上路?校车安全还存在哪些隐患?有什么措施保障学生坐上安全便捷的校车?记者日前深入各地进行采访。 >>>详细

  □“为了孩子们的安全与健康”校园安全系列报道·分析篇之二

 是否设专门课程 安全教育能否让学生远离伤害

  ■本报记者 李小伟 柯进

  【亲历一线】

  “嘟——”,一声长长的警笛声响过后,北京市宣武区康乐里小学的1200余名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迅速从教室转移到体育场。而大部分学生则用毛巾捂住鼻子和嘴巴,弯着腰一路小跑,从教学楼、食堂和宿舍等地疏散到操场上。记者不久前在该校亲眼目睹了学生们从上述3个地方转移到操场的过程,分别只用了3分钟、1分50秒和1分30秒。康乐里小学有关负责人对记者说,由于经常演练,学生即使闭着眼睛,也能从所在的地方准确跑到操场上。 >>>详细

  □“为了孩子们的安全与健康”校园安全系列报道·分析篇之一

校园安保管理能否越过“三道坎儿”

  ■本报记者 柯进 李小伟

【记者观察】

  谁来主管校外安保

  在走访河南等地部分学校时,记者发现,虽然目前大多数学校正在通过各种渠道强化校内安保工作,但有的学校门前不足20米处就是人来人往的菜市场,有的学校周边仍然有网吧、游戏室等在营业,有的农村学校甚至依然处于基本“不设防”状态。

  许多校长表示,多年来,校园安全一直是他们的一块心病。不论是学校里的大会小会,他们都会反复强调校园安全的重要性,但最让他们担心的并非校内安全,而是校园周边环境。在校内,校长们可以借助行政管理或者相关激励手段,排除大多数潜在的安全隐患。然而,对于校园外的安全,校长们则是鞭长莫及。

  河南省人大代表、开封高中校长常跃进说,近年来,全国各地都曾先后联合教育、公安、工商、文化等多个部门,对校园周边环境进行专项综合治理。表面上,参与校园周边环境治理的部门都是责任主体,但由于校外安全一直没有确立明确的责任人,所以每次专项治理行动结束后,校外安全便再次陷入无人管的境地。即便教育部门想管,但因没有执法能力,最终导致许多校园周边出现了治理时好几天、治理结束后回归原样的怪现象。

  学校保安如何管理

  福建南平血案发生后,用专业保安取代年老体衰的门卫师傅,成了全国大多数地区加强校园安保工作所采取的一种比较通行的做法。但当专业保安真正进驻校园后,如何管理这些人员却成了教育局长、校长们的新困惑。

  在郑州市金水区,教体局与专业的保安公司签订用人合同后,保安公司根据学校需要,将相关保安人员派驻相应的学校,教体局再将区政府划拨的专项资金,逐月统一付给保安公司,以支付学校保安人员工资、服装等开支。

  受过相关训练的专业保安进驻校园后,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校的安全系数,增强了家长和社会对学校安全工作的信心,但同时也给学校管理带来新的不确定性。郑州市一名中学校长说,如果不将学校安保工作“转包”给专业保安公司,一旦有突发性事件发生,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人员恐难担当重任。但如果由教育局通过统一与专业保安公司签约的方式给学校配备保安,又有可能导致这些保安成为一群身在学校、学校却难以有效管理和调配的“特殊成员”。

  学校保安作为校内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各地有各地的实际情况,各校也有各校的烦恼。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新生路小学校长陈旭说,学校保安应以50岁以下年富力强者为最佳,但是,如果再依据过去的标准,每人每月给几百元工资,现在不仅很难请到合适人员,而且难以保证人员的相对稳定性,人员的频繁换动恐怕也会给学校安全带来新的隐患。

  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教育局局长张欣建议,现阶段可以通过公安局统一招聘保安、政府将相应人员工资分拨给各所学校的方式,破解保安管理难题。

  安保经费如何保障

  校园安全不只是黑板上的知识普及,也不只是贴在墙上的制度,需要有摄像头、相关警用器具等必要的技术防范设施。而经费如何保障,成了目前许多地区构建校园安全网的首要难题。

  在河南等地采访时记者发现,进入5月以来,许多县、市(区)政府为了提高校园安全防范能力,先后从地方财政中拿出相应经费,为学校、幼儿园添置技防设备和支付保安工资。洛阳市洛龙区投入100万元为全区36所中小学安装摄像头,区财政还每月拿出10万元,用于支付81名专职保安的工资。重庆市政府决定投入资金12亿元,由5900名民警以“校园民警”身份,带领6400名保卫干部、2.8万名保安,进驻全市1.2万所中小学和幼儿园。

  记者走访的大多数城市学校、幼儿园都安装了摄像头等技防设备,像郑州市金水区等地,校园摄像头终端还实现了与公安系统并网监控。在有的地区,校园监控设备全部交由公安局安装、管理,学校只需为每个并入公安监测网的摄像头,每月向所在公安局或派出所交纳50元的管理费。

  记者了解到,摄像头等设备安装费基本是由学校所在地政府或街道办事处拨付。许多地区表示,计划将校园保安的工资开支列入每年的地方财政预算。但一些教育局长、校长表示担心,只要校园安保没有健全的资金保障机制,现在配备的这些校园安保人员、设施,就有成为学校今后负担的可能。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教体局局长王珂认为,如果地方财政能在每年的年度预算中,将校园安全作为社会公共事业的一种专项经费,既可以确保校园安全设施设备的日常养护,又能保障校园安全工作长期开展下去。在经济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国家可以考虑以一种专项经费的方式拨付,以填补因地方财力不足可能造成的校园安全空白。

  【亲历一线】校园周边网吧依然营业

  5月25日,当记者赶到河南开封高中时,正值学校的跑操时间。校园内,3400多名学生喊着口号,围着操场跑圈,班主任紧跟在相对应的每个班级方阵之后。而学校不远处一条短短的商业街上,高音喇叭的叫卖声、音乐声响成一片,街面上行人如织。

  “不知道是部门之间利益的原因,还是其他缘故,反正学校周边的环境总是难以治理。”一名教师指着商业街说,虽然政府整治过许多次,但街上的几家网吧似乎从未停业过。与过去相比,只是网吧门口挂出了“未成年人不准入内”等字样。但实际上,网吧门口每天依然还有不少学生进进出出。

  【专家观点】齐抓共管完善联席会议制度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学校安全工作的复杂化程度加深,学校及其周边的很多安全隐患问题往往不是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一家就能解决的,而是需要政府其他相关职能部门的大力配合,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各级政府建立学校安全联席会议制度是解决当前学校安全工作诸多问题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关键是各级政府要负起统筹协调的职责。在实际运行上,可以由分管安全工作的政府领导担任联席会议的召集人,定期举行与学校安全工作有关的各相关职能部门的会议,协调解决学校或教育系统内部难以处理的安全隐患,并把安全隐患的解决情况纳入到对各责任部门的督导评估体系中去,真正形成政府统一领导,各部门分工负责,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联动、齐抓共管的校园安全工作格局。

  (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安全教育与安全管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央教科所副研究员徐美贞)

  【他山之石】

  ●1987年,美国政府制定和颁发《美国校园安全守卫法令》。该法令规定,学校必须每年发布校园安全政策实施业绩和年度校园发生违法犯法数据,学校内重要位置的所有人员必须凭其手中的智能卡和密码同时准确施用于读卡器,自动门才会放行。

  ●英国校园安全管理计划,要求警方在学校装备金属探测器执行“机场安检式”的安全措施。在孩子首次申请入学时,家长必须签字同意子女接受探测和搜身等严格检查。

  ●加拿大政府自2007年起为每所学校提供了24小时的保安服务,以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加拿大各地政府还向学校派驻全职驻校警察。

  《中国教育报》2010年6月5日第2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