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没有钱办不好教育,有了钱不改革体制和机制问题,同样办不好教育
“异地高考”不是无条件放开,而是着眼于推进教育公平,维护外来就业人员子女的合法教育权益
素质教育不是无路可走,我们的实践证明,“老大难,老大难,老大一抓就不难”
当前的教育改革,远远超出了教育自身改革、局部教育改革、教育思想变革的范畴
异地高考,希望推进教育公平
本报评论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2年教育支出要占GDP的4%,很多人据此认为,教育发展正在迎来“4%时代”。您对此乐观吗?
张志勇:当前,大家对教育的发展持有乐观的态度,感觉4%的指标落实了,中国教育发展就能进入快车道,其实远远不是如此。
没有钱办不好教育,有了钱不改革体制和机制问题,同样办不好教育。政府加大了教育投入,但如果我们不加快改革体制问题,教育经费的投入产出率会更低,中国的教育顽疾不仅难以治愈,恐怕还会更加令人担忧,老百姓也会更加不满意。
本报评论部:从某种程度上说,当前教育改革的难点与两个词有关,一是“公平”,一是“效率”。“公平”是指教育资源的均等化、教育政策的统一化,最典型的就是很多家长联名呼吁的“异地高考”问题。而“效率”则关乎教育改革的目标、方向、过程,具体涉及基础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问题。我们注意到,山东在这两个方面都作了率先的、有益的探索,比如首吃螃蟹推出“异地高考”政策,引起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这一政策能在多大程度上体现教育公平?
张志勇:首先,我想匡正一个概念。山东从2014年起放开的不是“异地高考”,而是“凡在我省高中段有完整学习经历的非户籍考生均可在我省就地报名参加高考,并与我省考生享受同等的录取政策”。我们并不是无条件允许所有外省非山东户籍考生可以自由地到山东参加高考,而是规定了相应的前置条件。
我们出台这一政策是希望从山东省的实际出发,着眼于推进教育公平,维护外来就业人员子女的合法教育权益,并不是像有些人猜测的什么“吸引外省考生到山东参加高考”。我们感到,许多外来就业人员子女随父母在城里接受教育,如果再返回原籍参加高考,其教育环境、使用的课程教材与户籍所在地有很大的不同,如果让这些孩子回原籍参加高考,不仅很难适应当地的考试,还要往返奔波,对这些考生而言是不公平的。
本报评论部:教育的公平与服务,不仅体现在“异地高考”的政策破冰上,也体现在一个地区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作为教育管理部门,如何推动这项建设?
张志勇:过去大家关注的焦点多是生均公用公费、标准化学校建设等,其实,这只是最基本的教育公共服务。事实上,教师培养培训、教育教学研究、中小学教育质量监测、日常教学需要的课程资源,甚至中小学生的课外辅导和实践活动等等,相关费用也应逐步纳入公共服务体系。
以广受诟病的有偿家教为例,可在加强对公办教师从事有偿家教管理的同时,以县(市、区)或学校为单位,建立课外学习辅导公共服务平台,所需费用均由国家财政提供经费保障。再如,针对教辅材料泛滥,可探索两种服务方式:一是与课堂教学同步、必须配备的教辅,由财政埋单;二是拓展性教辅由政府埋单,放在网上供学生共享。这可从根本上制止教辅市场的泛滥,有效减轻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和学生的课业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