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高考弃考再次成为热门话题,84万考生弃考是2009年的数据,而2010年的数据可能接近100万。在高校不断打出扩招宣传的时候,考生们却弃考了,这是为什么?分析考生弃考的调查中,因高考无望,主动弃考者不足8%,因出国留学而选择弃考的达21.1%,因就业难选择弃考的高达64.6%。
对于弃弃人员构成与原因中,主动弃考与就业难弃考,可以归解为学生的个人原因和社会的客观现实,而对于选择出国留学而弃考,则意味着中国教育在面对国际竞争力的情况下显示出不强的现状。在对出国留学的考生调查中,大多数的回答是因为“视野开阔,教育理念强,较之国内按部就搬式的学习可以使孩子得到更多的发展空间。”当年,香港地区高校在内地进行自主招生,造成内地一批状元放弃北大、清华投奔港校,一时之间,有关“港校把北大打为二流”的讨论沸沸扬扬。为“应对”这种局面,教育部门推出的举措是,限制考生可以同时获得港校和内地高校的录取通知书。这种措施,或可保护内地高校一时,但是,只有真正直面竞争,才是建设一流大学的正道。应对弃考,我国高等教育应该建立市场竞争机制,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让大学有竞争意识与竞争活力。同样今天学生弃考选择留学,是在选择一种教育环境,如果国内的高校还想以一种强制手段防止人才外流,那么弃考将会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信息学院国际本科招生办的负责老师说,事实上,中国的高校都已经意识到了这种国际间的教育竞争,纷纷推出了国际合作式的教育模式“国际本科”,在十年前,“国际本科”这一教育体制所面对的群体还都是高考落榜生,也就是为学生开辟的一条除高考之外的第二通道,而今天“国际本科”又被赋予了一个新的任务,那就是平衡国际间教育的竞争。虽然说现在国际间的差距越来越小,但每个国家也都依然有着自己的国情特色,比如政治、经济、文化等等方面,国外的教育体制的确很自由、很崇尚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但如果学生脱离了中国本土的一些东西,唯洋试用,可能会在回国就业上碰壁,这也就是为什么会出现海待的重要原因。“国际本科”这种教育体制的出现,兼顾了中式教育的传统和西方教育的优势,这种中西合璧的教育模式使得学生在吸收国外知识的同时,可以结合本土特色,实现活学活用。
教育事业关乎国家的百年大计,对大规模学生弃考现象进行实际的调查,并针对性的做出解决的方案,国际本科以国际融合的模式打破了国际间竞争的机制,而且也使学生真正的享受到了中西合璧的全面发展,对于中国教育的发展目前来说应该是最好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