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学校的发展要靠教师,办学的高质量要靠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高素质的教师除了在职业道德上高标准之外,专业素养也是其中重要指标。应该说,我们通过高校的学习和训练,已经具备教师专业应该掌握的专业素养和理论知识,懂得一些基本的教育教学原理和规律,但是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目标还相距甚远,我们必须还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更新与充实,还要通过各种方式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
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有哪些?我妄为:向书本寻觅,向同事学习,向学生请教。
向书本寻觅。在大学期间,通过书本习得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是专业强化的主要方式,走上工作岗位后,这种方式仍然是我们提高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因为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知识也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更新,我们以前学习的东西就有可能不全面,或说跟不上现代教育的形势,甚至一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有可能发生一些微小变化。尤其是教育教学理论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教育对象——学生的变化,更是“精彩的世界”。如果我们还抱着旧传统、老观念不放,势必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求,势必不能适应教育环境的变化。因此,要想成为一名新时代的优秀教师,就必须通过精读教育教学理论专著,从中吸取养分浇灌自己的专业之树;就必须有方向有意识地研读专业报刊,从中寻觅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就必须经常浏览专业教育网站,利用互联网的巨大优势,从中获取教育科研前沿的信息和成果。请记住:读书使人变得睿智,书中自有教师专业成长的营养素。
向同事学习。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特别之处和独到见解,每个“先入行”的同事都经过了一段时间实践的磨练,也有着与我们不一样的教学经历。应该说,我们年轻的教师不缺工作激情,也不缺前行的动力,最缺的就是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因此,强烈建议主动向同事学习。首先要主动走进同事的课堂,你可以从中感悟到他人对教材不一样的处理方法,你可以从中借鉴别人不一样的课堂教学方式,你也可以通过对照自己课堂来审视教学行为的科学性与先进性;其次要时常和同事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你可以慢慢跨越教学实践中遇到的挑战,你可以吸取到别人的教学智慧并融入你的工作过程之中,你更可以在交流的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办法。最后要敢于暴露自己的不足,请同事走进你的课堂,向同事阐述你的观点,以利于避短扬长,收获面对面的指导和帮助。请闹闹记住:善于向同事学习,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良方,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捷径。
向学生请教。一般认为,老师是教学生的,学生是向老师请教的,哪有老师向学生请教的道理?殊不知,我们在教学生之前,应该明白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认知基础,应该清楚学生的内心在想什么——心理需求,应该把握学生学习的最佳方式——外部刺激……,只有这些问题解决好了,你才能是一个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你才可能成为一名出色的教师。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你要想当好先生,先要当好学生。你当好学生了,你就当好先生了。”当代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凡事必和学生商量,这一节课怎么学,这一件事怎么处理……他的课堂上学生永远是主人,总是在“请教”学生的过程中完成的;他班里的制度都是学生自己定的,执行、监督、考核,甚至是必要的惩罚也是学生帮他做好的。教师若能放下架子做到“礼贤下士”,态度诚恳地向学生请教,不但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激发他们的上进心,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得到不教而教的目的,而且可以了解学生的心理,掌握学生情况,为教育教学提供有力帮助;不但可以亲密师生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学习的热情,进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而且可以扩大教师的视野和知识面,实现教学相长。请时刻记住:我是老师,我也是学生。我是老师——身教重于言教,处处以身示范;我也是学生——了解学生、相信学生、依靠学生,与学生共同进步。
向书本寻觅,向同事学习,向学生请教,是我们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如果做到了,相信在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道路上,我们能够走得更快、更好!
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首先要有坚定的信念。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神圣的职业,就要忠诚于教育事业,有在三尺讲台上奉献自己一生的决心。其次要有自我发展的理想,只有心中有了某个奋斗的方向和目标,才能主动的去学习、思考、实践,才能有前进的动力。多年来,我一直努力探索在新课程理念下的独具自己风格的教学模式,无论结果怎样,我都会义无反顾的去思考、去尝试,去探究,在过程中体会教学的魅力
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要有专业知识的“深”,还要有有非专业知识的“ 只有具有广博的知识,娴熟的教学技巧、在课堂才能“举重若轻,行云流水”。
要想做到这些,需要大量的阅读。不仅读自己的专业书籍,如教学参考书,教学杂志等;还要读非专业书籍,如文学作品,科学杂志等,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当你站在讲台前,胸有成竹,信手拈来时,你的学生会被你深深折服,你也会有一种油然而生的自豪感。。
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善于学习,勇于实践,在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中,最好的方式“用中学”“用中研”,也就是要结合自己的工作不断学习、实践、研究。努力学习教育理论、专业知识和非专业知识;积极参加教研活动,虚心向优秀教师学习,平时上好、听好、评好每一节课。要敢于开公开课,课后主动向专家请教,请他们指出自己的不足,然后自己在体会,这也是使自己迅速成长的一种好方法。目前,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正赶上基础教育改革的好机遇,保持在新课程改革中与时俱进,主动亲近课改,直面融入课改,敢于创新。要相信通过自己执着的追求,刻苦地学习,就可以避免少走弯路,但也要知道少走路,一定是不会成功的。
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还要常反思、勤动笔。一个人专业发展的过程,实质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反思、研究的过程。养成反思的习惯,因为反思就是总结,反思就是研究,反思就是提高。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 反思;北师大博士生导师林崇德认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 反思;叶澜教授业说过“写一辈子教案,你不一定成为名师,但写三年课后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教学反思具体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记成功之举,二是记败笔之处,三是记教学机智,四是记学生见解,五是记再教设计。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看看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作为一个教师,要从“无名”到“有成”,最关键的是教育教学的反思。拿起笔来写好“教后记”、“教学案例”、“工作案例”,再稍加整理就是一篇教学论文。通过反思自身实践,积极进行教育实践研究,不断地认识和改造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观念,就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其发展速度必然加快,缩短成为骨干教师的进程。
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要正确对待评价。教师之间的竞争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犹如“自行车的两个轮子”带动着我向前运动,如果停下来就要跌跟头。教师之间的竞争是一种无形的,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笑人无,恨人有”,这种消极的文化有时候也有积极的作用,比如:学生考试成绩不好,不用别人说我就会自觉惭愧;他人获得了荣誉,个人也会暗暗加劲,力争超越他人。而学生的评价,对教师来说,那更是比生命还宝贵的“名誉”。有人说“教师干得是良心活”,实质上是我们对学生评价的特别在乎,因此,我们都力争把每一节课讲好;不管有没有要求,我们都会绞尽脑汁的思考方法措施。只要一个教师敢于竞争、珍惜名誉,就一定能干好自己的份内工作,成为一个积极进取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