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学片平校园虽然地处闹市,但这时恰逢暑假,校园十分宁静,校区主楼前一棵大松树下安放着鲁迅铜像,偶尔有中国游客或留学生前来瞻仰。这座铜像是由著名雕塑家曹崇恩先生于1992年制作,坚挺的头发,浓密的胡须,深邃的眼神,很远处就能看出来这是鲁迅的形象。
在铜像的背后用日文刻有“中国文豪鲁迅1904年秋至1906年春留学于此,后觉悟拯救民族精神更为迫切而弃医从文,在此转机之地特立雕像永远纪念”的碑文。鲁迅铜像右侧就是刻有“仙台医学专门学校迹”的石碑。在仙台,人们多多少少地知道鲁迅,“鲁迅”也成为仙台向中国自我推介的名片。
从东北大学正门出来右转前行约300米,就来到鲁迅当年求学仙台时的借宿地——一栋老旧的两层木屋。当年的鲁迅正是借宿在竹中正雄的爷爷家,每天踩着这条小路往返学校的,现在竹中正雄88岁的妻子依然居住于此。
记者来到这里时,恰逢老太太拎着鲜花准备出门给丈夫和祖辈扫墓,得知记者来自中国,竹中老太太还特意回房拿出印有1904年时老房子照片的名片,向我们讲述了她所了解的鲁迅与这所木屋的因缘。
老太太说,在她丈夫的祖父那一辈,这里因为离当时的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很近,所以附近很多人家都有学生寄宿,与接纳一个日本学生相比,当时他的祖父更愿意接纳一个外国留学生入住,因此鲁迅就住到了他们家,听说家人还很关照鲁迅。后来鲁迅的儿子周海婴也来过这里,在她丈夫竹中正雄还在世时,还常能收到对方寄来的新年贺卡等。
竹中老太太走后,热情的邻居领我们到木屋的后面,显然这里已经长期无人打理,杂草丛生,蚊虫孳生,不禁让人想起当年鲁迅说仙台的蚊子让人无法入睡的抱怨。邻居大爷说,后面几棵大树在鲁迅在仙台的年代可能还没有,如今已是几人环抱的老树了。据介绍,竹中老太太没有子女,所以仙台市政府有意在她去世之后将这座木屋建成一座纪念馆,更好地让人们在仙台了解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