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耳门
9月,昆明在主城四区及三个开发(度假)区试点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校长交流制度。需要说明的是,在试点效果还难预料的情况下,有关部门先行确定这种制度将于明年在昆明全市推广。按正常理解,教育体系的这种改革是无论如何都要进行的,用短期的实践经验修补和改良这一制度,符合教育改革的大体,动作却有些急。与“交流制度”相随的“惑”,并不是用几个月就可以理顺的,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推广”的根基不太可能在几个月内夯实。
毫无疑问,教育资源不平衡是促使这种交流形成制度的重要原因,全国各地都存在教育资源不平衡问题,也都在做突破性探索。虽然昆明此举是在公办义务教育学校间的首次尝试,但好在我们有“鉴”可循。之前,沈阳、北京、郑州和福建、江苏部分城市都实施了相似的制度。各地的实践,确实论证出教师轮岗交流在理论上完全具备“平衡”和“调试”的理由,但各地实操阶段所面临的,都远不止是关乎教育资源的“平衡”。
不难看到,昆明试点的教师交流制度有相当大的积极意义。名师进普通学校轮岗,让非名校也享受到名校的资源,让非“重点”也得到了名师点拨,普通、偏远的学校,从学生到家长,都会欢欣鼓舞。然而,相关调查显示,划在交流框架中的普通教师基本关注的是,工资会不会少、一年的交流任务能否合格完成、一年后是否能顺利“返校”等等。而目前试点在即,教育系统在人事、编制等方面还有待理顺,各区有各区的管理规章。这让教师轮岗的某些保障悬在了“空中”。此时抱着用教师流动制度减弱择校风理念的制度制定、推广方之言辞,几乎都是在用外地的经验说话。即便我们信心十足,执行力空前,与教师轮岗相关的诸多问题不及时解决,就会阻滞这一制度的顺畅实施。
我们需要明察秋毫、随时改良的试点,才能保证在今后制度健全时的实施,迅速、踏实、有效。
据了解,老师们对这件事的疑惑远不如家长们和学生们的反应强烈,尤其是名校名师麾下的学生及其家长。“线报”(请允许我用这个词,因为如今很多新闻都是报料人提供的)说,已出现这种情况:即将开学的娃娃们听说带了他们几年的老师要走,悲伤和迷茫难以言表,引带得家长们也忧心忡忡。如果站在教育心理学方面去分析学生和家长的心理,那么可以说,一位带班老师一直带着一个或几个班直到阶段性学业结束,是最符合学生心智的,同样,对于老师系统施教而言,这也是最科学的。而目前的“交流”,打破了一些老师和学生的“心理平衡”,相关的影响是:能不能做到资源真正的平衡,实际上还有些未知——频繁“交流”中,老师和学生相对陌生,而且教与学只有一年的“任务”,老师的能力和适应性有大小,工作主动性、尽职尽责的理念都有所不同,还有,并不健全的人事、编制等事宜,难说会产生消极作用。
“一年”的交流期是否可以延长呢?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延长至两年、三年,学生和家长也许可以退一步求其次,但老师们可否接受?
改革,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改”人,制度,首先要以人为本。在教师轮岗交流制度的执行上,不仅要把教师和学生的观念理顺,还要把社会情绪理顺,这需要我们在有既定理念的状况下,从思想上深思熟虑,从制度上支持保障。可以说,面对很多人对“交流制度”的“惑”,思想教育有必要先行,它是指导人们行动的社会行为工作,是改革的基本。毕竟,推行改革要深谙现状,否则很难真正抵达教育改革的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