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泛教育特色创新泼点凉水
这是一个言教育改革必提特色二字的时代。无论是大学还是中小学幼儿园,“教育特色”可以说是当前我国各级各类教育改革与发展所指向的一个基本目标。在各种政策精神中,注重教育的特色创新也时常赫然在目,“211工程”建设如此,新课改政策更是如此。坊间和学界都有过议论,议论某高校推出高尔夫球课以示办学特色,议论某高校以拥有容纳八千学生同时上课的教学大楼自诩有特色。
在素质教育旗号下,中小学校更是如此,一个地方的甲学校推出足球特色,乙学校很快就会推出篮球特色,丙学校立马就上乒乓球特色……至于“走特色发展之路,以特色立校,以特色强校”等办学口号与追求,则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实际上,对特色的捕风捉影、顶礼膜拜也是一种世界性的现象。美国的磁石学校计划、英国的改造薄弱学校行动等等,概莫能外。
诚然,我们要大张旗鼓地反对“千校一面”、“千人一面”的同质化学校教育,但是,受诸多不良因素的影响,当前一些学校在思考和创建教育特色的过程中时常出现或这样或那样的偏差。为特色而特色、曲意创新、追求功利、以偏概全、盲目泛滥的“刻意创造”特色现象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诸如在琴棋书画、说拉弹唱等某一方面大做文章的“特色”跟风、攀比现象,不是令人欣喜,而是的确有些令人堪忧,对教育特色做点正本清源的探讨实属必要。
教育特色是具体的普遍的
学校特色不是主观塑造出来的,而是实实在在、实事求是的存在。学校特色也并非少数人的特权,需要有其整体性。这就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形成的举世瞩目的“特色”一样——基于中国的国情而不是模仿照搬西方制度所形成的鲜明的、成熟的、全国性的个性。因此,特色虽表现为抽象的精神层面,但却体现在学校办学过程中的方方面面,这就好比北京大学“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精神传统在北大人、北大事中一以贯之的体现。
根据唯物辩证法原理,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是不存在的。因此,不可能有脱离普遍性的特色。我们经常听到的“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新”的办学特色,其实并不是绝对的。学校就是学校,学校的特色若办得超出了学校内涵的范围,就难免给人怪异之感了。那些打着造就精英领袖的幌子开设“高尔夫球课程”训练,举着培养绅士贵族的旗号从小就让孩子生活于“五星级宾馆式校园”等等“创造特色”之举,也就难免要受人诟病了。
教育特色需要扎实的培育过程
教育特色本身是一个不断推陈出新的积累过程,一校的教育特色自有其土壤根基。换言之,教育特色的培育需要有一个过程,过于功利、盲目的做法并不利于学校特色的形成。一般而言,办学特色是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在某一方面优于其他学校的优质风貌。这种稳定的优质风貌或者是鲜明的办学理念,或者是独到的人才培养模式,或者是靓丽的校园文化,等等。就拿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两个小例子来说,北京大学能摄制感人至深的电影《孟二冬》,井冈山大学编创了颇具影响力的音乐舞蹈史诗《井冈山》,其人、其事都是深深扎根于所在学校的土壤,是学校从实际出发自主发掘、培育的,都深深地烙上了地方化、学校化的色彩。
特色就是特色,它没有三头六臂,我们无需把它的功能与意义无限夸大。学校工作千头万绪,牵涉方方面面,但更多的还是日常性的工作,是扎扎实实的教学,认认真真的科研。人为地“创造特色”不应该是一所学校工作的中心,更不是一所学校办学的全部。美国“磁石学校计划”一度被赋予促进多元化种族融合、实现特色化教学以及促进教育公平等多方面的功能,在如此众多的目标与任务面前,磁石学校难免就要有辱使命,很难做到像“磁石”一样吸引人了。
概而言之,在“教育特色”的实践与研究乏善可陈的今天,我们需要切实端正对“特色”二字的理解,要从实际出发,坚持抽象性与具体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绝对性与相对性以及继承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基本辩证法原则,来观照学校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