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注册账号需要审核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头条

坚守在“京郊蔬菜第一镇”的教师们

编辑:采风  发布时间:2010/9/28 17:11:20 
坚守在“京郊蔬菜第一镇”的教师们
□ 记者 苏金柱 通讯员 马亚军 周红蕊

京郊行---寻找最边远校园的感动

 

享有“京郊蔬菜第一镇”美誉的北京市顺义区北务镇,坐落在顺义城区东南部,南与河北省三河市相邻。镇上的北务中心小学也就成了顺义区内距离外省区最近的一所学校,从这里向南直行不到5公里,就到达河北省三河地界。

910日,记者从顺义城区驱车20多公里来到这个飘满了瓜果蔬菜清香的京郊小镇,走进这所拥有300多名学生的农村小学。

“老师们都很敬业、踏实,虽没有取得什么显赫的成绩,但都默默地坚守在农村教育第一线。”北务中心小学校长胡建合以平静的语气如是评价了自己的部下。

而令这位从教近30年、一直坚守在农村学校的校长尤其感动的是,“这里的教师队伍很稳定”。在全校39名教师中,除了新来的一名大学毕业生外,这里最年轻的教师也有10年以上教龄。

 

“绝不能让学生和家长以后埋怨我”

1999年黄艳平从顺义区师范学校毕业后,就来到北务中心小学,彼时起至今11年里,她一直担任班主任。

这位对学生要求极其严格、在课堂上令学生有几分“怕”的教师,却在课后和学生们迅速地“打”成一片,一起做游戏、一起参加体育活动、一起谈天说地……“课上是老师,课下是朋友。”学生们这样评价黄艳平老师。

每次接手一个新班,她都和学生们一起制定班规。与《小学生守则》不同的是,班规里有很清楚的“惩罚”措施。如:课间操站队要“快、静、齐”,不乱说话,不嬉笑,不打闹,听从整队同学的指挥。违反者第一次由体育委员口头提醒,第二次罚抄、背诵一段课文,情节严重者罚抄一篇课文。在教室里大声喧哗、打闹的,罚写一篇300字以上的日记,并读给大家听。把玩具带到学校者,第一次口头提醒,第二次没收,直到考试三科达到90分以上才归还……

“只要让我教你,我就不能松懈地教,就不能降低标准!”这句话成了黄艳平的座右铭。谈起十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历时,她告诉记者:“对学生要求严格些,即使当时有的学生和家长不理解,但我相信以后他们会理解的。要对孩子们负责,绝不能让学生和家长以后埋怨我!”

几年前,黄艳平接手五年级。班上有一位来自外地的借读学生,学习成绩当时属于中上等。“很调皮,经常不遵守纪律,成了一些人眼中的‘问题学生’。”但黄艳平发现她“十分聪明,而且组织能力很强”。于是,黄艳平就给予她更多的“关注”,让她当班干部,经常组织班里的一些集体活动。

毕业时,这名学生的学习成绩已跃升到前三名,“就像变了个人似的。”如今,已升入初中的这名学生每逢假期,还经常回校看看。平日里,在学习和生活上遇到困惑时,也总爱向黄艳平倾诉。

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当成自己的朋友,是黄艳平一直坚持的信念。“看到孩子们快乐,我就快乐。”黄艳平向记者讲述了一件令她终生难忘的事:前年教师节,当她下课后走出校门时,自己曾教过的已经毕业的10多个学生等在门口,他们将亲手编织的千纸鹤捧到了她的面前。“那一刻,我感动得流下了眼泪,真正感受到了做一名教师的幸福!”

“许多老师都想从农村校调往城区校,你想过调动吗?”面对记者的提问,这位曾获得2004年“北京市紫禁杯优秀班主任”和2009年“顺义区优秀班主任”等称号的老师淡然一笑:“我就是北务人,现在我的家也在北务,这里就是我的家!”

 

“照顾自己孩子的时间要比学生少得多”

周一至周五,每天530起床,6:00从城区去坐班车,7:00刚过就赶到学校,一到学校就到教室里辅导早早赶到的学生上早自习……经过一天忙碌后,18:30以后,才拖着疲惫的脚步回到家,晚上,还得批改作业、备课。周六、周日也经常不能完整地休上两天,还得批改作业、准备下一周上课的内容。

从城区的家到20多公里外的农村校,日复一日,周复一周,年复一年,就这样始终重复着同样的节奏,李爱华已经在这所小学工作了整整15年,而在这15年里,她一直担任着班主任。

“只要付出了爱,只要有责任心,就能看到孩子们的成长和进步!”谈起15年班主任工作的体会时,李爱华深有感触。

遵照学校的安排,去年李爱华接了一个很棘手的班。在全班32名学生中,有17名外地借读学生,15名本地生,女生人数不到全班人数的三分之一,学生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都较差。更棘手的是,其中还有5名单亲家庭学生、1名肢残生、1名智残生,另有一名有癫痫病史。

面对这样一个班级,李爱华首先从严抓纪律和学生的习惯养成入手,早读、课间、午自习、值日……她都对学生提出了明确要求,并要求自己只要学生一走进校园就尽量和学生在一起,以便监督、矫正学生的行为。一年来,她没有在学校吃过一顿早饭,早晨一到学校就匆匆赶往教室。下午学生一进校门,她就去检查学生的午自习情况。

浩浩(化名)是一名智残儿童,生理年龄虽已11岁,但他的智龄只相当于六七岁的孩子,做任何事情都比别人慢很多,而且口齿不清,注意力总是集中不了几分钟,一节语文课下来,不要说课文,就连几个生字也不会读。

李爱华看在眼里,急在心头,有时真想狠狠地批评他一顿,但一看到孩子那无辜、童真、惊恐的眼神时,她又感到阵阵心酸和怜悯,就再也发不起火来了。

于是,上课时她会耐心地听他把话说完,一遍又一遍地教浩浩认读;早上遇到他时热情地与他打招呼,并时时鼓励他;给他创造为大家服务的机会,以展示他的优势,让他看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她还告诉其他同学:“不能歧视浩浩,他也是我们中的一员,他在学习上、生活上有困难,我们都应伸出热情的双手去帮助他。”

终于,浩浩自己会读课文了,会做简单的数学题了。这样的进步对于正常孩子来说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但对于随班就读的智障生来说,却是巨大的成功。

同学们也都改变了对浩浩的看法,争着去帮助他。下课后,几个男同学会把他带到操场上和他一起做游戏;课间,同桌会耐心地给他讲题;体育课上,体育委员会手把手地教他做广播操……

就这样,一年前,一个令人感到十分棘手的班,平均成绩比别的班低10多分;一年后,他们的平均成绩却超过了那个班。李爱华和全班32名同学一起体验到了收获的快乐,分享了成功的喜悦。

而谈起自己的家庭和孩子时,这位有着一对双胞胎孩子的母亲坦言:“孩子由婆婆带着,平时去医院打疫苗或看病,是由丈夫带着去。自己照顾孩子的时间要比照顾学生少得多,总觉得有些对不起孩子。”

李爱华告诉记者,孩子小时,为了离家近些,为了照顾孩子,她确实想过调入城区,“但最后,还是选择留在了这里。”如今,这位曾被评为“顺义区优秀青年标兵”、“顺义区师德标兵”、连续两年被评为“顺义区优秀教育工作者”的“老班主任”表示,自己已经深深地爱上了这些农村的孩子们。

 

每天40多公里 穿行在京冀两地

在北务中心小学39名教师中,有一位家住三河市燕郊的老师,每天来回40多公里穿行在京冀两地之间。

她,就是郭立华。1996年从北京三师毕业后,就一直在这所农村小学担任班主任。

“每天这样跑,多辛苦啊!”面对记者的感慨,郭立华十分平静地说:“还行!现在自己开车只需半个多小时就到了。”而此前,她坐公交车上下班时,单程就得换乘两回车、至少需要一个半小时。这样的来回奔波、这样的风雨兼程,她坚持了8年。

谈起自己在这所农村小学14年工作的收获和体会时,这位曾获得顺义区“师德标兵”、“骨干教师”和“优秀班主任”等称号的老师以“用心去教书,用爱去育人”一句话做了简洁的概括。

古语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14年的班主任工作经历,使郭立华意识到:对于现在这些几乎都是独生子女的学生进行教育,班主任平时的言传身教要比单纯的说教更有效。对于孩子们而言,“指派”他们去做只是被动的行为,不利于他们良好习惯的养成,而必须要用正确的方法去引导。

于是,为了给学生们树立“立身做人”的榜样,这位每天都得奔波40多公里的班主任总是在孩子们还未到校时就早早地来到学校,打扫教室,洒上水,摆好桌椅,让学生们早晨一进教室就感到一种浓浓的暖意;在校园里发现地上的纸屑或垃圾时就马上捡起来,而不再像以前那样喊学生来捡了。

学生们看在眼里,记在心头,短短几天后,只要一看见地上有杂物就主动打扫干净,再也不用老师指派了。渐渐地,全班同学都养成了良好的习惯,谁往地上乱扔杂物,马上就有人站出来谴责他,大家都把破坏班级卫生看成是可耻的事,为班集体争光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也在这点滴言行中潜移默化地产生了。

现在在一所优质初中校就读的露露(化名)曾是一位学习很不踏实的学生,好几次考试都曾名列全班倒数第二。由于她上课时总爱说话、做小动作,老师们怕她影响别人,就把她调到了最后一排。这样,距离老师“较远”的露露上课时更加“无拘无束”了,学习成绩也就变得愈发糟糕。

郭立华接手这个班级后,发现露露的视力不太好,而且她自己也觉得“上课说话”、“做小动作”不好,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郭立华马上将露露调至前排,并告诉她:“只要你下定决心,老师相信你一定能改掉上课时的不良习惯,老师可以帮助你。”

由于重新受到了老师的关注和肯定,露露就像变了个人似的,很快地,她就改掉了上课时“爱说话”、“爱做小动作”的不良习惯,学习成绩也大幅提高。露露的体育好,又擅于组织活动,郭立华就让她当组长,负责组织班级的许多集体活动。

就这样,小学毕业时,这位曾经学习很差的学生却以多项优异成绩升入一所优质初中校。

“只有爱孩子的人,才可以教育好孩子,爱永远是我全部教育工作的基础。”在郭立华所带的班级,没有一个同学掉队,在全区抽测中还取得了数学第二名的好成绩。

如今,郭立华的孩子就在北务中心小学上学。这位当了14年班主任的老师又带上了自己的孩子,依旧每天往返40多公里穿行在北京的学校和河北的家之间。她说,老师只要把爱播撒在孩子们身上,孩子们也必然以爱回报你。“孩子们每一声体贴的问候,每一次进步,都使我感到即使自己再苦再累也值得!”

 

记者手记

 

温馨的大家庭

 

在北务中心小学采访时,恰逢教师节,中午记者参加了学校的一次简朴聚餐。全校教职工聚在一起,或继续谈论工作,或聊聊家常,席间,胡建合校长带着学校领导班子依次向每一位教职工表示节日的问候。其乐融融,就像一个温馨的大家庭。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91日开学后,一位教师主动从距离顺义城区很近的一所小学正式调入北务中心小学。

在采访中,胡建合校长始终用“敬业”、“踏实”等词汇来描述自己的教师们。他说,教师们都在自己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岗位上默默坚守,尤其是几位班主任,在自己的平凡岗位上,不断探索育人规律,并总结出了一套科学的教学管理方法,也取得了较显著的成效。

是的,这里的教师们都很平凡、朴实!当记者走近他们,倾听他们讲述一个个平凡的故事,近距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时,一种感动油然而生。不正是这些平凡、朴实的教师们,几年、十几年甚至数十年的踏实坚守、默默奉献,才为农村孩子们撑起了一片放飞理想的天空吗!

农村教育的勃兴离不开这些平凡、朴实的教师们!广而论之,在一定意义上,农民的致富、农村面貌的改善和农业的科学发展也离不开这些平凡、朴实的教师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