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从今年3月开始筹备加入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大规模在线课程)平台,9月在EDX和Coursera上各开放了4门课程,当天就有两万名学生注册。选课人数最多的是生物信息学课程,有5000多名学生注册。
大规模在线课程平台在学生中受到追捧,学校开始考虑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其中包括中学人才选拔。据介绍,北大6月成立了考试研究院,研究如何更好地选拔人才。而学校加入MOOCs以后,将考虑首先通过大学先修课程来完善大学的自主招生。
“学校已经在全国40多所中学开展师资培训,主要培训中学老师,帮助他们在中学首先开出5门北大的先修课程。”高松教授告诉记者,但这样做并不能保证40所中学的教学能够达到统一的教学质量。“与其如此,还不如通过MOOCs平台,让中学的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预先选修我们的课程。”
据介绍,目前在线的10门课程中就有一门“大学化学”,是已经在中学推广的5门先修课程之一。“这些课程的教学质量如果能够得到保障,学生在修读了我们的课程,并且利用这些学分参加我们的自主招生考试被录取后,将可以减免学分”,高松教授说。
据了解,上海高校课程共享平台也将利用网络平台向学有余力的中学生推送一部分课程,中学生修读了这些课程以后,进入大学可以免修部分学分。但有关负责人介绍称,目前上海的这些课程并不打算与招生挂钩。
中国式MOOCs给高校带来新的应对问题
自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率先加入Coursera平台以后,MOOC热遍全国。Coursera作为全球三大大规模在线课程供应商之一,现在因为这些学校的加入已经有了第一批中文课程。
“和我们想象不同的是,虽然我们开的是中文课程,但2万多名注册学生中只有17%是国内注册的,有83%是在国外注册的学生”,高松教授说。在中文的在线课程开出以前,教育界曾经有过种种担忧,因为很多学科,尤其是理工科的那些专业,国内的高校在很多领域并不具有很强的话语权,而且国外高校也有类似的课程开出。
但现在北大在线课程最热门的生物信息学就是一门理工类课程,另一门由年轻副教授开设的电路学课程也是选课者众多。清华大学也是如此,更受追捧的是理工科课程,而并非最初大家想象的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中国特色”课程。
“其实对于大规模在线公开课,我们都还只是在尝试阶段,很难预设会有什么样的反应,或者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同济大学副校长陈以一教授在论坛上称:“在技术带给我们快速变化的同时,我们必须不停地应对新的现象和问题。比如,对于我们来说,教学不再是接受自己小小教室里的那几十个学生的评估,而是要接受全世界学生的评估;再比如在线的国内外名校优质课程,可以使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提高效率,通过翻转课堂式的教学提高学习质量等。但是,学习碎片化会使我们在培养学生时面临新的问题,比如像同济这样的学校如何培养一批能够进行深阅读、能够进行系统思考的学生……对于这些影响,我们现在只能一步步地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