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十年曰幼,学。”幼学之年,是人生的起步阶段,上海市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的10年则是从无到有,人有我优,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的10年。
上海市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在团市委、市社区青少年事务办的支持与指导下,逐步形成了一系列社区青少年服务品牌,包括高危青少年服务、生命健康教育、家庭教育、文体项目、就学指导、就/创业指导等,有效解决了社区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10年来,上海有越来越多的社会工作机构加入社区青少年工作的服务行列,全市青少年事务社工共计服务社区青少年25.8万人,累计开案近2.9万个,38.3万人次参与。开展各类社区工作3.1万个,75.8万人次参与;成功推荐就业1.9万人,成功推荐学历培训7000多人,成功推荐技能培训1万余人。基于富有成效的工作实践,上海已连续多年在中央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专项组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考核中排名第一。
将社区青少年工作视为社会管理创新的有机组成部分
“我们现在还是陌生人,不是吗?”初次见面时小恩不愿深谈,这让上海市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闵行区青少年特别关护工作室的工作人员范庆华感觉有点“碰壁”。
小恩留着长长的头发,但笑起来很腼腆,范庆华无法把他和“寻衅滋事”以及行政拘留联系起来。
在谈心室里,范庆华了解到,小恩随父母从四川来沪就读,小学毕业后又回到老家,但由于不适应环境,他再次来到上海。未来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他茫然无措。谈话过程不是很顺利,面对社工的提问,小恩惜字如金。只有在提到小学的一位班主任束老师时,他的眼里有了神采。
第二次见面时,范庆华递给小恩一封信,是束老师写来的。小恩的表情有些诧异,还有点惊喜,“这是束老师写的?没想到你们真能找到他。”
“老师在信里告诉你什么?”
“社会是复杂的,但不是黑暗的,要学会客观处理事物。”
“我可以叫你范姐吗?”第二次面谈结束时,小恩轻轻地说。
慢慢地,小恩愿意交流了,他讲述了小学时的情形:那里的条件很差,大多数老师没有耐心。在学校里没有归属感,于是自己开始结交社会上的不良少年……
很快,小恩就要离开拘留所。临走前,小恩告诉范庆华,自己想了很多,这次出去后,想要改变。“范姐,这是我的手机号和QQ号。”再次见面时,范庆华发现小恩把头发剪短了,还在一家建筑工地找到了工作,虽然从最底层做起,但小恩觉得一切辛苦都值得,因为生活有了希望。
“监所涉罪青少年社会特别关护工作室”是上海市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闵行工作站的一项创新举措,关注22岁以下青少年被拘留人员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协助他们解决困难。
闵行区盯住“再犯、临界和超前预防”三个预防犯罪的重要阶段,提出“以固定阵地覆盖流动群体,以重点阵地覆盖重点对象”的创新工作理念。针对有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的再犯预防,推进社工驻所项目;针对有不良行为青少年的临界预防,开展社工联校、驻校项目;针对流动青少年群体的超前预防,开展社区、社企联动项目。
“不是只有金子才会发光。”上海社区青少年工作还树立起服务引导和助人自助的理念,一改以往重管制控制、轻服务引导的做法,注重从就业、就学等方面协助社区青少年解决实际困难,改善生活环境,发掘和发扬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引导他们激发自身的正能量,促使他们远离犯罪走上正途。
值得一提的是,主动预防和以人为本的理念也符合社会管理创新的要求,把实现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纠正和防止人的行为偏差作为工作的出发点,端口前移,将预防青少年犯罪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