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上,江苏大学学生邓纹纹的作品一举获得特等奖。这位性格文静的女孩大二时进入导师的课题组,仅一年多时间就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三篇SCI论文。她谦虚地说,“其实,一开始只是跟着学长‘打酱油’,参加学校的一系列科技创新活动,渐渐点燃了我对科学研究的热情。”
像邓纹纹这样积极参与科技创新的江苏大学学子还有许多。作为一所以工科见长的综合性大学,江苏大学垒起了一座“金字塔”,系统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并催生了一系列创新成果。近年来,江苏大学获得了4项“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金奖,五捧“挑战杯”“优胜杯”,培育了4支年利润过百万的大学生创业典型。
科研立项,让创新的想法清晰可行
9月初,江苏大学流体中心博士研究生周岭刚从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留学归来,就马不停蹄地带着“轻巧节能型多级离心泵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参赛“挑战杯”并获得了一等奖。
5年前,还在读研一的周岭就把多级离心泵作为研究对象。如今,周岭和他的小伙伴发表了学术论文22篇,获得了全国“节能减排”竞赛一等奖。更难能可贵的是,以第一发明人身份,他们已经申请了8项发明专利,技术被企业采用。
“完全没有想到会在科研路上走这么远,现在我已经爱上科研、以科研为荣了。”周岭感慨地说,参与科研立项就是开启科研征途的导火索。
从10万到70万,江苏大学大学生科研立项费用也一再追加。刚刚结束的第12批大学生科研立项中,学校资助了1070个项目,超过3000名学生参加了课外科研项目研究。
创业教育,走进了课堂更走进了头脑
因为“女神计划”相册,江苏大学创业大学生王迪君最近很“火”。作为森威工作室的负责人,这位艺术学院大四学生拍摄了20名江大“女神”,并计划聘请她们担任工作室接拍的微电影的主角。王迪君说,创办之初,他们是校内最渺小的一家设计类创业团队,入驻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一年半时间,由于瞄准了镇江地区视频制作的空白,已为镇江市消防队等制作了多个视频和微电影,核心成员从4人扩大至20人。
江苏大学的学生无疑是幸运的,因为他们接受的创业教育是国家队层次的。以国家级精品课程《创业管理》、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创业人生》为主线,创业教育的辐射力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实施创业教育,不是让每个大学生都去创业,而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江苏大学校长助理、学工处处长李洪波说。现在,学校聘请了56名经验丰富的校内创业教育专家、校外企业家,开设了15门创业教育课程,创业理论和业界发展紧密结合,深受学生的喜欢。
“创新就是挑刺,我们鼓励大学生凡事多问一个为什么。”江苏大学副校长缪子梅介绍,为了让创新的意识在大学生心中扎根,江苏大学建立了创新学分认定、科研立项、创新创业学校、校内“星光杯”、全国“挑战杯”五大平台,从普及到培训到练兵,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层级化实训,“孵化”创业梦想
年产值2000万元的江苏昊源集团有限公司,是江苏大学毕业生刘春生创办的。和刘春生一样有潜力的创业种子,在校时都要接受“创新训练、创业训练、创业孵化、市场转化”的“层级化”创业实践训练。作为全国首家设立的创新创业学校,2002年至今江苏大学创新创业学校已培养5000余名学员,滚动入驻校内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的项目达60余项,10余家校内创业公司入驻校外孵化器继续孵化。
“有过创业经历,得过全国金奖,找份好工作没有问题。”说这话的流体中心研究生马正军配得上这份自信,他创办的公司致力于水泵节能改造,已申请发明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1项,获得过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竞赛特等奖、第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今年7月,从江苏大学毕业后,坚持着创业梦的马正军获得了“南京321计划”100万元创业启动资金的支持,他对节能改造服务业的春天充满了憧憬,“不管是直线还是曲线,只要努力,创业的梦想总会一步步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