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注册账号需要审核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教育多样化为各国教育改革提供宝贵借鉴

编辑:历历  发布时间:2010/10/20 20:23:21 
教育多样化为各国教育改革提供宝贵借鉴

不同国家教育实施途径各有特色

 

在促进教育公平方面,例如,日本在同一个地区之内办学条件的标准是一样的,学校的设计模式基本上差不多,所有的小学、中学大致都是一样的。日本的做法是求同,使所有学校一个样。义务教育是政府的责任,由政府负责,这是毫无疑问的。

而在英国采取的是另外一种途径,是一种求异的,要让不同学校不一样才可能公平,这是另外一种思路。英国采取这种思路的基础是:当政府通过拨款,改造了许多基础薄弱学校之后,这些学校校舍设施面貌都有变化,但还是处在落后地区。只有基础薄弱学校创造了某一方面的优势,他才可能改变他永远处于后边的地位。

在英国,他们倡导特色学校建设,这个特色不是高中所讲的专业化,而是义务教育里面的。他们是通过政府跟社会共同进行,并不完全是政府拿钱。比如说一所学校政府拿200万英镑,允许校长在当地企业集资,集资以后改造学校。在改造学校的时候,要先确定你这个学校准备办成什么样特色的学校。是办成语言优势的,还是办成数学优势的,或是体育优势的,或是科学优势的等等。要办成不同的优势学校,校舍建设就要为形成这个特色服务;教师队伍的建设,也要为形成这个特色服务,为这个学校特色服务的教师是不能流动的,因为学校本来就是计算机的优势,那么计算机教师如果流动,这个特色就没有了。他们实践的效果非常好。

有一个地区是移民地区,印度、巴基斯坦和东欧的移民者很多,英语水平也不高,但是通过改造以后,这个学校形成科学优势,在这个地区社会信誉度提高了,当地对这个学校的信心也提高了。这个学校就是用一个学科带动了整体水平的提高。

英国伦敦有一所体育特色学校,校舍是通过政府和社会集资盖起来的。这个地方相对贫困,也是伦敦较偏僻的地区,但是学校条件是很好的,每个学生都参加了一个体育社团。篮球馆、体操馆、体育生理指导教室,一应俱全。这样的投入,又加上学校形成了一个特色,并不是专门为培养体育人才,只不过形成了这个特色之后,也提高了社会的信誉。

此外,还有一所是信息技术特色学校,这个学校整个校舍建设都跟其他学校不一样。学生上课的时候,这个班能看到那个班,那个班能看到这个班,都是敞开的。一千多人的学校,有500多个苹果台式电脑,有500多个苹果的笔记本,而且都是敞开的,就是放在大厅里面,他采用一种隔音的设备,不会受到干扰。日本和英国,一个是尽量让所有学校都一样,一个是尽量让所有学校不一样。

 

各国都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

 

为了培养未来的科学家,日本从去年91日开始,有五所国立大学招募小学生。

印度则是在中学生学科课堂教学当中,进行高级思维技能的培养。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理解的技能,另一个方面是批判性思维,要把这种训练贯穿在各个学科的教学当中。印度引入中学教育理念,目标是学生能够建构知识,并且在真实的环境中应用知识,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服务。

以色列从上个世纪末提出优秀2000计划,主要是树立学生的创新观念,使学生能够具有数学的、技术的、经济的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际创新技能。可以看出来,他们培养的主要目标,都不是使学生简单地能够学会获取知识,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但是他们所采取的办法又不完全一样。

美国国会在小布什时期,先后提出竞争力计划、美国数学与科学培养计划,把国家的竞争性战略分解为小学干什么,中学干什么,大学干什么,科技部门干什么,并且提供一定经费,来推动竞争力的提高,实际上也就是创新能力的提高。所以,我觉得世界范围内涌现出教育改革的浪潮,实际上各国教育改革可能立足于不同价值追求的实现;因为存在着问题,也有立足于同一个价值追求,不同的实践探索。所以,展现出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社会发展水平、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的教育多样性,而这种教育多样性为各国教育改革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所以,出现了西方借鉴中方,中方借鉴西方的现象。

 

中日数学课堂比较相互值得借鉴

 

北京组织过一个中日数学课堂,有11节课。这11节课上完之后,我们作了一个分析,发现中国和日本的数学课堂教学是很不一样的。比如说从教育目标上看,日本主要是为了增强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广泛参与,让学生在学习当中创造,而我们的教学课比较偏重于知识传授,技能培训,模仿和最后得出一些总结;日本的教科书跟故事书一样,但是容量小,进度慢,而我们是密度比较大,进度比较快;日本止于感悟,不系统总结点破,我们重于归纳,注重总结与点破;从教学活动组织实施上看,日本的老师跟同学之间大概就是个朋友关系,老师跟学生一样,提出问题,数学内容蕴含于全部活动过程中,数学课程就贯穿于一个活动当中,使用的教具是普通的,木头块、石子等等,教学是师生互动,但是在互动当中,老师还是老师,不是平等的。有针对性设计小的活动,这是中国教学的最大优势,有时候觉得一节课做得非常好,非常精巧,因为在突破难点的时候,往往设计一个非常巧妙的教学活动,或者是提问,一下子就突破难点。但是在日本不一样,日本就是一节课一个大活动,我们是穿插小活动,原始教学采用比较少,教学效果的考核与评估也不同。日方体验和培养数学思维,只有主观感受,没有明确的客观考核标准,重视活动中的兴趣,参与活动后的反思少。我们最终评估教学效果的方法是做练习题,通过客观测验来检查是否掌握知识点,注重学生通过学习过程的反思,最后得出一定的结论。我们不是说哪一种教学好,是说同样的课有不同的教学方法,而不同的教学实际上,都有可以相互借鉴的地方。

虽然当代教育呈现出多元、多样,但是在教育改革进程中,也逐渐形成了一些对教育问题的共识:第一,教育是社会问题,它涉及大量的利益相关者。教育不单是教育,从两个现象可以看出,一是中国教育取得那么大的发展,但是各界对教育的意见越来越多;二是我们要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这是我们重要的追求。其实各国都一样,政府现在都加大了对教育的干预力度,都在干预教学,就是因为教育牵涉利益相关体太多,变成社会问题,如果没有政府出台协调,很多事情很难办。第二,学生的期望、需求,以及他们的学习方式是构建教育规定的主要标准。第三,全面的课程视角,即,包括过程和结果的课程视角,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基础。建国以后到现在,有八次课改,现在正在进行的是第八次课改。现在与以往不同的是,以前课改主要由政府制定大纲和教材,而这次课改包括教学的全过程,这实际上也是一个国际共识。第四,就是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改进制度和教学实践的一个关键因素。也就是课改归根结底能否成功,还在于教师素质的提高。

所以,总的来讲,高质量的教育取决于高质量的教师,素质教育取决于高素质的教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