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热帖]:问题真不少!民间团体批评内地小学教材存在“四大缺失”
图片说明:《陈毅探母》的课文页面和郭初阳找到的相关资料。郭初阳对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一年级下册第12课《陈毅探母》一文考证后认为,该课文“探母”的事实错误。郭初阳还发现,在元代郭居敬编的《二十四孝》中,可以找到和《陈毅探母》一文完全同质的一则故事——《涤亲溺器》。
观点碰撞:“美丽的谎言”能否承载起美德教育?
反方:教材不能用虚构的美德“绑架”孩子
教材作假是忽悠孩子
网友[兔宝宝]:国庆旅游时还跟孩子讲起爱迪生救妈妈的故事,国庆节回来就被告知是虚构的故事,真不知道该如何向孩子解释。教科书就是一个标杆,标杆怎么能够出错误呢?
网友[笑傲江河]:不管是孩子还是家长,对于教材是非常信任的,特别是孩童时期,他们是一张白纸,小学阶段的孩子不谙世事,对于课本信息是完全信赖,完全吸收的,因此课文的真实性对于孩子非常重要。
网友[清风]:爱迪生利用光学原理,让母亲在光明中顺利地完成了手术,这个故事让许多孩子深受触动。如今,郭初阳做了回揭穿“皇帝的新衣”的“孩子”,他告诉您,您的这些历史记忆中的美好画面,有些是不存在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这些画面是被别人PS过的。但PS的理由,不是像“正龙拍虎”的周正龙般为了赤裸裸的利益,而是要对您进行良善的教育。这样的理由总让人有些不舒服,套用一句话,就是“我幼小的心灵受到了伤害”。
假故事无法承载真道理
网友[爱美人爱江山]:看罢新闻方才如梦初醒,原来《爱迪生救妈妈》、《陈毅探母》这样课文都有失实之处。教科书居然用一个假故事来教诲孩子该如何如何做,强加于“假”上的道理又怎能让人信服呢?
网友[新华游客]:或许杜撰这些故事的本意是好的,但问题是孩子们不需要这样“善意的谎言”。这些用美德“绑架”孩子的课文,尽管是对母亲、英雄、伟人的歌颂,但却因极少有童趣,且有的价值观陈旧,已经远远不能让时下的孩子信服了。
“真名人,假故事”的教材是个“坏榜样”
网友[香槟伯爵]:这样的教育效果令人堪忧。众所周知,教材教材,教人成才。虚假的内容充斥在教材之中,其危害不难想象,它不但扭曲误导学生,还教会了学生说谎。
网友[吴祚来]:童心不可蒙骗,教材不可编造,对孩子们负责,就是对国家的未来负责,也就是对社会良知负责。教材是孩子们人生的第一本导游手册,教育主管部门一定要意识到自己神圣的责任。
正方:“假故事”同样揭示有益的道理
教材不过是个例子
网友[红脸]:语文教学的目的,并不是让学生“信服”课文内容,而是让他们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提高语言鉴赏能力,以及通过讨论分析文章主题等,来锻炼思维和表达能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爱迪生究竟有没有救过妈妈,陈毅是否探母,并不很重要,重要的是课文的语言好不好,内容是否值得学生思考讨论。叶圣陶先生有句名言“教材不过是个例子”,或许可当为注解。
网友[橙子杂谈]: 我的许多人生理念和认识世界的窗口是通过语文教材打开的。《曹冲称象》、《十里长街送总理》、《小蝌蚪找妈妈》至今让人难忘。如果现在告诉我《曹冲称象》的历史时间有误,我也不会介意,因为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我从课文中学到了一种思考方式。
“假故事”揭示有益的道理
网友[说两句]:我们小时候也都习惯了听妈妈讲故事,也从来不会追问真假。故事的魅力不仅在于情节,更在于其阐释的道理,传递的价值观。那些或真或假的故事,更多的是一个符号,指引着人生努力的方向。
网友[艾萨拉]:语文教材的目的是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让学生学习规范的语言文字、不同的表现形式、不一样的表达方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必要去考究故事内容的真实性。就像《背影》,学生从中学习的是朴实的文字间渗透的父亲对儿子的关爱和牵挂,以及儿子对父亲的思念之情。即使朱自清的父亲从来没有送过他,也从来没有买过东西给他,即使这一切都是朱自清凭空想象出来的,那又怎样呢?那种父慈子孝,不正是我们要传授给下一代的美好东西吗!
网友[雪峰]:“事实缺失”是全世界儿童教育的问题。华盛顿砍樱桃树、牛顿被苹果树的苹果砸到,这些都是经典而美丽的谎言,但并不有损教育儿童的积极意义。
网友[初见小白]:水至清则无鱼,善意的谎言比丑陋的事实更能教好孩子。
语文教材不是历史、科普教材
网友[悠悠的猫]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教材编写也难免出错,需要不断地被指出并加以改进,尤其对一些常识性错误应及时修正。然而,必须清楚地看到,语文教材不是历史学,也不是生物学,更不是科普教材,它除了教会孩子学会字词、语法外,本身还有思想性、文学性和教育性,否则,《西游记》、《三国演义》这些历史名著也会被打入另册。如果过度指责教材用美德“绑架”孩子,未免矫枉过正。
语文课本缺的是现代价值观
网友[eros320]:据说有个班级老师布置写作文,结果有半数学生扶老奶奶过马路,另外一半学生捡了钱包交给警察叔叔。老师很无奈,但老师可能没有想到,这种格式化的谎言作文,正是从课文的学习中流淌出来的……
网友[沉思者]:课文中的好孩子基本上都是不快乐的孩子,要么就是成人化的孩子。这些孩子要么在恐惧中成长,比如北师大版中的《花脸》一文;要么被工具化般的蓄养,只有回报父母才是好孩子的唯一标尺,如北师大版中的《三个儿子》。他们被教育要“吃苦”,不断“吃苦”,却不知道为什么要“吃苦”。如果孩子是学这样的语文成长,那他们很可能从小就学会掩藏自己的真实感受,说别人希望听的话,而且还会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
网友[一穷二白]:目前的小学语文课文确实存在弊病:太多顺从教育,缺少启发开放性思维、观点碰撞的空间;其次,严重缺乏儿童视角,用成年人的固定思维去压抑儿童朦胧的世界。
网友[香槟伯爵]:知识、学习不能够替代生命的全部,我们更需要孩子们的天性,更需要开放式思维,以及爱心激活下的无限创造力。语文课文中说教的意味过于浓厚,这样的课文只教会了孩子服从,却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网友[上书房行走]:语文除了讲授语言文学知识外,还是灌输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甚至生活意义的平台。现有小学语文课本的很多观念、价值已经不合时宜,缺乏一个现代社会所需的东西:课本讲了太多的好人好事,片面宣扬孝顺、节俭、谦让、服从的道德,却漠视独立、权利这样的现代价值观念,存在传统与现代失衡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