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注册账号需要审核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校长风采

教育改革如何跟着时代走

编辑:中国教育品牌网  发布时间:2014/4/10 8:17:54 

--专访北京爱迪学校校长连虓先生


    导语:2014年,地方两会代表热议的话题中依旧没少了教育,比如英语考试取消还是不取消的问题、如何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问题、教学是否该走向信息化的问题……我带着这些问题,走进北京爱迪国际学校,想听听连虓校长的看法。不过,他的回答多少让我有些出乎意料。

改革前,想想社会究竟需要什么
  “只站在教育的角度想问题,终究治不了‘本’。” 谈起那些两会代表热议的教育话题,北京爱迪国际学校校长连虓觉得那不是根本问题。我问他:“什么是根本问题?”他说:“想清楚社会需要什么才是根本问题。”
  连虓就“降低英语分值、提高国学教育”的提议谈了个人见解。在他的意识里,英语与国学不仅仅是两种知识,更是两种文明体系。“中国的国学代表着一种思想体系、一种文化、一种思考方式。西方也拥有自己的体系、文化与思考方式。当西方人具备读懂中文的能力,他才有在中文、国学方面的求知欲。同理,当中国人具备了读懂英文的能力,他才有对西方政治、文化、经济的求知欲。反之,一个人如果不具备英语能力,他对西方世界的探索欲望也就自然减弱了。”
  过去,人们常挂在嘴边的一个问题是—21世纪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如今已经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又究竟是不是已经想清楚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了呢?
  “我们希望实现城市国际化、人才国际化的目标,就要考虑‘降低英语分值、提高国学教育’的行为与‘社会人才需求方向’是对立的还是统一的。既然社会上具有竞争力的职位普遍要求英文水平,既然世界上的重要文献大量使用英文记载,那么,对于英语教学的定位也就容易多了。”在北京爱迪国际学校校长连虓心中,今天,英语教学更像是一把打开思维的钥匙,而不仅仅是一门知识。具备英语能力的人,就会更乐于用英语交流,了解外面的世界。“当人们弄清学国学是为了什么、学英语又是为了什么的时候,就不会再站在一个单一、局限的立场上去探讨问题了。往往,跳出教育本身去思考教育改革,也许更容易找到方向。”

用学生的眼看大学与就业的挂钩
  西澳地区是澳大利亚能源矿产最为丰富的地区,因此,采矿专业成了位于该地区的西澳大学与科廷科技大学的优势专业。格里菲斯大学的酒店管理专业小有名气,这得益于它的地理位置,昆士兰州的旅游胜地—黄金海岸。北京爱迪国际学校校长连虓总在想,中国是否也可以借鉴一下这种经验,考虑如何强化地方院校的专业优势,将院校专业与地方优势资源结合起来,让地方毕业生脱离“中央名校”你争我抢的局面,“近水楼台先得月”。
  “比如资源型经济大省就可以着重发展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特殊企业管理等专业。‘中央名校’的讲师也可以到地方大学讲学。”连虓看到,在北京,很多大学都聚集在五道口,无论是与林业相关的,还是与农业相关的,可学校周边并没有相对应的实践环境。“中国矿业大学不在山西、中国石油大学不在大庆,学生学习缺乏实践活动。”连虓再次强调,教育改革应该与社会对接,应该考虑到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如果资源配置合理了,师资人才流动了,学术内容丰富了,实践内容加进去了,就业与专业也就接轨了。”
  参加面试的学生,大都被北京爱迪国际学校校长连虓问过这样一个问题:“你想要什么?”我一半好奇、一半质疑地问:“你觉得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想得清这个问题吗?”他直言不讳:“想不清。可我其实是想告诉他们,行动前是要想方向的,那个方向,就是学生们的志向。”谈起志向,连虓直言不讳:“如果说学生在进大学前还没弄清自己的志向,那么进入大学后,就该给他们机会去调整自己的志向以及专业。这在发达国家的大学里是非常容易的事,而就中国大学目前状况来看,学生若想进行专业调整或院校再次选择,除非退学或来年重新高考,否则基本无法实现。四年下来,专业不对口,学非所用的学生在我国比重很大。”

教改要敢于颠覆传统,动大手术
  我问北京爱迪国际学校校长连虓:“什么是好的教育?”他说:“好的教育就是给学生更多的空间,让他们懂得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给学生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失败了还能赢回来。”连虓总在想,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是否应该敢于颠覆传统,重新认识教学手段?手机拍照、网上下载、二维码获取有没有可能取代耗时耗力的板书抄写?计算器能不能被学生带进课堂?是不是可以结合网上搜索功能,减少学生对知识的死记硬背?
  “有没有那么一天,我们的学生坐在教室里,点击ipad,就可以看到火箭发射以及变速运动的状态。利用程序软件,就可以快速计算出神九火箭的飞行速度?当这样的情景真正实现时,学生书包的重量会减轻多少?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会深入多少?学生的课业负担又会减少多少?”讲到这里的连虓,语气中透着激动。他认为,这样的情景尚没有实现,是因为施教者过度的担心。担心学生在课上用手机玩游戏、拍照,担心拼写、背诵能力的下降……但连虓觉得,不能因为担心这样的隐患就忽略、放弃了科技对于教育的影响。
  我问连虓,“聊了这么多关于教育的话题,也该聊聊自己。爱迪在做什么样的教育?”他说:“爱迪做的是国际化教育,又是立足于中国文化基础上的独立教育,这意味着我们既完全遵循传统的,也不会照抄纯西方的,把学校办成‘洋应试’甚至成了国外大学的招生机器。”连虓觉得,靠外国人是不行的,靠我们传统的老法子也是不行的。爱迪要做的,是站在时代与科技的前沿,颠覆性地思考教育。
  采访即将结束时,连虓不无“调侃”的对我说:“我的观点不一定是正确的,但总好过一味地拥护赞美、抱怨消沉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