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学科生命化课题结题报告
威海市古寨中学 都卫燕
威海市古寨中学在学校整体推进生命化课堂的过程中,语文组根据自身的学科特点,及时确定了构建以“探究”为核心的初中语文学生生命化课堂,通过研讨、实践、反思的形式,加强专题学习,让任课老师都能了解生命化课堂的理念。并且,利用外派教师参观学习的机会,多看多想多问,在学习借鉴好的做法的同时,结合自己学校的“绿色人生”的办学理念,针对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初步制定出自己的语文生命化课堂的基本模式——课前自主预习、课堂小组合作探究、课堂质疑交流解疑答难。也就是教师提前设计好每一课的导学案,然后在讲课的前一天晚上将导学案以作业的形式发下去,让学生提前按照导学案的步骤一一预习。(即课前自主预习)在第二天的课堂上,老师会预留一定的时间(一般是10——15分钟)安排小组内交流导学案中的相关内容,边交流边用异色笔订正,遇到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用特殊符号标记,以备接下来的课堂展示交流环节质疑。(即课堂小组合作探究环节),最后就是在教师引领下的课堂解疑答难环节。
在具体的课堂实施环节,我们发现这种整齐划一的课堂运作模式,因为多种原因出现了以下情况:
1、课前自主预习环节:在初一级部出现了学生特别热衷于查字典解决导学案中的生字、解词,初二级部则有很多学生喜欢把导学案中的质疑环节搞得有点太吹毛求疵,直接导致对文本的理解支离破碎,主题不明,中心偏离,在初三初四级部则有很多学生敷衍了事,根本不能确保晚上的预习质量。这些情况势必影响到第二天的课堂小组合作探究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导致课堂学习效率不高的恶性循环。
2、课堂小组合作探究环节:因为年龄的差异,初一初二学生的小组交流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热烈积极。而初三初四的小组交流呈现这样几种情况:要么三缄其口,要么趁机大谈特谈与课文无关的时事热点,要么就只能是组长一人很无奈的硬拽着全组成员统一本组答案。
3、课堂质疑交流解疑答难环节:低年级学生的交流往往会因为没有认真倾听他人的发言,多次重复或部分重复前面已经交流过的问题,要么就会因为一个非主流的问题而深究不放,不但容易陷入口舌之争的泥沼,而且会偏离文本的主题的探究理解,白白耗费时间。
面对上述问题,我们始终相信:对儿童心灵秘密的洞察,对教育真谛的领悟,始终都是个且思且行、且行且思的渐进过程。想做个优秀的教育者,必须留有时间静心思考。践行每种教育理念的过程,永远是行动者与理论者的精诚合作,是心与心的交流,是共同创造。教育需要共建,没有单纯的“拿来主义”。
因此,我们在实施的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寻医问诊。在深入理
首先,针对语文学科的角度多、知识点多、涉及面广、考点杂等特点,把生命化课堂的第一个环节的实施就调整为:(一)、规范课堂环节,把每一个环节落实到位。要把自主学习落实到位,学生的预习尤为重要。要想让学生的预习不流于形式,在最开始的预习环节一定要有老师的指导。比如:指导学生面对一篇课文时应该根据它的文体特点,先判断这是记叙文还是说明文,然后据此确定不同的预习内容。如果是一篇记叙文,那么就应引导学生把预习的侧重点放在记叙文的六要素上。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和记事为主的记叙文,预习的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比如写人的记叙文,在掌握基本的记叙文六要素的基础上,可适当增加一些对人物性格探究的内容;如果根据文体特点判断某一篇课文属于说明文,那么就应该指导学生按照说明文预习的四步骤(明确说明对象、找出说明方法、归纳说明文的结构、理清说明顺序)来进行预习。“文无体不立”,学生不了解文体的知识,就等于没有掌握阅读和写作各类文章的钥匙。(二)每个单元的课文分为讲读篇目和自读篇目,同一单元的课文在内容、文体、主题等方面有着一定的相似性。根据教材的这一编排特点,我把学生的预习分为这样两个梯度:1、把讲读课做为单元学习的重点,由老师编写导学提纲。(导学提纲的编写不能仅仅是简单的罗列问题,而应该条理清晰,归类明确,拓展全面。可以分成几大环节:整体感知——精析、研读——归纳、总结。)2、把相同文体的讲读课文与自读课文搭配起来,师生共同完成一篇讲读课文的学习后,提出更高一层的预习要求:就是由学生根据讲读课文的所学,独立完成自读课文的自学。这
其次,在课堂小组合作探究环节,我们细化了班级小组的划分方法,以及小组成员的分工。
小组成员构成基本上是一好一差两中等。我要求小组内成员课堂讨论时做好分工,人人都有任务。比如预习提纲中比较容易的初级目标,就交给小组内比较差的学生负责起来交流。这样差生也能有所收获,感觉自己有所成就。而把一些梯度目标交给中等生,可以让组内的两个中等生形成一种竞争,促使其共同进步。语文素养较高的组长则负责本组内协调组织,还需要解决组内悬而未决的难点,从而不断给自己加压逐渐提高学优生的能力。这样小组内、班级里人人都有任务,人人都有收获,人人都有成就感,自然学习兴趣就会浓厚起来。
第三,课堂质疑交流解疑答难环节,从根本上改变老师舍不得放手的一百个不放心,要尽量多地为学生创设各种机会,让他们自如地展示各自的观点和技艺,让各种各样的观念在课堂上碰撞升华。生本的课堂与传统的课堂的最大区别就是课堂上的主角
在课堂展示环节,因为有了课前预习和课堂小组合作交流两个环节,几乎所有的学生对文本都有了不同层次的理解和把握,所以,在课堂展示交流过程中,不论语文学习能力的高与低,每个学生都有了一份展现自我的信心和勇气。组长根据组内成员实际学习水平和能力,在小组内民主评议分出1、2、3、4号。然后让那些还只能在泳池边扑腾的组员解决基本的生字词等初级预习目标,而让一些游泳技术较高的人去尝试完成梯度目标,鼓励他们大胆的去“深水区”试试,以进一步锻炼提高他们的游泳技术。最后在本组内由4号负责讲解基础知识,1、2号负责梯度目标的落实。你会看到:黑板上,早有小组内的4号在认真板书自己精心挑选并整理出来的好词、难字,至于梯度目标中的一些修辞方法,写作手法以及人物形象分析等问题,也在不同组、不同组员间的唇枪舌战中一一解决,经常还会在激烈的碰撞中擦出耀眼的思想火花。
最后,在具体的生命化课堂实施过程中,诸如学生语文课堂行为规则的制订、合作学习的组织实施,以及调动学生上课时发言积极性等生命化课堂的研究在一步步的摸索中,发现问题及时和学生商量,把教师的架子放下认真的和学生探讨交流,这种和学生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体现生命化课堂的生本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