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注册账号需要审核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特色教育

威海市古寨中学数学学科生命化课堂

编辑:李莉  发布时间:2010/11/4 9:26:59 
 

威海市古寨中学数学学科生命化课堂

——课题研究报告

一、     课题提出的背景

从社会及教育发展形式来看,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加速到来,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更为艰巨的任务,时代迫切需要基础教育加快推进素质教育的步伐,所以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必须以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为落脚点,以基于生命、顺遂生命、成就生命的生命化课堂为载体,进而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 

从课堂教学来看,课堂也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历程,是师生生命重要的组成部分。新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必须实现人文关怀、动态发展、和谐实践的有机结合,让课堂成为学生人生发展的起点、成为教学动态生成的园地、成为师生共创奇迹的时空、成为培育学生和谐精神的基石、成为学生走向社会生活的舞台,让数学生命化课堂充满人生的阳光雨露,最终让课堂成为师生人生发展的一片绿洲。

二、课题研究内容及所要解决的问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课程“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数学生命化课堂教学,着力体现人文关怀,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着力贯穿和谐精神,与顺应生命同在,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人生课堂”;着力实践动态发展,从尊重生命的高度指导教学行为,构建发展的动态生成的课堂。总之,要努力把数学课堂变为教师与学生动态发展的课堂、生命的课堂、和谐的课堂,进而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不但有认知的收获、能力的提高,更有生命的律动、人生的感悟。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及方法:

课题研究的意义:

充满活力的“生命化课堂”,充满着激情与智慧,充满着生命的气息与情趣,充满着挑战与创新,数学生命化课堂实施的意义在于:

①改变教师教学方式及学生学习方式,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

②使教学活动真正成为师生之间的互动,促进师生教学相长

③使统一规格教育向个性化教育转变,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全面发展转变

④使评价模式单一化转向评价模式多元化转变。

课题研究的方法:

“数学生命化课堂模式”的课题研究主要以各类课型教学实验法为主,辅以教学案例分析法。

四、课题的管理:

1、组内选拔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老师为课题组成员。

2、课题组成员认真履行《古寨中学教科研管理条例》中的各项要求。

3、课题组成员必须参加与课题相关的培训活动,交流活动。

4、按照学校要求,课题组成员每学期上报的课题研究过程资料,由教导处档案管理干事徐琳老师统一管理。

五、研究过程:

(一)明确课题意义,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

(二)在教学实践中研究,逐步改善教学行为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 课堂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交还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合作交流。使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从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主动的获取者。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提出问题基于生命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学生有了问题才会去思考,去探究, 并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 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情,实物,实例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从“心欲求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真正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例如,我在复习函数这节课时,创设了以下的教学情境:我在购物时,甲商场提出的优惠销售方法是:所有商品按八五折销售,而乙商场提出的优惠方法是:凡一直性购满200元商品可领取八折贵宾卡,请同学们帮老师出出主意,我究竟到哪家商场购物实惠?问题提出后,学生们十分感兴趣,纷纷议论,连平时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跃跃欲试,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很好的被调动起来。 学习热情空前高涨。

2、解决问题顺应生命

在教学实践中,要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必须在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上做好文章: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学中要贯彻“生本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现、问题的思考、规律的寻找、结论的概括、疑难的质问乃至知识结构的建构等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让学生去实践,从感性认识中逐步抽象出数学概念,并掌握概念实质,变枯燥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达到激趣,喜欢学。例如,在讲授“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一课时,引入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拿出你的堂上练习部,画一个圆,然后在画圆的纸上任意画直线,不要怕浪费纸,你喜欢画多少条直线就画多少条,看看哪一个同学画的最多,然后画得最多的同学向同学们讲一讲,所画的直线中,它与圆交点的个数最多几个?最少几个?从而导出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这样做就会使学生亲自经历探索知识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使他们体验到获取知识的快乐感,成功感,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连同成绩较差的同学也“动起来了”,轻松愉快地学到了知识,主动地接受了知识

3、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成就生命

良好的师生关系、融洽的课堂氛围是实现生本教育的关键。在课堂上,我们应强调教师与学生是互动的,让学生获得与教师平等对话的权力。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学生的成绩。学生的知识解答有缺陷也不批评,只提醒,“你想想是这样的吗?你再听听其他同学的意见”,通过学生自己的反思,获得问题的答案。学生有了成绩,一定要及时表扬和肯定。“成绩”不仅仅是指考试的分数,更多的是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学生有了好的想法、好的见解都要表扬,用“你真不错,太棒了,这个主意很好等”话语来激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最有价值的本钱”。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数学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倡导自主观察、自主思考、自主讨论,全面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在教学生学习一个新的数学知识时,鼓励他们采用探究的方法,经历由已知出发、经自己探究或同伴协作获得对新知识的产生过程的理解;在学生面临困难时,引导他们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总结获得的经验;当学生对得到的“猜想”没有把握时,要求并帮助他们为“猜想”寻找证据,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修正“猜想”,而不是直接否定或肯定他们的想法;当学生对教材、教师、或学生的思路、方法产生疑问时,鼓励他们为自己的怀疑寻求论证的依据,以否定或修正他人的结论作为思维的目标,从事研究性工作活动,即使学生的怀疑被否定,也对其尊重事实挑战权威的意识给予充分的肯定。总之,要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三)开展各种与课题相关的学生活动。

1、活动内容以生活为中心

数学新课程标准也指出:“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倡“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数学的无穷魅力。鉴于此,我们在教学中,着力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数学教学和生活实际” 有机结合起来,把“教材内容与生活现实”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中多创设贴近生活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中处处用数学。”使学生发现生活中“大数学”的存在,领悟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有很强的应用价值。这也是进一步把数学教学引向社会生活实际的有效途径。也只有这样,才能把数学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培养出真正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2、活动过程以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认为:最好的教育,要想它有效,须是教学做合一;最好的训练,要想它有效,也是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是最有效力的法子。关于“教学做合一”,他是这样解释的: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做。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实践性是“教学做合一”的基本特点。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尝试以“教学做合一”理念为指导,建构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生命化课堂”。

1)先学后教,关注生命发展历程。

先学,指向学生。先学,即引导学生依据学习内容,采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从不同的角度体悟文本,揣摩例题,释疑生疑,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走近同学和教师。学什么?怎样学?这是“先学后教”首要解决的问题。教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既有知识经验,采用不同的“先学”方法。例如常规性先学,让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圈划批注、质疑问难等方式,为后继的“教”奠定坚实基础。再如引导性先学,教师借助文本及例题,精心设计导学提纲,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感悟文本,推导算理,实践操作,经历问题求解的全过程,产生独特的、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培养学生的求索、创新精神。又如拓展性先学,在学生自主学习文本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信息渠道的多元化,发动学生广泛浏览、搜集与教材内容有关联的课外读物及相关资料,拓展学生知识面,实现资源整合,全面提升自主学习的广度及深度。

后教,指向教师,直面教师的教学行为与教学方式。后教,构筑于学生“先学”的基础,教师顺应“学情”,在课堂上组织学生相互研讨,相互启发,相互碰撞,寓教于学,寓教于做。后教,是学生“先学”的助推器。“教什么”,“怎样教”是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生主体,以人为本,关注发展的致力点,也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堂教学的着力点。“教”的关键重在点拨、引导,给予学生帮助。在教学中,教师根据具体的学情,针对学生“先学”中出现的困惑,抓住学生认知上某些稍纵即逝的“闪光点”,顺水推舟,随机诱导,把更多的时空腾出来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得以充分展示。这种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能更高水平地把握教材,预测学情,设想课堂学习现场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引领学生进入学习佳境,从而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2)以学定教,动态生成生命课堂。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启迪我们,课堂教学方法的确定,要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依据学生的认知状态和发展规律,把握共同点、重点与难点,设法拉近文本、例题与学生现实生活间的距离,迎合、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使教学内容具有贴近度及亲和力,构筑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构筑于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关切点上,真正让学生在快快乐乐中获得知识。

因此,“教”不仅是由知识本身的性质决定的,同时更是由学生的学决定的,教师根据“学”的实际,作出教的内容、方法的选择,“教”就更能贴近和切合学生的实际,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更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更能释放学生自动学习的能量。一个高效的教学过程应是师生、生生之间互动,动态生成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顺应学情,朝着非直线型方向跳跃式、弹性化地迈进。课堂上常常会出现种种“意外因素”,作为教师用动态生成的观念,灵活调控课堂教学,了解学生学习的“兴趣点”,抓住学生思维的“碰撞点”,把握课堂教学的“生成点”,“以学定教”,使师生、生生之间产生心灵碰撞,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目的,真正焕发出课堂的生命活力,呈现无法预约的精彩。

(四)展开课题交流活动,促进课题研究的深入发展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每个学期,课题组成员都要举行课题研究交流活动。交流的形式也比较灵活多样。有时进行经验交流,有时进行课堂教学展示,有时以课例分析展开研讨,有时进行课题教学案例的评比等。每次的交流活动力争使课题组成员能有所收获。

    六、研究成果:

由于规划合理,管理措施到位,教师的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从课堂教学设计的变化中看教师教学行为乃至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师的转变带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课题组成员的的执教水平明显优于非课题组的教师,教师专业水平得以提高。其中宋俊颖老师的论文《同研一节课 做一名“引导”的数学教师》获省级一等奖,刘军波老师撰写的论文《精诚合作 有效提高》获环翠区数学论文评比一等奖,黄巍巍老师的论文《给课堂一个漂亮的小结》获区级论文评比一等奖,纪向英老师执教的《平均数》获区级优质课二等奖,《可能性的大小》课堂教学实录获全国中青年骨干力教师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孙英华老师撰写的《用平面几何方法证明平均值不等式》发表在省教学研究室主办的《新校园》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