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育德教育以蕴含德育目标的艺术课堂教学为主途径、以蕴含德育意蕴的艺术课外活动为主载体、以蕴含德育氛围的艺术校园文化为主平台。
“美和道德是亲姊妹”,俄罗斯美学家别林斯基说。审美教育对于道德教育,有什么促进作用,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又能发挥哪些育德功能?
教育部近日发布了《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艺术教育对于立德树人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艺术教育能够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可见,艺术教育对道德教育具有独特作用。
笔者多年从事高校公共艺术课教学,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深感在处理美育和德育关系上存在一些问题和误区。不少人认为,如果强调德育功能,就可能导致艺术教育“德育化”;或者认为艺术教育是德育的“附庸”,是实现道德的手段。现在看来,这些看法不仅是片面和僵化的,而且也有悖于党和国家对学校艺术教育立德树人的任务要求。作为党和国家教育全面发展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与德育应该是一个完整的有机统一整体,两者相互融合、相辅相成。
大学生艺术教育贯彻落实好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就必须确立高校公共艺术课“审美育德”的教育原则和教学方法。审美育德教育要以蕴含德育目标的艺术课堂教学为主途径、以蕴含德育意蕴的艺术课外活动为主载体、以蕴含德育氛围的艺术校园文化为主平台。
首先,蕴含德育目标的艺术课堂教学应当成为审美育德的主要途径。一是教学目标要明确主线。审美育德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的艺术感染,潜移默化地提高大学生的综合道德素养和思想政治水平。无论是教学大纲的制定,还是教学手段方法的选择,以及所有教学环节,都是以这个明确的目标为主线。二是教学内容要积极向上。教学内容选材既要偏重德育功能性,又要注重学生接受性。比如电影欣赏教学,选择一个既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为新时代大学生接受的艺术作品尤为重要。三是教学方式要突破常规。审美育德模式所希望建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相互欣赏的双主体关系。教师以引导、创设为主,不宣教,不灌输,主要是以对正确价值观的欣赏、表现和创造来刺激、启发和带动学生完成对正确价值观的塑造。
其次,蕴含德育意蕴的艺术课外活动应当成为审美育德的主要载体。在选择和运用艺术课外活动方法的时候, 需要考虑艺术教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特殊性。基于德育的艺术课外活动方法比较常见的是合唱。合唱展示一种集体的力量和一种团队精神,基于这个艺术特点,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会得到很好的培养。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举办以歌颂某种道德行为作为主题的联欢会,或组织爱国主义电影的观摩、爱国主义基地展览的参观、专家讲座、音乐剧表演、艺术社团活动等学生参与性强的校园活动。
再其次,蕴含德育氛围的艺术校园文化应当成为审美育德的主要平台。我们可以充分利用高校环境的空间张力作用,去营造直观真切、生动形象的环境,激发学生所有的感官,让受教育者整个身心浸泡在艺术审美与道德真理之中,自觉地接受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这时,道德文化不再是许许多多枯燥的概念,而是有鲜活思想、有呼吸的生命体和日常生活学习的熟悉的环境氛围。例如,校园中张贴树立正确人生观的标语,以及已毕业的优秀校友照片简介,让学生以此为荣,为榜样,激励个人的进步。
应该说,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加强审美育德功效,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当中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不断努力提高艺术教育中所蕴含的德育功效水平,切实提高高校人才道德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全面实现新时期人才培养的目标。 (赵思童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