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品牌网讯 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企业协会和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联合出台国际贸易行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指导意见》。
2014年11月1日,第二届职业技术教育与国际贸易行业对话活动在成都召开。来自全国26个省市的151所院校、企业、科研机构275名代表参加此次活动。活动由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企业协会、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全国外经贸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等四家行业协会与职教组织联合主办,四川商务职业学院承办。教育部职成教司张磊副处长出席并致辞,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刘占山为出席并作总结,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企业协会郑维东副会长到会并讲话,外经贸行指委常务副主任王乃彦参加了对话活动。此次对话活动成果丰硕,发布了《国际贸易业务的职业分类和资质管理》(GB/T 28158-2011)、《国际贸易业务人员商务外语能力标识规范》(GB/T 30539-2014)、《职业院校商业与贸易类专业人才培养能力建设与评价规范》(SB/T 11089-2014)和《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企业协会、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关于在国际贸易行业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成立了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国际商务教育研究会,该研究会和外经贸企业协会将于11月29日在嘉兴联合成立“校行企合作联盟”,于次日举办了国际贸易行业竞赛“国际贸易职业能力大赛”。在对话活动上,商务部研究院服务贸易所李俊博士作主旨报告。他表示,近年来我国外经贸事业发展迅猛,对国民经济贡献巨大,但也存在出口附加价值不高,高技术部件对外依赖度高,贸易壁垒增多,外部市场扩张有限,劳动力和原料要素低成本优势正在削弱,产业核心战略不清晰等问题。外经贸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将是长期的过程,而国际贸易人才队伍建设,尤其是一线技术技能从业人员队伍建设是重中之重。
目前我国大商务领域带动就业约1.3亿人,国际商务带动就业约8000万人,直接在国际贸易企业的从业人员1200万人。面对当前世界经济下行压力和贸易摩擦日益加大的宏观背景,要求国际贸易从业人员能够适应瞬息万变的国际市场变化和各国层出不穷的贸易保护手段。春江水暖鸭先知,处在国际贸易最前沿的中国外经贸企业协会及其下属大大小小外经贸企业,恰恰就是这种国际化、多元化和复合化需求的最强烈感知者。因此,在当前形势下,由行业协会牵头,推进产教融合、开展校企合作,建立机制、共同培育,显得尤为迫切。
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企业协会外经贸从业人员考试中心王倩茹副主任代表起草单位对国家标准GB/T 28158-2011《国际贸易业务的职业分类和资质管理》、GB/T 30539-2014《国际贸易业务人员商务外语能力标识规范》和商务部行业标准SB/T 11089-2014《职业院校商业与贸易类专业人才培养能力建设与评价规范》主要内容作了说明,同时发布了由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企业协会和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联合编制的《关于在国际贸易行业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
据外经贸企协考试中心主任、职教学会国际商务教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郑梁介绍,上述“三个标准”是国内第一个由行业协会提出,覆盖整个行业,用于职业教育人才需求和人才培养能力评估的标准体系,是基于国际贸易业务需求设计的技术技能人才职业分类、能力标准、培养规范,职业教育开展专业建设的基础标准。“指导意见”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为目的,从国际贸易企业和国际贸易专业点多分散的共性出发,以行业协会一肩挑两家,建立学校、行业、企业深度合作模式,探索分散就业型专业产教融合的路径与方法,建立国际贸易行业支撑专业建设的服务支撑体系。该意见得到了企业院校的欢迎和支持。
嘉兴澳杰进出口有限公司董事长邓秀峰表示,目前我国进出口企业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基础人才需要职业院校供应。但院校一个班批量太大,我们吃不下,依靠行业协会居中协调,把企业组织起来,向院校提供培养目标,毕业生到企业就业,这是两相便利的好事,希望行业协会持之以恒。
四川商务职业学院院长高力平说,职业院校国贸专业点多面广就业分散,校企合作中企业少了不顶事,多了需求过于庞杂,和院校对接不了,校行企模式的建立能有效地解决这一矛盾。
参会科研机构代表,上海教科院职教所所长助理张晨说,在这轮国家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进程中,国际贸易行业亮点频现,其间企业协会发挥了重要作用。归根到底,是行业协会代表行业企业向职业教育提出了“需求清单”、“评价标准”和“合作模式”,不仅与国家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宏观战略和改革方向吻合,而且率先探索和积累了由行业组织牵头,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做法,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加强行业指导、评价和服务”的经典案例。编辑: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