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注册账号需要审核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王丹:从适应“淡水”到爱上中国文化

编辑:李莉  发布时间:2010/11/17 9:11:45 
王丹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女孩,但又是多种文化的结合体,从中国到法国留学,再回到中国,她在成长,也经历了很多。这个女孩一路走来,都说自己是好事多磨,她只是抓住了每一个机遇,努力之后再享受成功。

  2003年9月,王丹就读于图卢兹高等商校欧洲谈判学院,2005年9月,她读于马扎梅国际贸易培训学院,2007年10月,她又读于交替高等管理学院 (ESM-A)的市场营销及企业发展系,并取得硕士学位。如今,她是国际传媒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北京)总经理,负责中国市场的开拓及发展。从她的这些留学轨迹可以看出,她之所以远渡重洋,是真想学到一些新知识、新理念。

  王丹出国时,只有19岁,当时她只想在法国待10年,希望课程结束后,能够在法国的一个品牌公司工作,待时机成熟之后,再把这个品牌带回中国发展。

  毕业后,王丹供职于法国一家传媒公司,2009年法国公司决定将自己的品牌延展到中国内地,开拓和发展中国市场。王丹对这个项目很认可,于是就受命回国发展。现在,王丹的中国公司携手《经济观察报》,做了一份《2010年世界经济年刊》,主要宣传世界上170多个国家。这份杂志已经在法国出刊30多年了,而今是头一次入驻中国大陆。王丹和自己的小团队,在摸索中磕磕碰碰地前进,策划整个品牌在中国的运营,创办了杂志的中国版和相应的网站。2010年6月28日,杂志的第一刊顺利付梓,网站在本月也成功上线。

  在享受成功的同时,王丹也面临一些很现实的因素,就是她的大学朋友全部在法国。大学朋友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朋友圈子之一,可是留学法国的王丹在中国没有这个圈子可以依靠,一切都得靠自己的打拼。王丹的公司存在着一些法国文化,公司更倾向于个人的发展。上级给下级分配一件事情,不会告诉下属应该怎么做,而是由下属自由发挥去做这件事情。王丹希望在公司能给员工们一个更好的自由发展机会。同时,她对这个品牌经营也很上心,对取得的成果深感欣慰。谈到如何适应国内环境问题时,王丹笑了,她说,“我们不可能去改变一个环境,因为我们毕竟不是神,所以就得努力去适应环境。”

  王丹在上高中时,和大部分中国小孩一样,专注于学习,基本与社会脱节。高中毕业后,她就去法国求学,在法国学习了5年,又因工作待了一年,这么多年的国外生活,让刚刚回国的她,在与人交流上倍感困惑。

  她说,回国工作已近一年,她与客户相处不成问题,但最大的问题在于怎么与工作单位的同级或者员工相处。中国文化讲究说话委婉,在法国生活多年的她,却是一个直言快语的人。她表达问题很坦率直接,经常是用法国的方式去沟通,没有注意到中国人惯有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所以偶尔会因此在办公室被人诟病。刚开始,她总觉得“一件事情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应该直接说出来,而不需要拐弯抹角。所以她会经常在工作存在问题的时候直接指出。可是后来她渐渐发现了,当她说话很直的时候,对方会不认为是在说工作,而是在说自己的错,并且误会她的善意和好意。

  有一段时间,她甚至灰心地拒绝说话,以为这样就可以避免问题。但是,沟通还是最重要的,慢慢地,她会在工作中和生活中注意并改进自己的说话方式以及处理问题的方式。王丹通过这样的方式,让自己不断地学习、蜕变,以适应现在的环境。

  回国后,工作之余,王丹还会和很多法国朋友在一起玩。她最好的朋友,是一个叫苏菲的法国女孩。王丹刚到北京时,就是由这个法国女孩做导游,让她全面了解了北京文化。在王丹回国的这一年里,是苏菲把她带到了一个中国文化的世界,让她学会用另一个眼光去看中国,去了解并爱上中国文化。

  王丹说,“以前看中国文化没觉得有什么特殊,但当我用另一种文化视角去看时,就会感觉不一样。”周末时,她们最喜欢去南锣鼓巷、国子监等区域去赏味中国文化,从另一种角度来欣赏中国,或者骑自行车转一些北京的胡同,享受一种微妙的浪漫。法国女孩苏菲让王丹开始喜欢上国学,还变成了一个彻底的中国迷,用一种很珍惜国学的心情,来感受中国文化的美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