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0万助学贷款:为624名寒门学子圆大学梦
钟朝强同学在2010年高考中以477分被西南科技大学录取,可当他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后,心里怎么也高兴不起来,由于父亲丧失劳动力,母样患严重贫血,经过十年寒窗苦读的他,本已贫穷的家庭无力再供他上大学了。县二中领导得知他的具体情况后,通过各级为他申请到省上的慈善帮困助学金4000元,同时他本人也申请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6000元,开校时顺利进入了大学校园。和钟朝强一样,2009年,该县有234名考上大学因家庭贫困而无法入学的大学生在信用联社的助学贷款的帮助下,都进入自己向往的大学校园,开始了人生的又一个新的征程。
四川省宜宾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自2009年成立以来,通过网络、电视、广播、发放通知及宣传单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2009年宜宾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共受理助学贷款申请508人,县信用联社实际发放贷款234人,实际发放贷款金额125.28万元。今年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为方便广大学生及家长,减少往返县城的开支,经财政、教育、信用联社三家反复协商、共同研究,并征得县政府领导同意,从2010年起该县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下放到乡镇中心学校审核,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把关,乡镇信用社发放贷款。2010年各乡镇中心学校共受理助学贷款申请700余人,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收到助学贷款回执625份,发放助学放款通知625份,各乡镇信用社和县信用联社共发放助学贷款624人,发放助学贷款资金339.67万元,信用联2009-2010年社累计发放助学贷款464.95万元。
领导重视顺民心
宜宾县位于四川盆地南缘,地处川、滇、黔三省结合部。全县幅员面积2948平方公里,辖26个乡镇,人口101.65万人,是省定贫困县,由于交通、自然环境等因素,全县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特别是偏远山区的老百姓经济收入更为困难。
针对这一现状,按照上级要求,宜宾县于2009年成立了县学生资助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教育的谭琦副县长任组长,财政、教育、信用联社的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和成员,成立了宜宾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并与县信用联社签订了合作协议,明确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银行为宜宾县信用联社,解决贫困家庭子女“上大学难”的问题。为确保这一活动的顺利开展,教育局确定了由党委副书记贾开容分管此项工作,贾书记亲自审核助学贷款方案,向县政府领导汇报,与财政、信用联社沟通、协调助学贷款事宜。县信用联社专门成立了以联社理事长杨仁贵为组长的贫困大学生生源地助学贷款领导组。2010年高考前,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共印发了近3000份《宜宾县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宣传资料》发放到每一个高三学生手中,告之了办理助学贷款的条件、需要的资料及办理程序,由于该县的工作力度大,宣传到位,社会影响强烈,使广大寒门学子看到了希望。
调查摸底聚民心
宜宾县信用联社从2010年开始在全县26个乡镇农村信用社办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今年各中心学校共受理学生申请700余人,各乡镇信用社为624名学生发放了助学贷款340万元。在“爱心圆梦,帮困助学”的助学贷款活动中,为了使每一个贫困大学生都能园他们的大学梦,解决他们的上学难问题。今年7月份,对全县参加高考的学生进行了调查摸底,详细了解了大学生的家庭及收入情况。经过广泛细致的情况调查,该县有贫困大学生500余人,需贷款300余万元。该县各中心学校经办人员和乡镇信用社信贷员、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共上户调查300余户,根据调查摸底的情况,县教育局、信用联社领导要求每个乡镇中心学校、基层信用社,对每一个贫困大学生,要尽全力帮助这些贫困学生办理助学贷款,一定要确保这些大学生都能顺利进入大学学习。
各级关怀暖民心
宜宾县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县政府谭琦副县长多次询问、了解全县助学贷款情况,并带领有关部门负责人,深入到高职中、乡镇调研,对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在高三学生中发放助学贷款宣传单,各乡镇中心学校和信用社下乡对大学生家庭进行摸底调查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据统计,宜宾县教育局、信用联社、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的领导共下乡20余次,到家庭特别贫困的大学生家中宣传、动员其办理助学贷款,当这些学生得到通知去信用社发放助学贷款时,他们都感动的热泪盈眶,纷纷称赞党和政府的政策好,为他们送来了及时雨。这些寒门学子都表示将不辜负各级领导的关心帮助,刻苦学习,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宜宾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在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中,通过艰苦细致的工作,狠抓宣传、扩大影响,以方便广大学生及家长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创新工作方式,真正为贫困大学生搭起了求学的桥梁,解决了他们的实际困难,节约了开支,此举受到广大学生和家长的高度赞誉。(朱俊聪)
朱俊聪:宜宾县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