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去行政化不能单盯行政级别
晨报讯(首席记者罗德宏记者施剑松)伴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出炉,大学“去行政化”成为教育界和社会关注的一大热词。纲要里所提到的“逐步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成为外界解读“去行政化”的主要内容,不过取消大学行政级别引发不小争议,有大学校长便明确表态,在主要以行政级别衡量社会地位的大环境下,单单取消学校的行政级别,最终受到贬损的是教育。日前晨报记者针对大学“去行政化”专访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北京计算机专修学校顾凯平。这位曾在5年前提出“教育行政化”的专家详细解读“大学行政化”的弊端、关键原因和解决对策。
“我对教育行政化的定义是,可以通过市场竞争的方法解决的问题通过行政的手段解决。”毕业于北大并在美国多所知名大学进行科研、既当过公办大学教授又在民办高校担任校长的顾凯平教授表示,她为记者列举了目前高等教育行政化的种种“怪象”:
统招非统招之分限制办学活力
一些统招学校有招生计划,可以发学历证书,却招不到学生;而一些好的民办学校学生已经达到上万人,却依然是民办教育机构,只能发结业证。在高等教育资源还不充足的条件下,一旦进入统招行列,再烂的学校也可以生存。“这种划分限制了社会力量办学的活力和发展的空间”。
大学教授博导领导得先当
大学行政化的突出表现之一为严重的行政型专家教授,而且资源向行政人员集中。只要担任了学校领导职务,就很容易成为教授,甚至是院士,课题经费也相应地向这些人集中,极大地扭曲了人才评价的标准。
目前很多大学在各级领导还没有评上教授、博导、院士之前,大概其他人很难上。有的领导大学毕业后几乎没干几天专业工作,却是博导、教授、专家、学科带头人、课题第一完成人。在不少高校的不少学科,造成了真正学术权威的缺失。
办学硬件成为质量代名词
这些年来,高等教育的各类检查非常多,而且办学条件成为质量的代名词,办学条件真正一票否决的,实质性条件是硬件条件,如有多少土地、建筑面积等。对民办高校,教育部门也主要从硬件条件进行评估。这种评估已经引起了严重的后遗症,现在不少学校的股东都变成建筑商。
即使在公办院校,在教学评价体系中,也夸大了硬指标:生源、师资数、学科建设、科研产出,教学质量评价也是可量化的“硬性指标”等技术性指标。而代表大学真正实力的科研力量、学术水平和人文精神等指标却忽略了。
“改变大学行政化的核心就是要引入竞争。”顾凯平教授表示,第一,要打破垄断,建立公平竞争的平台;第二,在高校教师中激发创造性张力,而不是源于应对各类评估的情绪动力。政府的职能是创设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如打通这种统招非统招的划分,教育行政部门可以从办学条件等方面对教育机构进行规范,而不能用行政的方法简单划分。政府可把握学校办学的审批权,而文凭则由社会的认可度说了算。在评价标准上也应走出单纯依靠规模和硬件标准等思路。 (本文来源:北京晨报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点击查看。】 复制网址 闪电邮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