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衷
要帮学生建立“数感”
昨日,新文化记者经采访证实,“数出1000粒大米”还真是长春一小学二年级为学生留的数学作业。
“就是为了帮助学生们建立‘数’的概念。”昨日,这个班的班主任解释了留这道作业的原因。她说,小学二年级开始查数,如果只在黑板上写下“100”、“1000”等数字,他们的认识很简单,也不会真正认知“100”、“1000”这些数字所代表的含义。
之所以让学生们查出1000粒大米,就是想让学生在数数的过程中,对数有一个形象、具体的认识,帮学生建立“数感”。
而对于有关数大米的其他问题,她表示,这只是一种教学手段,并婉拒了采访。
家长
有人觉得不白数
有人觉得太硬化
昨日,新文化记者也采访了一些小学生的家长,看看面对这道题,他们会咋办?
“1000粒?这也太多了吧。”听了题目,家长小孟的第一反应是,这对孩子有些难。她说,数到100不重复就挺不错了,要数到1000肯定得重数好几遍。这对孩子的耐心和细心是个考验。
会帮着孩子完成吗?
“我不会。”小孟说,还是会让孩子自己来完成。
“我 觉得,这不是白数的,应该是培养孩子吧。”家长小吕说,她家的孩子刚上幼儿园,老师安排过让孩子认识1~10这些数字。如果是她的话,会让孩子查出10堆 100粒来。这样,孩子不容易查错,也不至于疲劳。然后,告诉孩子1000粒可以分成10堆100粒。她觉得这样更易懂,也有利于孩子计数。
“1000?有些多。说实在的,我会帮孩子数的。”家长小刘说,他会跟孩子每人查出500粒。既能让孩子数了数,又不会影响到什么。对于小刘的观点,王女士不认同,“我会采取比赛的方式,来鼓励孩子查数,而不是帮着他来干。”
“我觉得对数的认识,不至于用这种方法吧!应该还有更灵活的办法。”在孙女士看来,这种办法有些太硬化了。
体验
数出1000粒大米不容易
昨日,记者亲自数出1000粒大米。看似简单的一件事,但做起来却并不容易。
记者用了两种方式:一种是以100为单位,数出10个100,另一种是从1一直数到1000。
第一种方式:
记者昨日从18时42分开始分组数。这一数,问题就出来了,由于米粒太小,用手捏起来很不容易。这个过程中,记者采取少量捏取的方法,在手心里查总数,如此 下来,一会儿就查出了100粒。14分钟过后,终于数完了这1000粒大米。这些米粒也只是将碗底铺了一层。看起来没有多少,却查了14分钟。
第二种方式:
随 后,又换顺序数的做法。100以内数得很顺利,到252的时候,记者出了差错,顺嘴说成了225。在一旁监督的人提醒后才知道查错了。为此,又从200重新查起。此后,又把434,数成了344;652数成了625,747又数成了774。几次下来,查到1000的时候,一看表用时27分钟。而且,捏大米 的两个手指也磨得有些疼。
搜网
国内外“数大米”作业题
昨日,新文化记者搜索网络发现,“数大米”的作业题绝对不是长春数学老师首创,国内外早有案例。
去年3月21日,密云县第二小学二(1)班徐润祺就写了一篇“数大米”的作文:“周一的晚上,数学郑老师留了个作业:数大米,数1000粒。”
作文中写道:5粒,10粒,15粒……第一个100粒米数完了,好像不怎么累。我接着数,5粒,10粒,15粒,20粒,25粒……哎呀,数到几了?没办 法,我只能重新开始数。5粒,10粒,15粒……这回数清楚了。不一会儿,我就数完了1000粒米。妈妈说这样数我只用了几分钟就数完了。
这不惊让笔者想到同样是今年3月28日,《现代快报》也报道了一则常州市潥杨某小学关于“大米”的新闻,只不过数1000粒大米换成了称100粒大米有多重,甚至引发一名家长的抱怨,称题目太奇葩。然而,这两则新闻在笔者看来,奇葩的不是题目,而是家长的应对方式。简单的说,笔者认为,数1000粒大米恰好是对家长教育方式的一次考验,考验家长们是否会引导陪伴孩子,而不是包办一切。
针对数1000粒大米的任务,A类家长选择袖手旁观,让孩子自己动手完成,在这过程中虽然锻炼了孩子的动手能力,但是由于父母的不关注,可能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伤害;B类家长选择全部包办,孩子你去玩去写其他作业,然后发动全家人一起数大米或者上网发帖求助甚至谩骂,在这过程中家长树立了不好的榜样,孩子学会了依赖和逃避困难;C类家长选择引导孩子数大米,比如教孩子使用工具,或者用分段的方法,还可以与孩子比赛数大米来促进孩子的学习。
其实这道题目的重点不在于结果,而在于思考如何才能更好更轻松准确地数大米和孩子亲自动手、发展手眼协调的过程。另一方面,在发展心理学中,特别强调学习是童年的主要任务,小学生处于童年阶段,在这个阶段老师的教育和父母的陪伴至关重要,父母关注的焦点也在孩子学习上。这个阶段漠视孩子的学习和全部包办孩子的一切都是不利于孩子成长的。俗话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教育问题上,父母要引导和陪伴并重,才能使孩子健康自主的发展。
反思中国式父母的教育多呈现在包办孩子的一切上,网络上就曾流行着一个段子——5岁:孩子,我给你报了少年宫。7岁:孩子,我给你报了奥数班。15岁:孩子,我给你报了重点中学。18岁:孩子,我给你报了高考突击班。23岁:孩子,我给你报公务员。32岁:孩子,我给你报了《非诚勿扰》。
就数大米的题目父母可以包办,那下次数其他的呢,孩子的人生父母是不可代替的,父母要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爱因斯坦自己动手做的三张凳子,一次比一次好,我想要是放到现在中国父母的手中,估计父母们就是请人“代”做的了吧,活生生把“爱因斯坦”抹杀了。不是孩子自己参与的人生,还是他们的人生吗?
数1000粒大米考验的不是小学生,考验的是小学生的父母,考验的是家长的教育方式。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跌倒,重要的是父母鼓励引导其站起来,而不是完全不让其跌倒,不然一旦失去父母,孩子将会跌倒得更惨。
我希望看到的是父母陪孩子一起动手做酸奶、玩泥巴然后捏出自己的作品或在公园里采集树叶做书签……这是笔者小时候经历过的,这其中有了父母的陪伴和引导,我的成长过程是安心快乐的。我更希望现在的父母着重与对孩子的引导和陪伴,让孩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