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高考改革方案引发的思考
记者 张小武
在恢复高考30周年之际, 由杨东平任院长的民间教育研究机构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
希望讨论激活改革
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在谈到该方案时表示,社会人士和民间努力探索高考改革的精神“值得称道”。但高考制度是涉及千万人、全国性的、影响面非常大的考试,有些建议从一时、一地或一人的角度出发是好的,但放到全国的范围来看未必行得通。“教育部会充分考虑采纳民间的建议,”王旭明表示:“教育部将结合各方人士的不同意见综合比较,不断推进高考改革。高考改革是渐进的,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个方案能解决所有问题的。高考制度改革是通过自下而上、广泛征求各方意见来进行,在讨论阶段,高考改革不排除包括网上征集等多种方式征求民意,也不排除同时提供多个方案由社会各界讨论的可能。”
高考研究专家、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刘海峰说,高考确实有很多弊端,也对中学教育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但目前还没有更科学更可操作的办法来替代它。高校招生考试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我们只能众利相权取其重者,众害相权取其轻者。减少高考的负面影响长期而艰巨,要从文化传统、人事制度、教育与考试制度等方面进行配套改革。
担任全国人大代表每年都提出关于教育的议案,尤以关于高考改革的议案最为轰动的原中国建筑第三工程局局长洪可柱在受访时说,公平、公正是教育的灵魂,杨东平推出的高考改革方案正是在此层面凸显其积极意义。洪可柱认为,杨东平的方案集民间学者之所长,对高考改革进行全方位覆盖,涉及考试内容、评价体系、高考组织方式、招生录取等多个方面。但在具体操作层面,现在的社会环境尚不成熟,如果贸然推进,必然会带来新的问题。例如取消英语高考,代之以社会化考试,职称英语即是反例,由于监督机制失效,职称英语作弊泛滥,几无公正可言。
熟识
著名文化界人士流沙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不赞成杨东平提出的细分高校类型科目和高中课程的观点:“高中就是学习常识的阶段,中学生应该打牢基础。”他认为,如果根据大学类型和科目确定高中的考试科目及难度,很容易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这对学生一生的知识构成都是很危险的。但他赞成高校自主招生,认为这样可以使高校招到自己想要的学生,也可以使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高校。
潇湘晨报评论员撰文说,现在我们不能简单放大这份民间的《我国高考制度改革方案》的价值与功效,毕竟,高考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信息时报》发表的评论说,事实上,理性的公共治理理念告诉我们:任何一项公共治理都必须充分尊重并挖掘民间的参政议政热情。近来,一些民间机构纷纷就社会热点问题提出自己的改革方案,是一个可喜的变化,一个成熟、稳定的现代社会离不了民众高涨的参政议政热情。
有网友在新华网上留言道:高考不能取消,但英语要淡化,高考中分值要少,也不能全民学英语。也许一个人,一辈子也不会用英语,但是他要学很多年的英语,然后用一辈子慢慢的忘掉。对于有的学科来说,英语是重要,但对于学工科的人来说,不是顶尖人才,英语就不重要。
但也有网友在网上留言认为,当前高考模式的价值就在于它的客观性和公平性,这也是人才选拔必须遵循的首要标准。目前,我国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和道德体系尚未健全,往“高考”——这一我国最基本的人才选拔制度中掺入过多的主观因素,是有害无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