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东平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专访时,曾举出北京市试行过高考社会化改革取得积极效果的例子证明自己方案的可行性。据《教育》旬刊记者了解,高考社会化改革是教育部学生司司长瞿振元在2001年济南的一次高考研讨会上表示的。他提出今后将会逐步推行高考报名社会化,尝试使高中与高考“脱钩”,不再用高考升学率对普通高中进行评价。据悉,江苏省和北京市曾尝试过这种方法,让学生自己报名参考,不再统计各学校的上线率和录取率。但最终结果是这项很有意义的尝试却半途夭折,而其原因正如一些
据本刊记者了解,在杨东平的方案还未出台前,各地的高考制度试水改革早已经展开。其中比较典型的是中南大学的“综合评价录取”和被称为高考制度确立以来改革幅度最大的江苏省2008年高考改革方案,以及之前很早就试行过的春季高考。
据《潇湘晨报》报道:
中南大学副校长陈启元表示,综合评价录取是普通高考招生录取的一种形式。经教育部同意,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的基础上,由中南大学自行组织对报考了本校且其高考成绩达到该校考核资格线的考生附加进行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考核,考生的高考文化成绩和中南大学考核成绩构成考生的综合评价成绩,综合评价成绩作为该校录取的依据。中南大学招生办主任付刚华表示,为了保证综合评价录取的考核过程公平、公正,整个组织过程各组职责分明、相互独立。在今年高考招生中,中南大学是全国惟一一所推行“综合评价录取”的高校。
高招录取不再“唯考分”,考生的综合素质评价首次纳入招生考核范围——这与杨东平“扩大高校的招生自主权,赋予学生选择高校的权力”的观点是相似的。
相比于中南大学的改革,江苏省的改革就更显得一骑绝尘了。2006年,江苏省教育厅就推出了完整版的《江苏省2008年高考改革方案》。基本思路是: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即三门学科统考与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结合起来,综合考虑。也就是说分数与等第相结合,统一测试与选择性测试相结合,统一录取与自主招生相结合,综合考虑了课程改革的实际和高考的各个环节、各种因素,为高考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设置了较高平台,预留了拓展空间。
该方案的主要特点是:以统一考试成绩作为录取的主要条件;变一次性考试为多样化考试;将综合素质考核纳入高考;把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作为改革方向。通过对比,可以发现该方案的主导思想和特点与杨东平的方案也有很多相似甚至相同之处。
春季高考是2000年1月率先在北京、安徽两地实行的。参加春季招生的考生报名条件与当年全国统一高考招生考试的报名条件相同,但高等学校、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及其他国家承认学历的各类学校在校生不得报考。但这个办法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后却最终夭折。其原因正如中国高教学会会长、原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在最近参加的一次高考改革研讨会上所说,参加春季高考的生源多是秋季高考的落榜生大部分基础较差导致高校参加春季招生的积极性不高,最终使这项改革半途而废。
改革应在讨论中前进
杨东平认为,提速高考改革的条件已经成熟。他的依据是教育部考试中心日前举行一个有3.8万样本的民意调查。在这个调查中,95%的受访者对于现行高考制度持肯定态度。其中,17.6%公众认为目前的高考制度“很好,应当维持”,77.5%的公众认为有缺陷,但仍是目前最好的办法,应该适当加以改进。其中透露出的信息显示,主流民意肯定高考,同时支持高考制度改革。
至于究竟应该怎样改,杨东平的方案只是一种。据《光明日报》报道,在日前由中国高教学会和浙江师大联合主办的高考改革学术研讨会上,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刘海峰认为,像高考这种大规模的选拔性考试只能是考共性的知识居多,要考出个性很困难,确实不利于选拔专门人才。所以他还是主张朝目前世界各国较流行的统考加单考(指高校自主命题)的方向努力。当然这需要等到社会的经济水平和监督机制相对成熟。就目前而言,还是应靠少量保送生、奥赛获奖者、体育尖子等特招的途径来弥补统考统招的不足。刘海峰同时还表示:“理论上正确的不一定是可行的,只有可行的才是有效的。”
据悉,以刘海峰为首席专家的厦门大学的研究人员,将于明年提出一套完整的高考改革研究报告。
该报告和杨东平的方案究竟有何区别目前仍是未知,但人们预料,折衷方案可能会是最终的选择。
高考改革难在各种利益的平衡,难在社会共识的达成。只有先达成高考改革方向上的共识,对改革中的利益均衡、区域均衡以及公平和效率等达成共识,才能明晰高考改革诉求和获得细节共识。
高考事关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因此对于相关改革应当慎之又慎。无论改革方案来自于民间还是官方,都应公之于众,在大庭广众下进行有序的讨论,同时要接受利益各方的批评、建议以及修正,以便提高改革的成功率。历史的经验表明,越是民主,越是经过激烈争论的改革方案,越是经过了民主程序的改革方案,才是反映了社会大众意志的方案,也才是真正成功的方案,才能得到真正的实施,才能发挥推动历史进步的作用。今天的高考改革方案,必将是经过这样的民主过程而产生的。(人物杂志记者张小武)
链接:高考改革大事记
1977年8月邓小平主持召开科教座谈会决定恢复高考。这一年,高考招生废除了“文革”中实行的推荐入学的办法,恢复了统一考试制度。当年报考人数约570万,录取约27万。到2007年高考已进行了30年。这30年中,在“公开、公平、公正”的考试精神下,高考从未停止过改革。
1985年,参加统一高考的考生中可以招收少数国家计划外的自费生,招生制度变成了不收费的国家计划招生和收费的国家调节招生并存的“双轨制”。
1985年以后,高考的总体趋势向减少考试科目方向发展,先是将理科7门、文科6门各减为“3+
1990年,高考第一次全面推行标准化考试,用科学的方法将考试的误差进行最大限度的控制,使考试结果更加客观、公正。
1994年,高等教育试行“并轨”招生,消除了国家计划招生和调节招生的录取分数差距;高校学费开始增加。
1999年,开始推行“3+X”科目考试方案,广东率先开始在科目设置和考试内容上进行改革;高校开始大规模扩大招生数量;一直由国家“全包”的师范专业也逐渐收费。
2001年,取消对高考考生在年龄和婚姻状况上“不超过25岁”和“未婚”的限制;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第一次全面实现网上录取。
2003年,北大、清华等22所高校被赋予5%的自主招生权;允许香港高校在内地部分省份自主招生;为避开天气炎热,高考考期提前1个月,固定安排在每年6月的7日、8日、9日。
2004年,除已实行自主命题的北京、上海外,经教育部授权,广东等11个省份实行高考自主命题。
2007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师范生免费教育重返大学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