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注册账号需要审核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家观点

打倒“奥数”

编辑:lilii  发布时间:2010/12/1 19:45:19 

                                    打倒“奥数”
                  ——专访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杨东平
 记者  张小武

在中国开展了20多年的奥林匹克数学教育(简称“奥数”),近期因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杨东平一篇名为《打倒万恶的奥数教育》的博文成为“过街老鼠”。以温和著称的杨东平在这篇博文中,痛斥奥数“对少年儿童的摧残之烈,远甚于黄、毒、睹,远甚于网瘾网迷,说它祸国殃民毫不过分”。截止6月15日,这篇博文的点击率已经接近49万,评论逾7千条,由此引发了媒体“奥数报道热”。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轮刚刚搞一轮段落的“奥数热”中,取消奥数作为“小升初”的参考依据成为绝大多数媒体的观点,“打倒奥数”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共识。对此,杨东平说,“很明显,大家已经充分认识到让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学习奥数的严重危害了。”


偶然中发出的“打倒奥数”呼声
严肃事件很多时候往往有一个戏剧性的开端。在广东某大学校园中见到人潮汹涌的赶考奥数的小学生,杨东平感慨,“这里的大学生怎么那么年轻”。

6月13日下午,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和北京大学民办教育研究所联合主办的“为教育改革和发展建言献策”系列专题研讨会的第七场——“21世纪教育研究院高考改革方案发布暨高考制度改革专题研讨会”在北京远望楼宾馆召开。会议的主旨很明显,就是“问路高考,寄希望于提出一份可供参考的改革文本,让不同利益团体充分表达意见,逐渐形成共识,让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推动改革的前进”。
尽管高考改革是当天的主题,但奥数的话题却屡被嘉宾和记者提及。杨东平已经不想再就奥数的问题多说什么,他说,该说的,博客上已经说得很清楚了。但是,由杨东平引发的诸多问题依然还没有答案,迫切需要这位“奥数炸弹”点燃导火索的人做出回应。研讨会结束后,《教育》旬刊记者在远望楼宾馆对他进行了专访。
严肃事件很多时候总有一个戏剧性的开端。时间退回到4月12日。当天下午,杨东平将在广州大学桂花岗校区参加一个关于农民工子弟教育的工作会议。上午无事,他到校园里转了转,这一转,他发现了平常却又惊人的一幕,不仅感慨“这里的大学生怎么那么年轻”。当天的博客中,杨东平写道:
原来是家长带着学生——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都有。打听下来,才知是第七届小学“希望杯”全国数学邀请赛开赛,这里是主考区!
现场还有“广东省数学奥林匹克集训”的报名收费处,我为“取证”,购买了小学四年级、五年级的试题,一张A4的纸,每份5元,足见考试拉动经济的巨大作用!一看就晕了。没想到,过去我上初二时才学的平面几何题,已赫然出现在第七届小学“希望杯”全国数学邀请赛小学四年级的数学竞赛题中!我们都知道中国中小学数理化等学科教学的难度,比西方国家深一到两个年级;现在,(奥数)竟然将难度拉大了四个年级!
征得杨东平本人同意,本文采用博文和访谈对应的方式,对他“打倒奥数”以来的心路历程进行呈现。

奥数不能作为“小升初”的选拔工具
奥数的泛滥成灾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公害,不仅损害了青少年的身体健康,让家庭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而且完全违反教育规律。

博文:《打倒万恶的奥数教育》(节选)来源:杨东平新浪博客,发表日期:4月15日
奥数的泛滥成灾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公害,不仅损害了青少年的身体健康,让家庭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而且完全违反教育规律。如杨乐等许多数学家所言,这种重在解难题、怪题,所谓的“数学杂技”和高强度的集中训练,与提高数学素养毫不相干(正如会全套的脑筋急转弯并不意味着高智商);相反,只能扼杀和败坏儿童的学习兴趣,这正是许多中国孩子严重厌学的根本原因之一。其对少年儿童的摧残之烈,远甚于黄、毒、睹,远甚于网瘾网迷,说它祸国殃民毫不过分。青少年正被少数人的物欲所绑架,他们打着“智力开发”、“优质教育”、“培优”的美丽旗号,内外勾结,谋取自己的暴利!

《教育》旬刊:有人认为,奥数是平民子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最公平的途径之一,如果取消,这条路就会堵塞,结果是大量权势阶层和富余阶层的孩子通过其它渠道进入优质学校,教育的不均衡会因此加剧,请问您对此怎么看?
杨东平:取消奥数的前提是把这种择校的制度取消了。本来“小升初”是非竞争性的。小学三年级升到四年级需要奥数吗?需要考试吗?不需要!六年级升到七年级也应该是这样的。九年义务教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就是说,小学升初中不需要另外再设置一套标准,设置一套评价标准,不要人为地设置一些条件、一些障碍,它本来就是直通道,没有什么门槛的。
《教育》旬刊: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通过自主招生进入高等教育的多是富人家的孩子,而统一考试更多的是穷人家的孩子的通道,因为自主招生的很多条件是一般穷人家的孩子很少能够达到的。所以,假如我们把统一的高考招生制度打倒了,那么社会的人才流动就会受影响。打倒奥数,是否也存在这样的问题?会不会使得很多穷人家的孩子失去了进入重点学校享受优质资源的机会?
杨东平:高考跟“小升初”有一个本质性的区别,高考是一个选拔性的考试,小升初却不是,这也就是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的区别。高考、考高中是选拔性的,在选拔性的考试中,就要尽可能地维系分数和规则面前的人人平等,而“小升初”本来是不应该有考试的,小学升初中是一个非选择性的、非选拔性的过程。全世界都没有“小升初”的考试,都没有这个门槛,从小学到初中都是直升的,两者都是在义务教育系统内的。现在我们人为地把它变成高度选拔性的、竞争性的考试,原因就是我们初中的资源太不均衡,客观上存在着严重的择校热。如果初中教育资源比较均衡的话,它就没有这个竞争了。
《教育》旬刊:您在博客中提到,“中国中小学数理化等学科教学的难度,比西方国家深一到两个年级;现在,(奥数)竟然将难度下放了四个年级”,请问这个结论是如何得出的?
杨东平:中国的奥数难度大。这个你如果问留学生,他们都知道,一个差生到了美国,那都是数学尖子。
柴纯青(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比如我们四年级的数学,美国学生初一、初二才学呢。美国的孩子从小就没有感到数学难,如果他喜欢数学,就会一直都很有兴趣,等到他上大学时,如果想学数学了,他会非常投入,有很多的创造力,很快就会拿数学奖。    
补充资料:据统计,自1986年我国正式参加国际奥数竞赛以来,共有101名选手获得金牌,近年更连续6届获得团体冠军。但迄今为止这些金牌选手当中,没有一个人获得过授予青年数学家的菲尔兹奖。因此,有专家称,奥数热并没有为中国选拔出真正的数学人才。

适合学习奥数的孩子不到5%
为了获得进入重点中学的机会,他们一人要报好几个重点学校的“奥数班”,俗称“占坑班”—— 名符其实的令人恶心,臭不可闻!

博文:《我为什么反对奥数》(节选)来源:杨东平新浪博客,发表日期:4月19日
有些人不解我的愤怒,你为什么那么极端,怎么就比黄赌毒更厉害啊?原因很简单,因为黄赌毒之类受害者少,影响的是极少数所谓的“问题学生”;而“奥数班”、培优班之类,大面积覆盖学校教育,堂而皇之地绑架了大多数学生、尤其是所谓的“好学生”,贻误、伤害着整整一代少年儿童,当然情节更为严重、性质更为恶劣。
众所周知,今天的“奥数”早已不是什么业余爱好、兴趣培养,而是围绕“小升初”进行的高度商业化的择校竞争。我周围有许多家长如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有许多没有寒暑假、双休日,奔波劳累、辗转于各种培训班的孩子。早晨,他们闭着眼睛由家长帮助起床穿衣,在车上接着睡,在路上吃几口早点,一直学习到夜晚。为了获得进入重点中学的机会,他们一人要报好几个重点学校的“奥数班”,俗称“占坑班”—— 名符其实的令人恶心,臭不可闻!

《教育》旬刊:有数据说,在少年儿童群体中约5%是在某些方面具有超常天赋的,有人说对这部分少年儿童开展奥数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所以不能“打倒奥数”,您对这种观点怎么看?
杨东平:5%这个比例其实有点高了,一般认为是3%,应该说是在5%以内。你看那些数学家,或者高中的那些数学奥林匹克培训专家说的,都是说3%。
《教育》旬刊:那这部分人是否应该区别对待一下?
杨东平:这又要涉及到小学教育的功能。即便是这种(具有学习奥数的天分和能力的)人,他的兴趣培养也只能是在高中阶段。义务教育是基础教育,是基础性的,不宜在小学阶段把学生分成什么体育人才、文艺人才、科学人才之类的。
《教育》旬刊:那些有能力学习奥数的孩子想学习奥数怎么办?奥数不能一棍子打倒吧?
杨东平:我们经常举2006年获得菲尔兹奖(世界数学最高奖,被称为“数学界的诺贝尔奖”)的澳籍华裔数学天才陶泽轩为例,说他是奥数的一个典范。这里涉及到特长教育的问题。这严格说就是另外一个话题,即对那些在某些方面有天赋的孩子怎么培养的问题。陶泽轩很典型,他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校长就发现他的数学成绩特别好,学校很重视,他别的课和其他同学一样,但数学课可跳班以上三年级的,三年级的课程如果也很容易通过,就可以再学四年级的,但只是在数学这门课上允许他跳班,但其它课和别的同学是一样的。因为大家充分意识到,一个人的培养必须是全面的。还有一个是计算机的奠基人,叫约翰•冯•诺依曼,他爸爸从小就发现,他的逻辑思维、数学才能很好,但正因为如此,才要保护他均衡地成长,避免单科或者偏科的情况出现。

“打倒奥数”成为主流民意
某主流周刊资深记者以“奥数不能打倒”为观点写的文章竟被总编“暂不发”,原因是“孩子多辛苦啊,奥数害死人了!”可见“打倒奥数”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形成共识。

博文:《关于奥数的“实话实说”》(节选)来源:杨东平新浪博客,发表日期:5月13日
《关于奥数的“实话实说”》一文是杨东平根据5月11日下午参加央视《实话实说》栏目的经历写成的。这期节目组织了关于奥数是否应该被打倒的辩论,由学而思奥数教师和人大附中数学名师、奥数教师王金战领衔的正方(所持观点为“奥数不能被打倒”)和著名记者李承鹏、央视主持人郎永淳和中青报记者樊未晨(均以家长身份出现)组成的反方(所持观点为“奥数应该被打倒”)进行了PK,结果演播室的气氛几乎一边倒,反方获得了绝对胜利,“打倒奥数”再次成为“主流”声音。而且,《教育》旬刊记者了解到,某主流周刊资深记者以“奥数不能打倒”为观点写的文章竟被总编“暂不发”,原因是“孩子多辛苦啊,奥数害死人了!”可见“打倒奥数”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形成了共识。
在这篇博文中,杨东平再次明确:“没有人反对在高中阶段对资优学生开展作为特长教育的奥数教育;但几乎所有人(包括王金战)都反对因功利目的在小学生中泛滥成灾的奥数教育”。
他认为在这期节目中,真正有价值的讨论有二:一是关于形成“全民奥数”原因的讨论,答案分别为家长、重点学校、培训班和择校制度,其中指摘择校制度为“主犯”的竟达80%左右,加上一部分归因于重点学校(与择校制度可视为同一选项),则绝大部分观点都认为,“择校制度”是引发全民奥数的罪魁祸首。“家长是无奈的,培训机构是应运而生的,并非源头祸水,可见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杨东平写道。
其二是关于这一状况能否改变的讨论。他称自己“有一点信心”,但参加该节目的一位家长表示无信心。
(根据文章需要,记者对这篇博文进行了转述)

《教育》旬刊:您在做客《实话实说》栏目,谈到未来“奥数热”是否会降温时,说自己有“一点信心”,但有家长表示无信心。您认为这是为什么?
杨东平:是啊,对于北京小升初的现状能不能得到改善,很多家长是非常悲观的。
《教育》旬刊:但是您还是有“一点信心”的,您的信心来自哪里?
杨东平:其实我刚才讲,这就是政府作为不作为的问题。政府想要改,其实是很容易改的,并不难。就像沈阳、盘锦、铜陵等地,是可以做到初中比较均衡,实现教师流动的。如果你要打造出几所重点学校,那家长当然趋之若鹜。
《教育》旬刊:就是说,这些事如果要做的话,是立刻就可以做的。
杨东平:不是立刻就可以做,比如说政府用三年的时间,努力使得基础教育的气氛比较正常,我觉得完全有可能做到。但这就要政府作为。
《教育》旬刊:您还提到,2006年5月教育部在成都开的现场会,说要力争用3至5年解决教育不均衡问题,但现在已三年过去了。
杨东平:我听王校长(即北京市政协特邀委员、北京一中原校长王晋堂,《教育》旬刊记者曾对其进行过采访)说,北京市在这些方面还是有些举措的,比如钢琴的考级就取消了,效果就很明显,现在你看钢琴热立刻降温。(笑)今年北京市又规定,奥数不得计入“小升初”的依据,但它执行得怎么样,还要看。


政府和立法部门必须承担责任依法治教,仅靠媒体的良知是远远不够的,政府部门、立法机构必须站出来,承担自己的责任。

博文:《众媒体猛揭“奥数热”、“择校热”内幕》(节选)来源:杨东平新浪博客,发表日期:5月24日
《南方周末》文章强烈地提出“谁来为择校费问题负责”。对此,我的观点很清楚,表达的也很详细:奥数热的背后是考证热,考证热的背后是择校热。在义务教育阶段出现激烈的择校竞争、高昂的择校费,是完全违反《义务教育法》的,是不能允许的。应该对此承担责任的只能是政府。我一直感到不解,为什么这样长时间、大范围存在的违反现象不仅得不到应有的治理,而且可以如此恶性蔓延、愈演愈烈;为什么全国人大、地方人大诸多执法检查,从来不查中小学的择校热和择校费?依法治教,仅靠媒体的良知是远远不够的,政府部门、人大等立法机构必须站出来,承担自己的责任。

《教育》旬刊:您在上述博文中提到,“奥数热的背后是考证热,考证热的背后是择校热”。但据调查发现,相当一部分学校在录取学生时,并没有对奥数等级证书做出硬性要求,请问该如何解释这一现象?
杨东平:现在北京市教委已经明确规定,奥数不作为小升初的参考依据,好像政府职能部门举行的那些考试才作为依据,比如平时你拿了十个奖,如果不是政府部门评定的,那就不算。当然,规定是这样规定的,实际上他是不是还在参考奥数的成绩,这个就不好说。
到目前为止,奥数成绩肯定还是起作用的,如果它真的不起作用的话,自然它就消失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