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丙奇:高校自主招生在走弯路
七年之痒:面临四大误区
2009年是高校自主招生开始的第7个年头,这个曾经被寄予很大期望的政策开始遭遇“七年之痒”——由于相关各方在一些基本问题上存在认识误区,导致自主招生受到社会的广泛质疑。
熊丙奇对《教育》旬刊记者表示,认识误区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是认为自主招生是政府赋予高校的权利。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校拥有包括招生自主权在内的七项办学自主权,也就是说,自主招生是高校依法办学所拥有的权利,根本不存在政府赋予高校办学自主权的说法。熊丙奇称,高校没有招生自主权,恰恰表明其办学自主权被政府干涉,对于高校办学自主权的争议,充分反映出我国教育离开依法治教尚有不小差距。
其二是认为自主招生是学校单方面自主。按照现行自主招生规则,参加各校自主招生并获得自主招生资格的学生,必须参加高考,必须在高考志愿填报中,把给予自主招生资格的学校,填在第一志愿(传统志愿填报地区)或A志愿(平行志愿填报地区),否则,将失去自主招生资格。也就是说,一个考生参加四五所高校的自主招生,都获得自主招生资格,却只能在志愿填报中选一所学校填报,最终只能获得一张录取通知书,所谓的“自主招生”,不过是高考录取优惠争夺,根本不是学校和考生的双向自主选择。
其三是认为自主招生等同于自主考试。熊丙奇认为,高校的自主招生本质上是高校按照自身培养人才的要求选拔学生,这与学校是否自主举办考试没有关系。把自主招生等同于自主考试,力图通过考试体现招生的自主性以及学校的个性,这是部分国内高校自主招生存在的严重误区。其实,自主招生与高校自主考试并无对应关系,拿美国大学确定的“学术水平测试+中学学业成绩+中学综合表现+学校面试考察”的多元录取规则来说,既体现了录取的公正(权威的学术水平测试成绩,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录取依据),又在各个录取指标的权重赋予中,体现了学校录取的自主性。这充分表明,自主招生绝不是每个学校各行一套,自己举行考试来招生。
其四,认为自主招生一定要有面试。熊丙奇说,自主招生不一定非要面试。他认为大学录取学生参照的是学生的中学学科成绩、学业水平成绩、学校的面试成绩这三个标准,但这三个标准占各个大学的录取权重可能都不一样,如果有大学觉得学生的学科成绩和学业水平成绩很优秀,那么后面的面试可能都会取消。但目前的高校自主招生几乎都需要面试,似乎面试是自主招生的固有环节,但事实却不是如此。
熊丙奇认为,自主招生之所以存在以上误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首先是高等教育缺乏市场竞争意识;其次,高校自主办学无内部管理制度改革配套;最后,“教招考一体化”观念根深蒂固。正因为有这些症结所在,所以自主招生迫切需要一场改革。
终极改革:试水学业水平考试
熊丙奇对《教育》旬刊记者说,从长远看,我国高等教育应努力推进市场机制构建,改革内部管理制度,实行完全自主办学,但是,在完全市场竞争机制、内部管理改革尚未启动时,仍可通过重新认识自主招生,设计合理的自主招生制度,以使高校的自主招生改革朝健康、可持续方向发展。他认为具体改革建议有二。
一是学业水平考试+传统高考的改革模式。即每年1、2月份举行学业水平考试或自主招生学校联考(已有少数高校开始实行),自主招生高校(包括本科和高职)可把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或联考成绩作为申请门槛来决定需要进一步面试的学生。而考生也可同时申请多所高校,在5月份完成自主招生录取确认。而没有参加自主招生的考生和没有确认录取的考生可于6月再参加高考进行集中录取。
熊丙奇认为,学业水平是脱离学科之外的知识和能力的考试,“这样的考试是标准化考试,高一到高三的学生都可以参加,类似GRE、托福、SAT等。这个考试应该由第三方的社会中介机构、类似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ETS)这样的机构来组织”。为了保证公平,熊丙奇说这个成绩不作为高考录取的唯一依据,而是作为一个评价指标,“举个例子,假设它的总分是2400,你得了2000分,但不是说你2000分高校就一定录取了,很有可能2000分没有录取,但1600分就录取了,所以说它只是各个高校录取学生的一个基本评价体系,为大学提供了一种评价依据。”在接受《教育》旬刊记者采访时,他对学业水平考试做了如此解释。
按照熊丙奇的设想,学业水平考试可以管三年,学生在高二阶段就可以参加这种考试,考得最好的一次作为该生学业最高成绩去申请高校。但他强调,学科成绩——即各中学的课程教学成绩,也是十分重要的,这是考生申请大学的又一重要资料。目前的问题是,高中教学有学科成绩、高考又考具体学科知识,大学按照这一考试成绩录取学生,导致学校只重视相关学科教学,学生只关注相关学科学习。
这一制度的最大优点是可以让学生充分地去学自己想学的东西,“比如说在中学阶段,就可以实行学分制,中学生就可以学选修课了,所以文理分科不分科已经不重要了,它仅仅为学生提供更大的选课平台,我喜欢文科课程我就选文科课程,我喜欢理科我就选理科,文理科目都喜欢,那么选修的课程就注重文理搭配,而不是文理分科时只学文或只学理,也不是文理不分科时所有文理科目都要学。在学分制的架构下,中学生如果喜欢大学的课程,也可以到大学选修,选修的大学课程成绩也可以作为申请大学的基础。所以说,中学学科成绩就是中学独立、自主教学的一个评价体系,而学业评价主要是社会考试机构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这两个就是大学录取学生的基础。而高校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对学科成绩、学业水平测试成绩赋予不同的权重,这样不仅落实了自主权,而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打破应试教育的怪圈。”熊丙奇说。
但这个改革在熊丙奇看来并不容易实现,因为目前还没有与之配套的改革,而且社会各界对此的认识还不一致。他寄希望的是第二个方案,即将高考作为自主招生笔试的改革模式。
退而其次:改高考为自主招生笔试
将高考作为自主招生笔试的改革模式就是把自主招生放到高考之后,把现有高考作为自主招生高校的笔试,自主招生学校可对申请者的高考成绩提出要求,然后再对申请者进行面试。这一制度设计是:在高考分数公布后,每所自主招生高校,根据计划的自主招生名额以及当年考生的总体情况,向社会自主公布自主招生学生申请分数要求,然后综合评价申请学生的高考分数、中学学业表现、中学综合素质,并结合学校的面试考察录取考生。每个考生可以申请4—5所学校,可同时获得4—5张录取通知书,然后根据录取学校、专业、奖学金等情况选择并确认被其中一所学校录取。在自主招生录取确认结束后,再进行第二轮集中统一录取。
熊丙奇认为,把高考变为自主招生学校的笔试,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在6月底高考成绩公布后,从6月底到7月底进行自主招生高校的招生,7月底组织没有被自主招生学校录取的学生以及其他学生的集中志愿填报,8月初进行集中录取。事实上,以前把高考放在每年7月举行时,集中录取就从8月初开始。举例来说,复旦大学在第一轮自主招生中,可以根据高考成绩,提出多少分以上的学生可以申请,然后接受考生申请根据综合评价进行录取,每个学生可在这一阶段申请若干所学校,拿到多张录取通知书,最后确认去一所。接着,在第二阶段,学校把剩余招生名额投入集中录取,让考生填报志愿。
这种录取改革,具有诸多优点。其一,考生不必从上年12月起,就奔波参加各校的自主招生考试,各校也可节省单独举办考试的费用;其二,高考成绩保障了基本的公平,这类似于把高考“变为”美国的SAT考试,自主招生高校可对申请者提出具体的高考分数要求,需要注意的是,任何国家的大学录取,都离不开知识的考核,只是知识考核的权重不同而已,虽然目前的自主招生也要求考生参加高考,但是各校提出的要求很不相同,有的要求达到一本线,有的要求分数不低于本校在当地的录取线20分,还有的仅仅作为录取的参考,而在高考公布分数后,进行自主招生,每所自主招生高校将向社会公布自主招生申请线,比如,如果上海地区,划定的理科一本线为460分,复旦大学可根据分数情况,确定申请资格线为500分,达到500分以上的均可申请;其三,高校在获得申请者的材料之后,通过综合评价申请者的高考成绩、中学学业表现、综合素质即进行录取,也可进一步对申请者进行面试,学校可将单独举办考试节省下来的费用,作为对面试者的交通与住宿补贴,减轻面试者的经济负担;其四,学生可在自主招生阶段,不受高考志愿限制,获得多所学校的录取通知书,然后根据录取学校的专业、提供的奖学金等进行确认,这可扩大考生的选择权,增强自主招生学校的竞争,真正实现学校和学生的双向选择,让考生真正拥有了在拿到录取通知书后选择学校的权利;其五,将自主招生与集中录取有机衔接,既保障教育公平,又充分发挥各种招生模式的优势,不影响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
这种自主招生的模式并不陌生,香港地区的很多高校在内地的自主招生,其实采取的就是这种用高考成绩作为申请成绩的模式,而且效果不错。
熊丙奇对《教育》旬刊记者说,这种把自主招生放在高考之后的录取模式是“马上就可以大面积推行的,只要理念改变,在现实中实行没有任何的问题”。但这种模式也只是一个过渡,最终要过渡到第一种方案,即用一种社会化的学业水平考试取代高考,用社会化的学业考试成绩加上中学的学科成绩以及有可能举行的面试来进行综合性的录取,这样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招生才能实现,现行“一考定终身”的选拔人才方式才会退出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