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6年,摩根斯坦利的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分析师撰写了一份《互联网报告》,这份包含大量图表和数据长达300页的报告将它的撰写者玛丽·米克尔推上了金钱和权力的巅峰。
1998年,财经杂志《巴伦》称她为“互联网女皇”;1999年《财富》杂志称她是“网络的先知”;《华尔街日报》将她与美联储主席阿兰·格林斯潘和股神沃伦·巴菲特相提并论,称他们是影响市场的“三大推动力”。为了争取让米克尔参加一个会议,维亚康姆公司不惜派出一架专机将她送往百慕大,再尽快送回国,因为还有一场90分钟的演讲等着她。
如今中国的互联网创业圈,比起1999年的美国来,有过之而无不及。当年会上网、能搭个网站就能获得投资,仅仅一个网站就能估值上亿美金。而现在,如出一辙。
一个以创业为口号的创始人,毕业之后依靠连续创业给自己开工资,用PPT造出一辆汽车,敢拿一辆不能上路的改装车开新闻发布会。
一个以演讲为职业的女创业者,通过各种媒体作秀来炒作自己,在三里屯开实体店却坚持不到一年就关张大吉,该创业者却到处在万科等传统企业传经布道“互联网思维”和“90后思维”。
一个来历不明、毁誉参半的90学生,被媒体吹捧为中国的钢铁侠,仅用一支视频就参加各路创业大赛、媒体演讲,竟然能挺进大赛最后阶段。
而这些创业者,能够露脸,除了自己搏出位,还有投资者源源不断输血。当年中国仅有红杉、经纬、IDG、KPCB等几家投资机构,而现在在IT桔子上挂号的投资机构就有1785家。要是王兴能够晚生几年,他就有可能一个人创造Facebook、Twitter中国的辉煌。
在北京的咖啡馆,厕所撒尿都能碰到几个投资人,风投从业者从高大上沦为街边菜。
这些没头的钱和游荡的人,在互联网+的背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下,共同吹出一个肥皂泡。
有些人争辩,创业不就是冒险吗?要是都靠谱那还叫创业吗?
冒险不是送死,胆大也要尊重常识。
创新可以改变规则,但无法改变规律。创业就可以不讲物理规律了吗?难道汽车不应该是能够开在路上而不是摆在台上吗?一个做成人用品的店铺不应该以销量而不是以创始人演讲的次数为评价标准吗?
是痴人说梦的臆想,还是建立在常识上的突破,顶尖业内人士是能够看出来的,红杉这种老狐狸这么多年混过来可不是吃素的。
沪深互联网公司估值,你要说乐视还有点画饼的味道,但暴风高过优酷的市值我就无法理解了;创业公司里会诞生独角兽我肯定相信,但这么多风投重金押注的这么多企业我看大部分是不太靠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