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品牌网讯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为挖掘民间艺术特色,引导青年学子走入基层,调研民间文化发展,增长自身见识,拓展实践能力,近日,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追寻文化足迹,感悟历史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服务团抵达河南漯河舞阳县文化馆开展关于“舞阳农民画”的调研活动。
实践团秉承“了解历史,探究艺术”的宗旨,以舞阳县文化馆所收纳的“舞阳农民画”为主,分别设立了民间艺术探索、美术文化交流、艺术理论探讨三个内容,旨在促进志愿者通过“调研性”学习,结合自身审美特点,在“走出去”钻研中提升自身的文化艺术素养。
据史料记载,舞阳农民画产生于1958年狂热的“大跃进”时代,为配合当时的生产运动,全国上下兴起壁画热潮,其画风较为夸张,表达出激进与浪漫主义色彩。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状态的改变,舞阳农民画进入转型期,开始从“主观式”创作过渡到“客观式”写意,其题材大多选取传说、故事、民俗、节庆、庙会、农村生活为主,以其最朴实、最醇真、最具激情的艺术品格,展现其艺术魅力、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
调研中,志愿者通过观赏舞阳农民画作者武天举等人创作的《东河湾·西河湾》、《柿乡》、《左邻右舍》、《瑞阳》、《五月人倍忙》、《六月六》等作品,以“一一对应”和“关联式”的审美标准得出关于舞阳农民画的结论,这些作品不仅发掘了淳朴的乡土气息和人的原生态本真,同时将民间的传统艺术如剪纸、刺绣、泥塑、壁画等融为一体,在不拘泥于传统模式的基础上提炼出绘画的时空感,成为大家关注的一个重要点。借着此结论,志愿者与文化馆的工作者进行了交流,交流的话题以“民间艺术”的价值观为主,分别讨论了艺术的内涵、艺术的本质、艺术的目的,在相互贯穿式的交流中,志愿者纷纷表示,舞阳农民画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大家要从行动做起,要在实践中去真正的理解民间文化,要努力汲取现代艺术营养,并以其独特的审美意识描绘现代生活,宣泄纯真质朴的主观情感,完善与发展既新型又现代、既民族又民间的艺术个性。
活动中,舞阳农民画的指导家李老师根据文化馆陈列的展品,通过举例分析、艺术造型解剖、审美标准选取等几个方面为大家讲解了关于舞阳农民画的的又一特征,李老师说:“对于舞阳农民画的学习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要想真正的参透其中的奥秘,就要学会感悟生活,因为农民画的一多半素材来源于生活,与人们的所见、所闻、所感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