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注册账号需要审核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校长风采

叩问教育幸福——是“性健康教育”,不是“性教育”

编辑:中国教育品牌网  发布时间:2015/10/31 11:41:39 

青少年性健康教育基地的成立意味着安慧里中心小学以主动的姿态,向社会表明了探索性健康教育的改革勇气。但这件事也让很多关爱我们的人为此捏一把汗,显然,中国特殊的文化背景决定了这项改革与其他教育改革不同,其中伴随着太多的争议和误区,一旦操作不当,负面影响可能会大于正面效应,其结果就是“出师未捷身先死”。

在这方面并非没有“前车之鉴”。就在我们开始性健康教育实践的同时,在北京市,某小学原计划与高校专家一起,编写北京市第一套性健康教育教材。这件事因为被媒体提前曝光,引发了各方面的热烈讨论,其中充斥着大量负面的声音。在巨大的舆论压力面前,最终迫使他们不得不“顺应民意”,调整计划,致使该套教材迟迟没有面世。

在青少年性健康教育基地的启动仪式上,也来了一大批媒体记者,事后进行了相关的活动报道,关注不可谓不密切。但让我们至今感到幸运的是,我们的性健康教育实践,并没有引发社会各界的质疑和反对。

对此,我最深刻的一点体会就是,一方面,性健康教育事关学生的身心成长,作为教育者不容回避;但另一方面,如何科学、稳健地推进改革实践,需要讲究推进策略,不急不躁地按规律办事。很多时候,要想把好事办好,不是有良好的初衷就可以的,还要有一个倾听民意、做好铺垫和解释、疏导民众情绪的过程。

在决定正式启动性健康教育前,我们很慎重,先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征求全校家长的意见,了解孩子的性教育现状。我们一共发放800多份问卷,家长们的参与度很高,几乎全部的问卷都收回来了。最终的调查结果也让我们深受鼓舞,其中有790多份问卷中都明确表示,支持学校开展这一尝试,支持率高达95%以上。

支持率如此之高,也是有客观原因的,近年来,媒体关于未成年性侵事件的持续报道,也让家长很焦虑。他们很希望教给孩子性保护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但由于自身专业知识的缺乏,这个目的很难靠家庭教育来达成。

家长的态度让我们一下子有了底气,实际上,这么做还有另外一个好处,就是告知家长,把学校下一步的改革意图事先传递给他们,让家长感受到学校对他们的尊重。这样,因为事先有所了解,等学校真正开始进入实践环节后,他们都能和学校站在一起,共同经历成长。

这几年,学校性健康教育的很多对外活动,包括公开课,我们都尽可能邀请家长来参加,一方面它是一种教育和引导,另一方面,让他们及时了解性健康教育的推进情况,真正成为学校教育的参与者、支持者。

记得有一次,学校承担了区里的一次教育展示活动,其中有一节性健康教育的公开课。由于人手紧,一时无法安排教师来给公开课摄像,无奈只好求助于家长,一位在电视台工作的家长得知后,当即表示愿意来为我们摄像。

那节公开课上得很成功,观课的专家给予了很高评价,让我们很高兴。但让我们特别惊喜的是,那位全程为我们录像的家长,事后认真地写了一篇反馈文章,文章中说,他第一次看了学校的性健康教育活动,被深深吸引了,他觉得应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受教育,也对学校的探索精神表示敬佩!

看到家长的这封信,我和参与这项实验的所有老师,都觉得无比激动!这让我们觉得,即便面临再大的困难,只要是对学生有益,能得到家长理解,我们都有勇气坚持下去。

同时,性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与专家团队的选择也有很大关系。在这一点上,“读你心意”是一个非常专业、负责的合作伙伴,给了我们很多帮助。

最重要的一点,当初确定以北京林大的方刚教授作为首席指导专家,如今看来也是一个正确的抉择。

说实话,中国的性教育研究起步较晚,如今还是处于一个基础阶段。也因此,在性教育研究领域,各个研究者的主张各不相同,甚至彼此之间也有很多争议和不同观点。

在性教育研究上,方刚教授其实是属于相对比较前卫的、激进的一派,这一度让我们有些担心。但决定与他合作,一方面是因为他是中小学性健康教育的热心参与者,一直不遗余力地普及相关的知识,身体力行地影响学校教育工作者;另一方面,我们感觉到,他是一个非常严肃认真的学者,态度真诚,也没有太多功利性的考虑,认准的事就会深入地做下去。

在方刚教授和他的团队进入学校前,我跟他进行了充分的沟通。双方最终达成了一个基本共识,那就是,在小学阶段,我们的侧重点是开展性健康教育,而不是性教育,目的不在于性知识的传播,而是基于小学生的特点,让他们了解自身,了解同伴,获得自我性别认知、同伴交往礼仪和自我保护等的基本知识。

“我们想要做的是小学性健康教育,这里面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小学’,一个是‘健康’。”我强调说。

对我们的这一出发点,方刚教授也深表赞同,以后的实践中,无论是针对教师的培训,还是性健康教育课中的问题选择,都是基于这样一个共识。

几年来,安慧里中心小学的性健康教育能够波澜不惊地向前推进,没有受到太多的外界干扰,原因就在于,作为一项行动研究,学校始终能基于自身需要,以平等、主动的姿态,不断地与专家团队沟通,在磨合中双方都注意倾听彼此的需求,共同找到一条可行路径,踏踏实实地走下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