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注册账号需要审核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校长风采

叩问教育幸福——让学生对“性骚扰”大声说“不”

编辑:中国教育品牌网  发布时间:2015/10/31 16:31:49 

2013年夏天,被称为“20天8起校园性侵案”的一系列侵犯未成年人权益的事件,经过媒体的集中曝光与刻意放大,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家长忧心忡忡,公众愤愤不平,一时间使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经受着巨大的压力,也使近年来频受抨击的教师形象和教育公信力再次急剧下降。

痛定思痛,在这些事件背后,暴露出了一个严重的教育不足,那就是从教师到学生,不仅没有得到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方面的科学知识的教育,而且缺少基本的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意识和能力。

青少年性健康教育基地成立后,方刚教授和他的研究团队来到学校,为全校教师们集中进行性健康教育的知识培训。随后,把培训推广到整个学区。

正如学校负责此项工作的副校长郑菊所言:“通过培训,首先转变了教师的观念,让他们对性健康教育有了正确的认知,特别是班主任。大家真正意识到,性健康的问题,会影响到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进而影响孩子们的道德行为。”

第一次进行性健康培训的情形,很多老师还记忆犹新。全校100多位老师坐在一起,听到专家毫不掩饰地讲起性的话题,起初很多人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但慢慢地,被专家的讲述吸引,他们的头抬起来了,开始专注地倾听。讲座结束,有人急切地谈起自己孩子的成长问题,向专家求教。甚至,有一位老师也坦诚地说起自己童年时的成长阴影,动情处不禁泪流满面。

培训,让教师开始正视性健康教育,也开始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成长变化。从2011年开始,学校为学生们开设了性健康教育课。最初这项工作由校医担任,在健康课上渗透相关知识。但一段时间后,我们觉得,除了认知层面的讲授,还应该借助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让学生通过体验教育,潜移默化地去学习性健康知识。于是在2012年,学校引进了一位心理学专业毕业的张鑫竹老师,专门负责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性教育。

2013年,在区里的一次德育视导活动中,安慧里中心小学的一节性健康教育课,给所有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这节课的主题是“对性骚扰大声说‘不’”,面对的是小学四年级学生。课堂上,老师播放了一段卡通片。当片中小女孩被男性碰到隐私部位时,全班男生露出厌恶的深情,随即调皮地大笑。

看完短片,执教这节课的张鑫竹老师问:“片中的小朋友遇上了什么事情?”一个男生回答说:“被异性碰触隐私部位,这是不对的。”“这是一种什么行为呢?”张鑫竹继续问道。男生困惑地摇摇头。

由此,张老师引出了性骚扰的话题。她告诉学生,凡是那些让他们感觉“不舒服、不愿接受、不安全”的行为,都可能是性骚扰,包括肢体行为、语言行为以及其他相关行为。

课前,张老师对班里40几个学生做了问卷调查,大多数学生表示,没听说过性骚扰。还有的写道,性骚扰是“变态色狼行为”。

对此,帮助张老师设计这节课的郑菊校长分析说:“学生们有限的性知识,都是通过非正常渠道获知的,多半是片面的、不科学的。与其这样,不如通过正常的渠道,大大方方地说出来。你越是不说,孩子就越好奇。”

因此,在课堂上,张鑫竹老师结合教学短片,引导学生讨论:面对陌生人应该怎样做?什么是身体自主权?她告诉学生,“并不是把每个人都看成是坏人,但熟人也有可能做坏事”。在教给学生正确的应对方法的同时,她也引导学生建立基本的自我保护意识。

在课后的反馈中,一个学生用“吃惊”来描述自己上完课的心情。还有的学生写道:“谢谢老师给我上了一节如何自我保护的课!”一位家长也满怀感激地说:“过去,我一直不好意思给孩子讲这个,学校讲了,我反而觉得轻松了,我觉得应该让他们懂得越早越好。”

在这样的性健康教育课堂里,学校为高年级学生有针对性地设置了课程内容,包括认识自己的身体、男女生如何交往、如何进行情绪调节等等。

“性健康教育的知识,对呵护学生的生命安全不可或缺,不能等发生了问题再去补救。”郑菊校长深有感触地说。下一步,学校将在大面积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孩子的认知水平和成长阶段,以案例分析的形式,设计出一套贴近孩子生活的性健康教育的校本教材,让性健康教育真正成为学校办学特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