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注册账号需要审核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校长风采

叩问教育幸福——在“不支持,不反对”中默默前行

编辑:中国教育品牌网  发布时间:2015/11/6 17:37:34 

2013年9月,北京,中国妇女儿童基金会与中国妇联共同举行了一次关于青少年性健康教育的大型论坛。

论坛的一次研讨活动,特别邀请了深受家长和孩子们喜爱的鞠萍姐姐来主持。那天,副校长郑菊代表安慧里中心小学出席,向全场代表介绍了学校开展性健康教育的情况。听完了她的介绍,鞠萍忍不住提出了一个疑问:“像这样的性健康教育课,孩子们会不会感到不好意思?如果把男女生分开来上,效果是不是更好呢?”

郑菊老师向她解释说:“不是这样的,其实我们不主张男女生分开,因为如果是这样,这种形式本身就会给孩子们一种暗示,性知识是不宜公开讲的,是很神秘的,有些知识只能让男孩知道,有些知识只能让女孩知道。这样反倒不好。”

听了郑老师的回答,鞠萍乐了,非常机智地说:“看来,这正说明在性健康教育方面,我还不够专业。”
郑菊校长继续说:“所以,我们通常会建议家长,面对孩子成长中的性困惑,要大大方方地讲出来,让孩子觉得,碰到这种问题其实跟感冒发烧一样,很正常,让他坦然去对待。很多时候,我们成人的态度也在向孩子传递着一种价值观。”

自从开展性健康教育以来,我和我的教师们,总是利用一切机会,向更多的人传递我们的理念,希望能得到他们的理解和支持,也一起参与到这项实践中来。

这几年,对于学校的这一实践,关注者越来越多。我们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2013年8月,第五届亚洲性教育大会在四川成都举行。经北京市教委推荐,安慧里中心小学作为典型学校前往参加,在大会上做了发言,介绍我们的改革实践。学校的相关论文和课堂教学实践分获大会评比的一、二等奖。

几乎同时,在北京,“读你心意”举办了一次性健康教育的全国论坛,我们学校作为他们的第一个实验基地,受邀由我前去做主题发言。为了更好展示学校的理念,师生们还特意创编了一个情景剧在论坛上演出,获得了满堂彩。在这次论坛上,我们的理念和实践,得到来自荷兰的性教育专家的高度评价。荷兰的性教育是走在全球前列的。能得到荷兰专家的肯定,让我们深受鼓舞。

在研究工作不断推进的过程中,总会有一些不经意的感动,给我们莫大的激励和安慰。

在一次北京市的论坛上,我校教师做了经验介绍。介绍完毕,一位工作人员递上来一张纸条,上面写道:“老师您好!我是咱们学校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的家长,此前不知道学校有这样一项活动。今天听了以后非常感动,也为我的孩子感到安心。我的孩子能在这里接受这样良好的教育,我感到非常幸运,谢谢你们!”

至今也不知道这位家长是谁,但这样的反馈却让我们感受到,在很多我们没有觉察的角落,有很多双眼睛在关注着我们,心和我们在一起!每每想起,心里总觉得很温暖。

与此同时,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使我们感到很多困惑,但我们执着前行,对未来依然充满期待。

还记得在青少年性健康教育基地启动仪式上,一位教委领导虽受邀出席,但面对记者的提问,他表现得格外谨慎,只说了一句话:“对于安慧里中心小学做的这件事,我们的态度是不支持,也不反对。”

显然,作为一项创新性的实践,性健康教育中的确存在着很多风险,但我们觉得,正因为有风险,有困难,也说明这项工作是有价值的。我们也迫切希望得到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和鼓励。

前不久,在某媒体的一篇报道中,我们看到在北方某市,一所学校也计划开展性健康教育,但是在相关的计划呈报给区教育局时,教育局也采取了三缄其口的态度。

谈到这一处境,该学校一位教师说:“在中国,很多时候领导不表态,就表明他不支持,所以,我们的性健康教育还是暂时搁置一下再说。”

教师的这番话很耐人寻味,真实地反映出当前中国学校开展性健康教育的举步维艰、如履薄冰的心态。

但是,性健康教育的良性发展,离不开教育行政部门的制度安排和合理引导。

副校长郑菊就曾谈起这样一个切身体会,她多年来一直从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是市级骨干教师,但每次去市里参加培训,她总是和品德学科的教师安排在一起,因为目前在小学还不能配备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心理健康教育尚且如此,性健康教育的处境就更为尴尬。目前,从事这方面实践的教师,都是凭着一腔热情参与其中。但是,在小学,无论是专业发展还是评级晋职,都没有相应的学科系列,这对这些教师的积极性,无形中也是一种挫伤。怎样更好地促进小学性健康教育的发展?我们在继续坚持前行的同时,也寄望于外部环境的改善和相关行政管理制度的健全。

尽管有困惑,尽管有风险,面临很多的不理解、不支持甚至是怀疑和指责,但我们都坦然面对,以宠辱不惊的姿态将这项工作持续开展下去。

教育智慧需要一个漫长的积累和内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理念先行,更需要实践跟进。为了引领老师们将认知转化为行为,我们抓住课堂主阵地,致力于性健康教育的课程建设。如今,在专家的指导下,我们依据学生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把性教育内容合理分配到三级水平中。三个不同水平互相衔接,以6年为一个周期,逐步形成了小学生性健康教育的课程目标,即小学生性健康教育的课程体系总纲。

 

这个总纲,代表着我们对小学性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解,是适合小学生认知的性健康教育知识体系。依据学生性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总纲,我们整体进行了课程内容的安排。

启动性健康教育至今已有4年,4年来,我们积极地寻求合作伙伴,寻求更多的支持和理解,积极地走出校门,与更多人交流,介绍我们的理念和做法。在一次次的思想碰撞中,结识各界致力于性健康教育的有识之士,逐步形成性健康教育的研究共同体;在一次次的研讨中,感受到“方法总比问题多”,激发起进一步推动此项教育的热情;通过教育资源的挖掘与充分利用,深化专项研究,推动着性健康教育的发展。如果一定要说性健康教育带给了我们什么,那么从管理角度而言——性健康教育让我们回归到对教育本质的关注,让我们对教育有了深度思考与全新的认识;使教师们在实践中,将学生的生命成长视为己任;使家长们在参与学校活动中,对学生的全面成长有了新的理解,对学校承担的教育责任有了新的认同。从个体成长而言,性健康教育让校园中的每个人不断在生命探求中逐步了解“我是谁”;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认识生命的美好;在坦然的沟通中学习自我保护并建立亲密关系;师生在彼此陪伴中,静候生命的成长,静听花开的声音,为每个人积淀幸福人生!

教育是用生命影响生命的事业,如果没有对生命本身的充分认识和理解,我们的教育行为就可能流于肤浅,不能打动孩子的心灵,更难以有持久而深远的影响。就像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一样,每一个孩子也都是不同的。他们容貌、性情各异,爱好志趣千差万别,家庭背景、生活经历也各不相同,这使得他们的学习能力和行为习惯也有着很大差异性。即便是相同的行为表现,其背后的动因也可能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我们真正理解孩子,关注生命过程的细微变化,明白其行为背后潜藏的深层次的生命需求,进而做出更科学有效的教育引导。

几年来,我们的性健康教育越做越深入,影响也越来越广泛。接受过性健康教育培训的教师,教育观念有了明显转变,对孩子行为背后心理的认识更为清晰,教育方法更为科学有效。更重要的是,学生的精神面貌有了可喜的变化,能够正确认识自身成长的困惑,做到同伴之间文明交往,变得更加阳光、自信、有礼。这使我们越来越坚定,无论前方遇到再大的障碍,也要勉力坚持,为的是孩子们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幸福的未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