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注册账号需要审核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头条

特色发展促进小学“影响力”提升

编辑:张萧萧  发布时间:2010/12/23 9:20:44 

近年来,随着国家硬件投入的加大,学校间硬件环境之间的差别日趋减小,学校间的竞争开始转向文化、师资等软环境上,于是追求内涵发展、突出特色和个性成为一大批学校的自发追求。在这种背景下,聚集各方力量的研究团队,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建构某种发展模型,引领学校集体走向优质高效的发展之路,不仅可能,而且必要。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科学研究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特色建设的规划、实施与案例发掘研究”项目组正是这批团队之一。多年来,他们依靠科学研究,立足教育实践,汇聚多方力量,带领一批批学校探索通往特色发展之路。

 

 科研引路

129日—10日,“北京市小学规范化建设工作推进会暨‘特色之路’2010年校长论坛”举行。作为协办方之一,通州区教委把论坛的“课程分场”安置在了通州区第一实验小学,在东城区府学胡同小学举办了“管理分场”。两所学校只是北京全市1200余所小学和500余所初中项目校的代表。项目校的背后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特色建设的规划、实施与案例发掘研究”项目组。

据了解,由北京教科院基教所副所长张熙研究员和她的团队所负责的研究项目可以追溯到2001年,当时的项目名称为“义务教育阶段区县与学校发展规划制定与实施研究”。2009年小学规范化建设进入第二阶段后,项目研究方向调整为“在规范的基础上指导学校进行特色建设”,项目名称也因此更改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特色建设的规划、实施与案例发掘研究”。

近年来,项目组每年都会把一年来探索的心得体会加以提炼和总结,行诸文字,去年出版了《共识 规划 发展》一书,今年的书名则是《特色 行动 影响》,这是项目组一年来带领北京市各区县和学校研究和实践成果的最忠实记录。

借力机制

在此次论坛上,不少代表都提到并肯定了科研、行政、学校三力合一的机制,并认为这是学校特色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保障。

据了解,为确保研发顺利有力,项目组充分利用各方资源。首先是政府牵头;其次是组建了研究人员、区县和项目学校三位一体的团队架构,研究主体为教科所,研究对象和实施方为项目学校,区县则担负起联络沟通协调的任务。

区县联络人制度是项目机制建设的一大亮点。在北京16个区县及燕山地区,项目组要求推荐3所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校作为市级项目学校,并建立区县联络人制度。项目组聘请各区县教委小教科的工作人员为项目联系人,协调项目组与各区县教委及项目学校开展工作。这种工作模式使区县及时了解项目组的工作进展情况,同时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架构了桥梁,最终实现了项目研究工作与区县工作协调推进。

正是在这一机制下,三年来项目组通过问卷调查、座谈等形式,结合理论研究,并借助SWOT方法科学分析(用系统的思想将内部优势和弱点、外部机会和威胁等似乎独立的变化因素相互匹配,并进行综合分析,从而找到最佳的发展起始点),指导学校如何科学定位、如何选择恰当路径以及选择什么样的突破点切入等学校特色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引领学校内涵发展。

“适切”定位

在学校特色建设的过程中,做到“特别”似乎并不难,做到“出色”却不容易,这其中的关键点就在于是否适合自己。正因如此,张熙在论述一所学校在增强影响力应具有的三大特性之一的“独特性”时,把“独特性”改为了“适切性”。实践也证明,要避免千校一面,既要找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基本问题,又要和自身的优势领域相对接。

以文化建设为例。文化建设表现为学校的独特风格和个性,并与校长的办学思想紧密相连。项目组2009年在北京地区的调查结果发现,有53.5%的学校选择了把办学思想建设作为学校未来发展的突破点。但在接下来的实践调研中却发现,大多数学校并不是凭理性判断做出选择的。

张熙指出,每一所学校都有不同的发展起点、不同的发展过程,拥有不同个性的师生,因此也应有不同的目标追求。但是,这里并不强调独特性,并不强调“人无我有”。因为从发展的角度看,独特实际上是一个客观存在,只要适合学校自身情况就必能促进学校的发展。

与会专家也指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特色建设必须考虑本校的历史文化发展和所处的社区,学校的特色发展不能为“特色”而“特色”。历史文化和社区文化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特色建设的两个“基因”,无法改变,只能适应。

通过研究,张熙把通往学校特色发展的路径概括为以下五点:

一是文化建设。即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及优势打造独特的学校文化,不断累积文化底蕴,以推进学校的内涵发展。文化建设实践中往往表现为学校的独特风格和个性,并与校长的办学思想紧密相连。

二是管理建设。管理建设的实质是学校的自主办学和自主发展,即探索如何从外控管理走向自主管理,如何进行制度建设和管理创新,以理性代替经验。由于学校自身的独特性,其思维方式、领导特色和管理实践与方法也与其他组织不同。学校的使命和目的要求其成长为“促进—成长型”组织。

三是教学建设。教学建设的实质是追求课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即追求合规律性、合目的性与合规范性的统一。这就要求学校需要在挖掘自身教学传统和优势的基础上,融合新的教学理念,创新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过程和方法,从根本上转变教师教的行为和学生学的行为。

四是课程建设。由于校本课程开发最容易体现学校的自主性、创造性,它强调的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课程实施的个性,因而更能适应学校和学生发展的实际情况,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实践中也比较容易显现学校的特色。

五是优势和活动项目。学校要想在这方面打造特色就需要根据自身发展的历史与传统、师资水平、办学条件等因素,坚持学校内涵发展与地域文化相结合,选择某一个或几个方面的优势进行拓展、提高和升华。

张熙特别指出,五大路径没有高低之分,学校可以根据自身需要,自主选择。但一所有影响力的学校在发展目标和价值追求上,应具有以下三大特性:一是适切性,表现为真正满足本校师生的需求;二是优胜性,表现为“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三是智慧性,与人的主动设计、主观努力相连。其中位居首要的是适切性。

建构模型

选准路径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实际上,除少部分学校是完全依靠自身的创造性探索走向了杰出外,大部分学校还是要按照某种模式从一招一式做起,即使有专家的指导,即使有外来经验,也有一个不断融汇、碰撞最终实现超越的过程。

张熙和她的团队认为,学校特色建设大致要经过如下阶段:

一要借助SWOT系统分析,找准起点。此分析可以通过把影响学校发展的各种优、劣因素相互匹配,最后得出学校发展的基本问题以及属于何种发展类型,借此明确学校定位,明晰学校发展的起点。

二要合理规划,明确发展要点。明确了自身发展定位后,就要根据自身的实际,结合国家或区域教育发展规划,对自身未来35年内发展的目标、方式、途径做出安排。张熙强调,制定规划要体现有限目标、可行动、可量化三大特征。

三是路径的选择。选择路径最关键的是要适合自己,同时还要抓住关键点。比如半步桥小学在确定“日积跬步,志达千里”的发展理念后,就根据自身的生源状况选择了“小班化教学”为突破口,以每天进步为量化指标,得到学校师生认可。

最后是适时调整,确保效果。与会者一致认为,学校特色建设本身不是目的,其根本目的是借此创造适合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因此,实践中是否得到学生、家长、社会的认可,是否有益于大多数学生的发展就成为评判的硬指标,一旦有偏差即可及时修正。

 

记者手记

不停步,走好每一步

经过三年来的探索、实践,张熙和她的研究团队带领的项目学校的影响力已经大增,曾多次代表北京课程改革项目在全国的各种会议上交流。

通过特色建设路径理论的引领和特色发展规划的制定,北京各区县教委更加明确了发展目标和方向,制定了有效的行动措施,加大了区域内学校特色建设的统筹力度,为全市小学规范化建设的整体推进奠定了坚实的根基。不少区县还以此为契机,在促进区域教育整体特色形成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与此同时,一批批项目学校也开始在学校管理、文化建设、教育教学、学生发展等方面摸索出属于自己的“亮点”。2009年,在“如何成为有影响力的学校”小学校长论坛上,各区县教委主管主任、项目联络人以及包括市级项目学校在内的百余所小学的校长参会,二十余所学校分别在主、分论坛做了精彩发言。在今年举办的“特色之路”校长论坛上,西城区教委、顺义区教委以及海淀区首师大附小、通州区第一实验小学等分别做了现场交流。

此外,项目组还启动了京沪、京渝、京粤快线等交流项目。今年,石景山教委、昌平教委和石景山银河小学、昌平第二实验小学代表北京参加了在上海举办的“学校发展中的文化建设与反思”研讨会。11月,北京教科院基教所小学规范化建设项目组赴广东开展学校特色发展专项考察。近日在北京举办的校长论坛,同样有来自上海、重庆、广东等地的专家学者,以及广东佛山第九小学、重庆谢家湾小学的校长在论坛上发言,和与会者分享了他们的发展经验。

“法无异辙,殊途同归。”在学校特色发展之路上,步幅不一定大,但每一步都要扎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