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中国经济的热频词语。在推动创新创业方面,滨海新区具有优势条件,比如说,产业具备相当的基础,具备完整的产业链条,有良好发展的氛围,孕育培养了一批科技小巨人企业。在产业孵化器的运营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清楚了解创业者需要怎样的支持。从新区发展的历史来看,这里历来对青年创业者厚爱有加,一批批青年从这里成长为成功的企业家。滨海新区还在不断优化人才引进政策,强化人才磁石效应。
滨海新区在国内首提双创特区概念。区域内的创业创新氛围浓厚,各个部门和功能区根据现有阶段的发展特点,推出了很多含金量十足的扶持政策。政策的效果也正在显现,一大片创业型企业正在涌现出来。值得注意的是,滨海新区在双创方面着眼于创造诞生更多“马云”的环境,而非微观的如何培养“马云”,分清了政府与市场的界限。这是作为双创的先行者滨海新区给整个中国奉献的经验。
李星园是吉比艾(天津)软件研发有限公司的创始人,2012年开始在新区创业,专门为中小型外贸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包括数据挖掘、竞争监控和信用认证等大数据解决方案。今年夏天,他带着自己的创业项目,走上了“滨海创想剧场”的舞台,并在路演中成功获得了融资。
时间再近一点,第二届“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商工组)全国赛近日在中心商务区落下帷幕。本届大赛系列活动落地中心商务区,充分体现了天津双创特区的吸引力。众多创业者对“政策高地+价值洼地”的天津双创特区表示出极大兴趣,短短三天时间里意向落户于家堡的项目就有20余个。(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在新区落户发展的企业创新创业条件更好、热情更高,前来落户的企业越来越多。最新统计显示,目前新区已建成众创空间24家,正在建设的有29家,各功能区的创新创业生态各有特色,相互补充,新区已经形成了创新创业的生态圈。
双创特区魅力足
腾讯天津众创空间坐落在于家堡,是天津双创特区重点打造的创业孵化加速器。
“目前,腾讯天津众创空间已聚合腾讯内部的各类资源,联合政府、创投、高校和产业联盟等社会力量,建立了一体化的线上加速、线下扶持的全要素、立体式的服务体系。在这里,创业者拎包入驻,只需要做自己最擅长的事,其他的交给运营商来解决,从企业设立、财务税务、知识产权、法律咨询,到投融资服务、上市咨询等服务,一站式、一体化的保姆式服务,极大地简化了创业流程,降低了创业的难度。”腾讯天津众创空间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已经签约入驻28家企业,储备项目80多个,这些企业完成A轮以上融资的超过10个亿,这些企业的市场估值已经超过100亿元。
实际上,这只是双创特区魅力十足的一个缩影,自9月21日双创特区在中心商务区揭牌以来,截至12月18日,累计新增注册1813户(企业1522户、个体291户),注册资本金336.98亿元,注册资本金5000万以上217户,外资38户。
记者注意到,双创特区还通过成立产业联盟的形式,实现创业企业和行业巨头的共赢。不久前,京津冀跨境电商产业联盟在于家堡成立,联盟会员企业涵盖跨境电商平台、自营企业、服务商、大型商品流通企业、国际物流和第三方支付等上下游产业链。“企业特别看中联盟里上下游企业的资源共享,这样,各种不同类型和提供不同服务的企业之间可实现共赢。实际上,这也是对创业生态圈的一种有益补充。”一些企业共同表示。
“双创特区是中心商务片区落实自贸区项下一揽子制度创新的主阵地,将在体制机制、人才引进、国际资金集聚使用上等方面先行先试重大改革创新举措,形成创新创业生态圈。”中心商务区相关负责人说。
各功能区各具特色
除了双创特区,新区各功能区的创新创业热情同样高涨,而且各具特色。
在自创区空港科技园,依托区域先进制造业的产业基础,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建设认定了智能制造应用研发平台、机器人和3D打印产业支撑平台,有效地促进了华鸿科技、清鹤鸣、正天医疗、力通机械等一批企业由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的飞跃。今年共发展各类孵化转化载体11家,其中民航科技产业化基地、北京大学创业训练营通过首批市级众创空间认定。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的带动下,西子联合、瑞普生物、先声药业、东软集团、融和广场、漾美家居、中兴通讯、科大讯飞等一批知名企业纷纷结合自身的产业发展,建立平台、设立基金、开辟载体、招商引资,创新与创业氛围日渐浓厚,科技转化载体快速增加。
自创区开发区科技园则设立2500万元的创业投资鼓励计划专项资金,成功举办了第二届泰达科技创业大赛和“诸神之战”创客大赛京津总决赛,大赛吸引了海内外参赛项目483项,累计扶持优秀创业企业和项目239个。科技园积极落实高新技术产业扶持政策,截至11月末累计批复各类科技扶持项目400个。通过组织孵化资金项目,重点支持64家初创期科技企业,扶持资金近1500万元。
今年上半年,生态城ThinkBig创意空间、创业岛通过市级众创空间认定。下半年,生态城与清华启迪创业孵化器有限公司合作共同搭建了启迪之星生态城孵化器。
滨海高新区在打造自创区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新模式、新经验和新做法,积极推广成熟的示范区政策,研究制定加快创新创业载体建设的若干举措。目前已初步形成了被称为“津领七条”的天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版原创政策和正在论证编制的“示范区十条措施”。
“天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实行‘一区多园’的规划,新区七个功能区将参与建设,同时在产业定位上做了统筹安排。”滨海新区科委主任黄亚楼表示,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实现各功能区依托各自优势,实现创新创业特色发展。
扶持政策优势明显
曾冠维的创业项目是一种将3D打印技术原理应用到巧克力的介质上的科技成果,可满足巧克力爱好者定制巧克力的需求。“目前创业团队都在北京,通过参加‘于家堡杯’天津青年创新创业大赛,我们看到了中心商务区的创业浪潮,天津自贸区、自创区以及双创特区给予了这里充满正能量的创业环境。”他说,相比北京来说,中心商务区的创业成本也大大降低。提供专业化的服务,设立引导资金等等都非常吸引人。为此,创业团队正考虑落户双创特区,让创业梦想在这里腾飞。
曾冠维的想法并非个例,由于政策优势明显,目前,中心商务区已吸引各类创新创业人才5000余名到双创特区发展。双创特区揭牌当日,就推出了十大高含金量的政策,这些政策继承了天津及滨海新区既有的好政策,并针对创新创业的现实需求进行了再创新。而随着双创特区不断发展,大力度的资金扶持细则正在逐步落实。入驻“双创特区”的企业和机构,享受天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6+4”的优惠政策,与中关村保持一致。除此之外,双创特区还率先构筑有利于创新和创业的政策体系及激励机制,从政策扶持、融资对接、人才落户等方面全方位落实了扶持政策细则,助力创新创业。
“在吸引人才方面,双创特区也将做到‘给房给户口’。”中心商务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双创特区还非常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破解初创企业的创业难题。目前,华北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滨海新区知识产权保护服务中心与天津仲裁委员会知识产权国际仲裁中心已落户中心商务区,这也大大提升了整个区域的创新创业环境,营造更加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
滨海高新区的政策同样给力,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高新区率先在全国范围内推出首个“创新创业通票”制度,通过互联网管理系统,把现行政策资金兑现的财政后补贴方式调整为先由第三方机构垫付、再通过合作银行兑现的新方式,破解困扰企业的融资难和政策兑现难两大难题。下一步,高新区还将实施一系列鼓励创新创业的制度创新举措,构建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力争实现“一个体系、五个突破”的“三年行动计划”,即构建一个适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载体体系,并从知识产权、国家高企、研发机构、“小巨人”、新三板五个方面实现新的量级突破,力争三年内新增企业1万家,新增小巨人企业300家,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200家,形成中国战略新兴产业资本市场的“天津高新”板块。
黄亚楼表示,滨海新区特点和国家定位还包括先进制造业研发转化基地。新区在制造业领域有比较好的产业基础和配套链条,目前除了一些新兴领域的创业项目,新区也在努力打造支持制造领域的创业项目和众创空间。“新区将充分利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不拘一格引进首都创新资源。”黄亚楼说,新区将推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鼓励以企业为主体,多渠道多形式地实施产学研科技合作。加大人才引进、培养与支持力度,吸引聚集国内外高端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创客极客群体,高校师生、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核心工程技术人员及高技能人才在新区创业、就业。构建全面覆盖、全程支持的人才政策体系,激发创新创业活力,释放人才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