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注册账号需要审核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头条

长春七成初三生心理亚健康

编辑:小武  发布时间:2010/12/25 21:51:51 
   上一个电视节目时,一位结婚多年的女性幽幽地道出心情故事。

  “他根本就把我当空气!”

  结婚时两人其实挺相爱的,所有人也认为他们很相配。然而生下孩子一两年后,丈夫对她的感觉就有了180度的大转弯。下班后总是流连在办公室,很少回家吃晚饭,就算回到家,也总是冷着一张脸,面无表情,不言不语。

  她试着跟他沟通,他一偏头不置可否,最多说个“好”或“不好”;她追问他为什么不理不睬,他的反应是“有什么好说的?”

  这样相敬如冰的日子过了好些年,唯一能让他们多说一些的话题,是和小孩有关的生活安排。

  “我好像坐在一座冰牢里,”她说,“为了孩子,我只好继续忍受。”

  听来很是令人心疼的一个故事。

  专家们用了一个很传神的名词——“家庭冷暴力”来表达这种夫妻间相敬如冰的状况。

  家庭暴力分为两大类:肢体暴力和精神暴力。肢体暴力很容易理解,包括殴打动粗、伤害对方等;而精神暴力则包括了精神虐待(限制人身自由和?­济上的控制)、性虐待以及冷暴力等。

  家庭冷暴力指的是夫妻在产生矛盾时,不是通过殴打等肢体暴力方式解决,而是对对方表现出冷?­、轻视、放任或疏远的精神暴力形式。

  常见的特征有:

  (1)漠不关心

  (2)将语言交流降到最低限度

  (3)恶语中伤、冷嘲热讽

  (4)停止或敷衍性生活

  (5)对家事完全不负责任

  由于冷暴力既不见血也不见伤,是典型的隐性暴力,因此很容易被当事人用“我们在闹别扭”一语带过,而忽视了它对自己的身心所产生的巨大伤害。

  事实上,研究显示,在出问题的婚姻当中,冷漠不语比大吵大闹对婚姻的伤害更大,更容易导致婚姻破裂。

听起来很奇怪,是不是?这是因为大吵大闹虽然不理性,至少还有相互沟通表达不满的意愿,比较容易知道彼此的想法及感觉。而若是冷漠不语,不但找不出症结,往往还反映出心灰意冷不愿努力的决心,所以相敬如冰的结果,往往会导致外遇。哀莫大于心死,心死了,婚姻自然无力求生。

  长期处在家庭冷暴力的冰冷氛围中,一个人容易出现感情脆弱、自卑、多疑以及感到孤独的状况,孩子也容易养成孤僻的性格,大大影响日后的人际关系。身体也因为长期处在强大精神压力下,容易出现诸多恼人的身心症(例如胃痛、腰酸背痛、头痛和失眠等),甚至引发更严重的疾痛以及自我伤害(自杀)举措。

  值得一提的是,相较于肢体暴力,冷暴力大都出现在知识份子家庭。原因在于:

  (1)拳脚相向的动作,当事人认为不符合自己高学历的身份。

  (2)读书人往往受礼教拘束,不善于用言辞表达情绪,也不知如何宣泄不满。

  (3)受教育多,对感情的要求也就较为细腻,深知冷暴力更能造成对方的精神伤害。

  (4)在法律上较懂得自我保护,所以不动手,也不愿动口。

  因此吵架时,很容易出现的“冷战”状况,其实很值得你我留意处理,因为一个不慎,“暂时不理”的冷战,就会变成“故意伤害”的冷暴力。

  该怎么预防及化解家庭冷暴力?

  (1)理解到彼此都受伤害,而勇于做两人关系中的英雄:许多人宁可耗着冷战的原因,是因为觉得对方伤人太深,不值得原谅。事实上,冷战的起始点,往往是受伤害而无从表达,例如先生被太太某些言行伤了自尊,却屡次表白不成,于是愤而冷战。如果太太能理解到丈夫也是受害者,就比较有情绪挑起打破僵局的责任。

  (2)采取其他方式沟通,尽早化解冷战僵局。只要一出现不说话的冷战,就应有警惕之心,利用其他方法(手机短信或是电子邮件等)表达歉意,化解僵局。

  (3)冷战后,先开口讨论一些双方较不敏感之事(聊时事、八卦等),待时机成熟再做真诚沟通。

  (4)开口时表达感觉,而非指责,不说:“你这么做太可恶”,而说:“我们的冷战让我心情不安……”

  在家庭冷暴力中,其实双方都是受害者,去除彼此间冰冷的距离,才能找回幸福热情。

老师 学生的压力类型主要分三类

  对于上述学生的实际情况,黄勇说,初三学生都有各自的压力,压力类型主要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自身苦恼型”:

  主要集中在成绩名列前茅的学生身上。

  第二种是“误入攀比型”:

  主要集中在成绩中等的学生身上,其实说白了就是比较的对象没有找好,他们一般都不会和自身的成绩比较,而是无形中给自己定了一个“敌人”,无论学习还是考试都会和这个“敌人”作比较,这个“敌人”往往学习比他们要好。

  第三种是“自暴自弃型”:

  主要集中在成绩不好的学生身上,这类学生基础差,怎么撵也撵不上,所以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黄勇表示,学校知道初三学生压力很大,为了给学生减压,学校规定中午拉上窗帘让学生睡好午觉,“此外,我会带领一些情绪不对的学生出去散步,放松一下心情。赶上下雪,还让学生出去采风,即兴作文,让他们常回头看看安静的校园,看看风景,其实一时成败真的没什么。”

  “我每天就坐后面跟班,孩子的脸都是灰色的,看不出高兴和喜悦,无形中都是压力,想想挺心酸的,真不想这么小的孩子就有这么大的压力。所以这次心理学教授给孩子上完课,下一步我打算找参加过中考上高一的学生给他们讲一讲,也算是以另一种方式给学生减压吧。”黄勇说。

  家长 压力是学生和家长的共同难题

  对于初三现象,家长怎么看?

  来听心理辅导课的家长杨先生说:“原来孩子回家就是不停地写作业,皱着眉头,都没有看电视的想法。听完心理课以后,孩子回家有笑模样了,我问他怎么了,他还建议我去看看心理医生,顺便听听心理课,说我压力也太大了,让我也减减压。”

  杨先生认为,孩子的压力实际上也压在家长的心头上,为避免影响孩子情绪,每次考试成绩出来后,他都不敢去问考得咋样,只能旁敲侧击地了解。

  “有时我跟他妈看电视或正聊天,孩子放学回来,我俩"吓"得连忙把电视关了,还小声说话,就怕影响孩子学习。”杨先生说。

  杨先生和许多家长都聊过,大家认为,初三学生压力大,家长压力也大。如何减压,是家长跟孩子面对的共同难题。

  专家 “学会为生活中的小惊喜而欢呼”

  面对班里学生的心理压力,黄勇特意请来了赵会华教授,让他给学生们讲讲如何减压。

  赵会华说,心理疾病已逐渐“年轻化”,从上有老下有小的60后、人才竞争激烈的70后80后,蔓延到现在这些90后的初中、高中学生中。根据抽样调查,长春约有七成初三学生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

  中考是初三学生普遍的压力来源,如何有效缓解压力呢?

  赵会华告诉学生:

  一、不要太在意考试的结果,过程好结果就会好;

  二、心中不要有冠军,手中才会有奖牌;

  三、成绩差的学生应该抓“珍珠”,成绩好的学生就该捡“苹果”,说白了就是成绩不好的学生要挑主要的内容复习,成绩好的学生挑不足的地方复习。

  “课堂外,这些孩子真的很活跃,在我给他们讲课的时候,根本看不到他们平时的压力,我告诉他们要学会为生活中的小惊喜而欢呼,攻克一个错题,就是多做对一道题。另外,他们回家要跟家长讲清楚,让家长不要给压力,要减压。”赵会华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