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年轻朋友硕士毕业赋闲在家,春节后应聘到一所中学做语文教师。干了不到一个周,就嚷着快受不了了:备课要按照固定的格式手写,上课也有固定的模式,否则就被领导指责课堂教学不合格,另外什么理论学习、校本培训、限时作业、课外辅导……乱七八糟一大堆,假材料如山,整天搞得他晕头转向。年轻人起初的想法是边工作,边学习,全力准备下半年的事业编制招考,可来到这所学校后,竟忙得精疲力竭,抽不出半点儿时间来学习备考了。
听了他的倾诉,也同样引起我们深深的思考。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正常的工作生活开始被人粗暴干涉。
原本以厚重大爱做底色的教育,如今涂抹了浓浓的功利色彩,孩子们的学习生活也被粗暴的干涉。所谓“名校”,对学生的每一分钟都是做了细致的规定:衣服是一样的,宿舍被褥是一样的,跑操一个姿势,吃饭要队列整齐的跑到餐厅,默默的吞咽完所有食物,不论合不合口味,爱不爱吃……这些“名校”造就输出的是型号相同、颜色一样、功能一致的产品,单单不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人。漫天飞舞的试题考卷和资料,覆盖了每一个学生的个性与灵感,单调枯燥的考学训练就像流水线一样的快速运转,周而复始,拼死拼活。
回过头来再想想那位年轻朋友的遭际,恰如冰山一角,折射出教师们的生活工作也比学生好不了多少,也同样被一股势力粗暴的干涉着。课堂原本是教师的主阵地,是一处圣洁的所在,但这也由不得你自己做主,要按专家领导设计的模式上,不能越雷池半步。最为可笑的是,不知那位聪明过度的官员还荒唐的提出了“准时就是迟到”的工作要求,八点上班,八点整就算迟到了,既然这样,为什么还要印发时间表给老师呢?殊不知,有些无理野蛮的干涉甚至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教师的身心健康,有一些粗暴规定早已被教师熟视无睹,厌恶至极,进而引发群体性的逆反,开始无声的对抗。
诚然,管理者的出发点都是为了把工作干好,把质量效益提升上去,应该说是没有任何私心杂念夹杂其中的。可为什么往往会矫枉过正,从工作的名义出发,而去干涉师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呢?究其根源,最多的还是源于内心深处对别人能力的低估和水平的质疑吧。干涉者向来喜欢以成功人士行业专家自诩,喜欢在人前炫耀自己的成就,喜欢别人夸赞佩服甚至是膜拜自己,所以在他们眼里,其他人都是差的,都是低层次的,唯有自己鹤立鸡群一枝独秀。既如此,干涉者便不再信任除自己以外的任何人,开始粗野蛮横的去干涉别人的工作,动辄横加指责,以批评别人为能事,以指手画脚为乐趣,久而久之,竟成了习惯。悲哀!
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他们渴望呼吸自由的空气,快乐的成长。教育是一项神圣的事业,教育工作更是一份个性鲜明见仁见智的工作,它其中所包含的学科知识、行业规则具有很强的独特性和科学性,尤其是教育工作者对学科内涵的自我解读和在实践中生成的育人方式,又岂是粗暴干涉所能左右和替代的。衷心希望各级领导和专家把学习还给学生,把教学还给教师,不要再蛮横插手别人的天地,费时费心,出力不讨好,何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