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编辑:历历 发布时间:2011/1/14 15:30:09
长期以来,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一直受凯洛夫“讲解——接受”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一人唱“独角戏”,学生的思维被禁锢在教师的“预设”中,学生大多只知道机械记忆教师传授给的现成结论,缺乏独立思考问题的积极性,缺乏自主探究的精神与能力。那么,高中思想政治课怎样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呢?
创设直抒胸臆的心理环境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要激发学生探究、发现、创造的欲望,教师首先要摒弃传统教学中那种“师道尊严”,努力改变教师是课堂主宰、知识权威的形象,改变学生必须无条件地服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教师要“放下架子、蹲下身来”做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合作者和学生的朋友,建立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其次,要引导和促进学生敢想、敢说、敢做的课堂学习氛围的形成。教师如果能结合知识疑点,创设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情境,那么学生就会被激起创新的欲望,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探索去重新“发现”规律(结论)。例如,一位教师在进行“影响商品价格的因素”的教学时,不仅对学生们得出那些容易被发现的影响价格的条件和因素给予肯定,更通过对超越教材文本和同学结论的学生首创精神的鼓励,对学生敢于质疑权威的勇气和追求真理态度的首肯,对他们提出与众不同疑问、发表与众不同见解的尊重,甚至对学生不可思议的“异想天开”的保护与重视,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迸发出了绚烂的智慧火花。这是一种只有在学生拥有“直抒胸臆”的心理环境下进行探究才会取得的超越教学文本和教师“预设”的独创性的教学结果。
提供广阔的实践空间
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获得和提高,决不是“无源之水”,它离不开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因此,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构建生活化实践课堂,为学生自主探究提供舞台。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作为教师,首先我们应该鼓励和督促学生平时勤于搜集、积累和整理资料,并且指导学生学会如何从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以及专家学者、社会贤达、街头巷尾的小人物那里获得资料信息,扩展学生的经验与知识视野,为自主探究汇聚广阔的知识海洋。
其次,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通过自己对呈现在眼前的信息资料和问题,加以层层深入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归纳概括出结论,建构知识,而且要引导学生枚举实际生活中的事例说明所学的结论,既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又做到“实际联系理论”,使学生不仅借助生活提高研究问题的能力,自主构建知识,获得终身发展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通过感知生活,在客观事实中理解并接受理论,提高阐释说明问题的能力,逐步达到教学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最高境界,并且使这些知识与技能陪伴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上社会,使他们一生受益。
引导学生发现真理
德国教育家第多斯惠说过:“一个差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去“探究”呢?
首先,教师要巧妙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引导学生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展开分析、质疑、讨论、辩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探究活动还原为现实生活,帮助学生按照现实生活的发展变化脉络明确探究主题与目的、引导学生设计探究程序、步骤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教会学生如何搜集资料、读书、观察、思考和归纳总结,引导学生通过整理资料、阅读、观察、思考等学习活动,使学生在问题中、在亲身实践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概括原理、规律,找到问题的答案。同时,要引导学生利用讨论交流多角度、多层面来看待社会上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现象和问题,避免局限于“一家之言”、“点状思维”的简单化,实现知识构建之“集大成”。
再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归生活,把探究出的结论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使学生能够对现实生活和未来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具有观察、认识和判断、处理的能力,使学生成为有主见、会生活的人。
(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第一中学 董文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