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注册账号需要审核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特色教育

《悟真篇》讲的炼金丹并非常见的养生文化

编辑:中国教育品牌网  发布时间:2016/6/18 16:03:48 

[导读]《悟真篇》讲述的炼金丹,不是常见的养生文化,而是道家的金丹太极修真文化。

文/高帅

《悟真篇》讲述的炼金丹,不是常见的养生文化,而是道家的金丹太极修真文化。

道家老子思想,以炼命养性作修真要旨

唉!人的生命是宝贵的,美好的人生,如白驹过隙。人心迷失,善果不够,又怎能逃脱生老病死的轮回? 一个人如果不能尽快醒悟,沉迷于世情万有,只能是日夜浑浑噩噩,以候终生。这样的人生,如果在生死关口,一念有差的话,就会堕于地狱、饿鬼、畜生道,灵魂则永远在宇宙时空中徘徊,没有再世的机会,到了那个时候,虽悔恨万分,又有什么用呢。

《悟真篇》讲的炼金丹并非常见的养生文化

如果在生死关口一念有差,就会堕于地狱、饿鬼、灵魂永远在宇宙时空中徘徊(资料图:图源网络)

释迎牟尼佛为挽救万物之灵的人性,教我们要修持性命,唯有性命双修,才是修行证得果位的方便法门,佛祖教人种善因、得善果,用来解决人生的大问题——生死问题。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讲的性命学问,是以空寂为宗旨的,一个修真者,如果能够扫除万念,就能够顿悟圆通,直达彼岸,了却生死。一个修真者,如果后天习气仍然不能扫除,将会仍然滞留于后天的有生之域。道家老子的思想,是用炼命养性,来作为修真要旨的,一个修真者,如果能够懂得修真的道要,就会立刻就证圣位,位列仙班。但是,一个修真者,如果不能明彻本性,非真即幻,那终究只是停留在后天身心的炼养上。

儒家也讲修命之术,却为什么没有成为儒家的核心文化?

《悟真篇》讲的炼金丹并非常见的养生文化

儒家也讲修命之术,通过《易经》的各种卦象,给我们表达出来了(资料图:图源网络)

再就是,《周易》早就为我们指出了“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修真准则。《论语》也有“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修养思想,这又是孔子养心立德,用来洗涤人性的修养之学。孔子对其思想道德修养解说得很简略,他不详细言明性命的奥秘,这是什么原因呢?那主要是因为儒家思想,侧重于教化个人的思想品德修养,强调的是社会人伦之理,推行的是仁义礼乐的世间规则。所以,那些关于无为修道,出世成真的思想,就没有成为儒家的核心文化。但是,儒家也讲修命之术,通过《易经》的各种卦象,给我们表达出来了。修性的原则,在儒家诸子的言论中,也是作过精细地讲解的。至于庄子的性命之道,他是穷究宇宙万物之理,来汇通人们的逍遥性情。孟子也提出了善养浩然之气的思想。释道儒三教的贤哲,都是紧紧地把人类跟宇宙的和谐共生关系,这些基本的哲学道理,详细地告诉了我们。

原来我国的性命之学,虽有三家之分,却是殊途同归

到了东汉时期,魏伯阳总结了以往道家的养生修真思想,结合《周易》的阴阳交媾理论,写出了《周易参同契》,这部书的内容,对后世炎黄子孙的养生与修真,具有极高的指导价值,被尊称为“万古丹经王”。这部道家经典很详细地讲解了道家炼金丹的“大丹”内容。修真之学发展到了唐代,南阳慧忠禅师,以佛教权威的身份,结合老庄思想,用来昭示人们修道的那些前前后后。这些难道不是在证明我国的性命之学,虽有三家之分,但最终还不也是殊途同归的吗?无奈的是,唐以后的那些道士和尚们,多是固步自封,又互相排斥,相互指责,这就导致释道儒三家的性命学问,出现了混含不清的现象,也就让那些别有用心的人有机可乘,金丹文化出现了大道废倾,邪道日盛的伪劣现象,金丹性命双修的大道文化,在三教来讲,从此已经无法并行于世了。

《悟真篇》讲的炼金丹并非常见的养生文化

教虽三分,却殊途同归(资料图:图源网络)

【原文】嗟夫!人身难得,光景易迁,罔测修短,安逃业报?不自及早省悟,惟只甘分待终,若临歧一念有差,立堕三涂恶辄,则动经尘劫,无有出期,当此之时,虽悔何及?故老释以性命学,开方便门,教人修炼,以逃生死。释氏以空寂为宗,若顿悟圆通,则直超彼岸;如其习漏未尽,则尚徇于有生。老氏以炼养为真,若得其枢要,则立跻圣位;如其未明本性,则犹滞于幻形。

其次,《周易》有穷理尽性至命之辞,《鲁语》有毋意必固我之说,此又仲尼极臻乎性命之奥也。然其言之常略,而不至于详者,何也?盖欲序正人伦,施仁义礼乐有为之教,故于无为之道,未尝显言,但以命术,寓诸《易》象,性法混诸微言耳。至于庄子推穷物类逍遥之性,孟子善养浩然之气,皆切几之矣。

迨夫汉魏伯阳,引易道阴阳交姤之体,作《参同契》,以明大丹之作用。唐忠国师于语录,首叙老庄言,以显至道之本末。如此,岂非教虽分三,道乃归一?奈何后世黄缁之流,各自专门,互相非是,致使三家旨要,迭没邪歧,不得混一而同归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