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言不合就离职?一不如意就忙着给自己找下家?而事实上,毕业生的个人软实力(创新能力、独立思维能力)才决定了能走多远,频繁跳槽未必能收获理想结果。
“幸运的是,它也是我所热爱的事情。”
这是一名接受过《哈佛商业评论》专访的商界人士在谈及自己所做的工作时说的一句话。是不是很熟悉?因为这是成功人士在描述自己工作时最爱说的话。可是,这个“它”(热爱的工作)对大多数刚毕业不久的求职者来说,或许还是个梦。
1.无法定位职业角色
方明在毕业后一年半的时间里,换了两次工作,这是第二次。
数据链接
2015届全国大学毕业生有34%毕业半年内发生过离职,其中本科毕业半年内离职率为24%,高职高专毕业半年内离职率为43%。2015届大学本科毕业生半年内离职的人群基本是主动离职(占离职人员的98%),主动离职的主要原因是“个人发展空间不够”(49%)和“薪资福利偏低”(42%)。
他曾以为大学毕业后找一份好工作并能胜任不难,而现实并非如此。曾在联想工作的他,发现在学校学到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在工作中无法得到有效运用。他忘不了,刚工作的3个月,几乎每天睡得比大学熬夜备考还要晚。他要看各种计算机程序的资料,以前没学到的知识全靠自学。在学校学到的一些知识和社会所需要的不一致,不充电无法工作。方明把当时的自己比喻成一部每天需要充电的手机。“学校并没有对即将步入社会的我们进行有效的就业能力培养,学校课程中对于计算机应用与分析能力的培养,与公司的需要并不一样。”方明认为,如果学校很早了解我们的职业期待,并加以指导,那干第一份工作也不会那么费力。“大一了解自我,大二锁定兴趣职业,大三有目的地提升职业修养,大四初步完成从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这样理想的状态才是方明想要的。
在美国,那些在1980年之后出生的人被称为千禧一代,与我们的80后、90后(如方明)一样,他们并不害怕辞掉自己的工作。根据美国劳工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千禧一代在一份工作上能待的时间刚好是两年多一点。Experience.com曾做过一项名为“大学后的生活”的调查,其报告显示,近几年的大学毕业生有70%在自己的第一份工作上坚持不到两年时间。英国前保守党政府教育大臣贝克勋爵曾称,多数当代学生不具备良好的就业技能是政府的失职。他措辞严厉地表示,包括中小学、继续教育学院和大学在内的整个教育体系均“不健全”,难以满足现代企业的需求。
2.将就业能力融入课程培养
英国近年来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也在不断探索中,目前已经形成了“个人(大学生)—组织(学校和企业)—国家(政府和社会)”三位一体的系统,以及高效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机制。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将就业能力植入课程体系,校企联合设计教学方案,其课程设置的特色在于教学内容与工作场所高度关联,在课程中就教给学生雇主需要的职业技能,包括项目策划能力、解决问题及创造性思维运用的能力。学校设置的324门课程通过了59家专业机构的质量鉴定,并获得了雇主及各领域技能鉴定委员会的资质鉴定。
伦敦城市大学的教学大纲则是与行业磋商后设计的,并定期更新以跟上各个领域的发展步伐。2011年9月,伦敦城市大学再度对课程组合瘦身,课程比之前更加强调就业能力。将工作实践中需要的技能完全融入课程教学,学生基本上就是提前在学校进行了工作实习。对此,学校校长马尔科姆·吉尔斯教授评论道:“新课程的安排就是把就业能力培训当作每门课程的教学核心。学生可以期望开发与未来职业相关的技能,学校根据当下就业市场的实际需求设计并更新课程安排,以保证课程教学与就业的直接关联性。”此外,为了帮助学生记录工作经历及学习成果,英国高等教育部还引入“进步档案”并推广至各大高校,“个人发展规划”则是“进步档案”的核心部分,它由学生自行维护,旨在让学生记录个人成长历程及成就,反思过往功绩,陈述目标及筹划达成目标所需要采取的行动,以帮助学生有效地为学习及未来职业做好准备,并提供学生自身的信息,如技能、学识、品性,以及使用某个技能及自我特长的实例、支持性证据等记录。格拉斯哥卡里多尼亚大学则强调将“个人发展规划”聚焦于批判性反思及时间管理、规划、评估和记录等能力开发层面,使学生可以通过合理规划为自己的学习、行为、记录、检讨及评价负责,并督促自己进步。为此,学校还为部分学院的学生配备了“年级助教”,以全年全程跟踪学生在特定项目的学术进步及个人发展规划过程。
3.提升就业“软实力”
曾帮助NDS(任天堂公司)做招聘的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对应聘者的要求很简单,只要通过日文2级,拿到NIT-PRO(全国计算机职业技能考试)的JAVA工程师证书,可以在日文条件下开发软件,到日本工作,年薪就可以达到24万~40万。其实这样的要求不是很高,如果学生从大一起就知道这些,用1~1.5年的时间就可以达到这样的要求。而事实上,该招聘负责人收到的500份简历,只有2个人具备面试的资格。读计算机的,大学学的是C++,VB,C,但是企业需要的是JAVA和.NET等技术。这个现象说明,如果学校不帮助学生认识行业及企业的需求,培养学生就业能力,那么学生在毕业后只能不断碰壁,学非所用。
IBM公司人力资源经理杨欣表示,“大学生毕业后短期离职率高的现象很普遍。大学生希望挑战,注重职业发展是好事,但是因此造成稳定性差没有耐心,不愿沉淀去积累经验,在认为自己对已有工作熟练后就厌倦想跳槽,这样的心态应该调整。
数据链接
麦可思数据显示,在2012届本科毕业生中,毕业三年内一直为1个雇主工作的毕业生月收入最高(6487元)。工作过的雇主数越多,其月收入反而越低;为5个及以上雇主工作过的本科毕业生三年后月收入最低,仅为6014元。
杨欣认为,在大学里,学校应该尽早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发掘他们的优势和爱好,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今后的职业目标;还应帮助学生锻炼必要的工作技能,比如语言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实现自己想法的能力,这些决定了学生是否能够快速地与社会接轨,满足企业所求;此外,学校需要尽可能地帮助学生开阔眼界,了解社会动向,培养学生信息捕捉的能力,懂得识别和把握机会。
“当然,学校在结合市场需求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同时,也不能过于以职业为导向,毕竟大学的专业不一定是学生未来的职业,学生的兴趣爱好都在变化,教育更大程度应该培养学生融会贯通的能力。”杨欣说。对于毕业生来说,专业知识决定了其选择职业的方向、平台和起点,而个人的软实力(创新能力、独立思维能力)才决定能走多远。随着个人年龄的增长,这些综合素质会显得越发重要。杨欣认为,大学教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对于学生软实力的培养需更为重视。
高校在面对学生初次就业时能提供的帮助,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教学生适应社会,培养其必要的职业能力非常必要。而职业生涯规划应伴随学生四年甚至更长时间,与学习生活同步进行。